如何在每次修改中提升sci論文質量?

沒有經過修改的文章,見刊的可能幾乎十分的小。投稿之前的SCI文章,需要作者一遍一遍的修改確認,或是合作者的參與修改。而投稿后的SCI文章,也常常會收到編輯大修、小修的各類修改意見??傊?,一篇SCI總是在改改改中度過。但是,如何在每次修改中讓文章得到提升呢?
SCI論文修改中,研究的主要承擔者通常在實驗和調查數據的整理分析過程中開始轉告。在轉告過程中,自身作者和通訊作者(通常是研究團隊的負責人)一般也會參與。大多在資料分析完成之后不久,可以形成初稿。
一篇SCI論文的初稿完成后,撰稿人在投稿之前必須靜下心來檢查和修改SCI論文的內容、文體和格式,其目的是提高SCI論文質量和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錯誤。一篇高質量SCI論文往往要經過多次自我修改,即使是經驗豐富的作者,也難以一次定稿。

01.作者的自我修改
首先,在寫作初稿時,不能過于拘泥細節(jié),這樣容易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重點應放在SCI論文的重要數據、主要思想、主要方法、結果的解釋以及文章的整體結構上。
其次,在寫作初稿時,作者有可能會處于“當局者迷”的狀態(tài)。如果將初稿放一段時間再檢查,這時作者就可能會轉入“旁觀者清”的狀態(tài),從而能看出初稿中的錯誤。與初稿保持距離有助于發(fā)現錯誤,比如說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文件格式(兩倍行距而不是一倍行距)來閱讀SCI論文有助于找出錯誤。
第三,是對論文的材料進行再次的整合與修改。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引用的材料進行整合,使其能夠簡練準確地支持論文的觀點。對不能支持文章的觀點要大刀闊斧的進行刪除,否則就會造成論文的冗長。對于證據不足的文章,要重新去尋找充分的證明材料。對于引用的數據和名言之類的一定要保證其真實性。
最后,是關于語病的問題。由于一般論文的學術性很強,在語言的表達上面需要表達準確,同時要保證語句沒有語病。如果論文投的是外文期刊的話,需要對翻譯的句子進行修正,最起碼要符合外語的表達習慣,不要出現語法的錯誤和單詞拼寫的錯誤。
02.合作者的參與修改
現代科學研究往往很復雜,通常需要多名作者參加。初稿形成后,應該講SCI論文的初稿送給各位合作者閱讀。因為每名合作者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均有所不同,他們可以從各自的角度來閱讀SCI論文,發(fā)現撰稿人未能發(fā)現的問題,包括對分析的方法、結果的解釋、SCI論文的表達方式等提出建設性的修改意見;有些合作者甚至可以直接幫助修改SCI論文,提高SCI論文的質量。
03.期刊編輯看外審后的大修小修
1)小修后接受:這個決定也稱作有條件接受,表示論文需要進行一些細微的修改后就能被期刊接受,小修后接受的論文可能不需要再次經歷審稿,一般期刊編輯會自己檢查后做出裁決,不過,作者還是要記得“小修后發(fā)表”不保證一定會接受,還是要讓編輯對你的修改滿意才行。
2)大修后接受:當編輯認為論文需要大幅度的修改就會做出這個決定,作者在返還修改稿的時候需要附上給審稿意見的逐點回復,修稿后的論文也可能再送外審,通常會交給第一輪的審稿人,但,當然,編輯也有權選擇不同的審稿人,第二輪的審稿,有些期刊稱作“再審稿”,結果如何是根據作者針對評審和編輯意見進行的修改還有回復來決定,如果作者沒有完整回復所有的意見,那就有可能再有修改,甚至有可能會拒稿。
無論是大修還是小修,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步驟來進行文章的修改:
第一步是關于文章的結構,我們要調整文章的結構,結構的條理要清楚,但是要尊重文章的原有結構,否則可能越改越亂。
第二步是關于文章的數據,要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對那些表述模糊的數據和案例要進行適當的刪減,如果數據不充分的話,需要尋找相關的數據進行補充。對于SCI論文而言,在論文數據中實驗數據更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那么對實驗數據應該如何處理呢?
1.做實驗前,尤其是新實驗(哪怕是實驗室其他人已經做了N遍的實驗)先盡可能的寫清楚實驗步驟(protocol), 這個protocol最好用英文寫,并且做成電子版,存在自己的電腦中,打印一份貼在自己的筆記本中,以后再用該protocol, 只需寫明:參見xx頁(refer Pxx。這樣到時候寫論文時,就很方便了;
2.新的實驗結果一旦得到,要將數據盡快整理成圖表,用Powerpoint做成PPT格式,質量和格式就和準備發(fā)表一樣,哪怕是陰性結果,并且將實驗的相關信息和參數盡量詳細列出,這樣以后無論是開會做presentation還是撰寫論文都會方便很多;
3.如果是陰性結果,和預測的不同,分析問題的可能原因,有無別的替代方法?是否要修改原來實驗方案乃至整個實驗設計?;
4.同樣重要的是,在實驗過程中,要經常(我一般一周至少一次)查Pubmed(生物醫(yī)學最著名的、最重要的摘要數據庫), 看相關領域是否有新的論文發(fā)表,如果相同思路的結果已經發(fā)表,就要及時調整實驗方向。
第三步是對論文的材料進行再次的整合與修改。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引用的材料進行整合,使其能夠簡練準確地支持論文的觀點。對不能支持文章的觀點要大刀闊斧的進行刪除,否則就會造成論文的冗長。對于證據不足的文章,要重新去尋找充分的證明材料。對于引用的數據和名言之類的一定要保證其真實性。
第四步是關于語病的問題。由于一般論文的學術性很強,在語言的表達上面需要表達準確,同時要保證語句沒有語病。如果論文投的是外文期刊的話,需要對翻譯的句子進行修正,最起碼要符合外語的表達習慣,不要出現語法的錯誤和單詞拼寫的錯誤。審稿人一般會對我們的論文提出意見,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不能改變論文原本的中心論點。在整體的表達上面,表達的脈絡要清晰,語句上要表達通順,論點清晰,論據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