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長安灃西張家坡西周遺址的發(fā)掘
陜西長安灃西張家坡西周遺址的發(fā)掘
《考古》 1964年09期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1955年11月,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長安縣灃西張家坡村附近,進行了遺址的鉆探和試掘。叁加工作的有唐金裕、杭德州、楊正興、張漢英、何世武、張景云、雷文漢、馬志超,以及中國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的胡謙盈等同志。工作自11月27日開始,至1956年2月8日結束,共計工作69天。這次發(fā)掘,在遺址較高的地方,開了14條探溝,面積487平方米。淸理了灰坑14個、房屋遺跡1處、井1座、溝1條,還發(fā)現(xiàn)西周墓葬5座、唐代墓葬5座。
遺址位于張家坡村的東南約200米,東距灃河約1公里,是在一條東西向的大土崗上。土崗由南向北逐漸高起,成一較緩的斜坡,南北寬約250、高出附近地面約5-6米,東西綿亙十數(shù)公里,當?shù)厝撕魹椤班d塢嶺”。(圖一)
遺址南邊,為一起伏不平的低地,由澄河西岸向西直到張家坡以西的大原村一帶,就在這“郿塢嶺”上,地面上到處可以見到周代的陶片,斷崖上常見到灰層和灰坑。
本文只介紹西周文化遺存,其它部分從略。
一、遺址的地層堆積發(fā)掘工作在南、北、西三個地點進行。
三地的文化層基本相同。TI可分為四層(圖二):第一層為農耕土;第二、三層為漢代文化層,出有鐵器、錢范、灶坑、磚瓦等;第四層屬西周文化層,出有繩紋、S形紋陶片,還有骨、蚌飾品和石器等。南區(qū)在兩周文化層發(fā)現(xiàn)3個灰坑,在第2號坑中及文化層的底部出有卜用甲骨。北區(qū)發(fā)現(xiàn)1個灰坑、1條水溝。西區(qū)堆積較厚,可分為六層。第三層黃褐色土,土質較硬,為漢代文化層。第四層以下為西周文化層:第四層為灰色土,稍松軟,包含繩紋陶片最多,多為炊器;第五層為淺灰色土,質松軟;包含物與第四層相似;第六層為灰色土,土層深博,所出陶片的紋飾多種多樣,還出土有石、骨(有卜骨)、蚌器。在這層的底部發(fā)現(xiàn)房屋遺跡1座和灰坑5座?;覍雍突铱涌诎l(fā)現(xiàn)有動物和人骨架。
二、遺跡和遺物
(一)遺跡
1.房子(HA)在西區(qū)探溝4第六層發(fā)現(xiàn)。房子東西長5.8、南北寬3.8米,呈橢圓形。墻壁殘存最高1.2、最低0.3米(圖三)。地面上墊有一薄層黃土。屋內有五個柱洞,最大的一個在屋子的西部,徑0.28米,其余四個在中部,徑約0.1米。毎個柱洞內都存留有木灰。南邊的兩個柱洞,南北排列,相距0.8米,中間有一道凹槽溝通,凹槽寬0.6、深0.08米,槽內也有木灰,可能為門坎之類的痕跡。房子的上部已毀,由一些殘跡推測,室內可能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邊似為住室,地面為紅燒土。東邊地面有路土,偏東北部有一個黃土臺,系用熟土筑成,臺子內外均有路土,可能是出口的臺階。臺呈菱形,長1.15、寬0.75、高1.2米。東南部有燒灶坑一個,長方形,東西長1.2、南北寬0.6米,坑的周圍被火燒的紅土厚1厘米,坑底留有木炭渣末和草灰。
2.灰坑共有14處。有橢圓形、圓形、長方形、不規(guī)則的方形等?;铱拥椎拇笮∨c坑口略同,或者口較底稍大。長方形灰坑均挖在生土上?,F(xiàn)以灰坑2、4、9為例分述于后:
H2在探溝1A西北部??诔什灰?guī)則菱形,口較底稍大。底部南高北低,坑底凸凹不平,南壁屈曲。坑口長3、寬2.4、深2.4米??涌趬\有少量燒土末。塡土可分三層,最上一層為黃土,把坑與探溝第四層灰層隔開,其中陶片很少。中層與下層為灰土,土質松,夾有木炭渣、燒土末,越向下土色越深,其中有灰、紅、素面、劃紋、繩紋陶片,骨器、卜骨、卜甲,蚌飾品,銅片,石器,鳥骨等。陶片可看出器形的有鬲、豆、盆、罐、紡輪等。上中下三層出土遺物無明顯的早晚區(qū)別。
H4在探溝3的西南部??诔蕶E圓形,底稍小,形狀很不規(guī)則??陂L4.1、寬2.55米,底徑1.2、深1.3米。坑內滿塡灰土,內含有很多拌草泥的紅燒土塊。出土物有石器,骨片,夾砂灰、紅繩紋陶片,陶器器形為鬲、罐、豆、簋等。
H9在探溝4的東南角與探溝8的東北角之間??诔蕡A形,徑1.64,深0.85米??颖谳^直,塡土為黑色。岀土有卜骨,夾砂灰、紅陶片,泥質紅陶片,繩紋陶片,陶器器形有鬲、簋、盆等。
3.水溝發(fā)現(xiàn)在探溝2、5、6、7、7A等的第四層上部。為一東西向的長溝,共長27米。上口寬約7.5米,兩壁向下成不齊整的斜坡,底寬1.5—2.25、溝深5—5.25米。溝內為淤積土,土質較硬,灰褐色,間有一道道的黃土。淤土中夾有少量灰、紅色繩牧陶片。可能是一水溝。
(二)遺物
1.陶器出土陶片共計40000多片,出土于灰坑的近10000片。文化層中所出陶片,多不能復原,能夠復原或看出形制的,多為灰坑所出。陶器按質料可分泥質灰陶、泥質紅陶、夾砂灰陶、夾砂紅陶等。泥質灰陶呈灰、黑色,表面有的很光,火候較高,陶質堅硬。有的表里部分呈淡紅色,火候較低。器形以豆、盂、罐最多,還有壺、簋、方形器、甕、器蓋、甑等,多為平底或圏足器。輪制多,手制少,一般制作精細。泥質紅陶的胎質與泥質灰陶相同。有的表里和胎都星紅色,火候高,質硬;有的表里紅色,胎為灰褐色,火候較低,表面光滑;淡紅色的數(shù)量不多。器形有豆、盆等。夾砂灰陶,陶土中夾有粗細砂粒,火候較高,質硬,但多破碎。器形有甑、就、鬲、罐、器蓋、勺等。夾砂紅陶的陶質火候與夾砂灰陶相同,器形多為鬲、甗、罐等。
陶器上的紋飾(圖四)最多的是繩紋,飾于鬲、罐、盆上。其次是山字紋,有單線、雙線或四線的劃紋,多飾于壺及篡上。泥條堆飾也較普遍,飾于甕肩及罐的頸部。還發(fā)現(xiàn)少量有回字形、s形和方格形等印紋的陶片。有不少陶片上有簡單的記號,可能是工匠在制作陶器時刻劃上去的。
鬲 復原了2件。T4H5:11(圖版叁,11)高頸,口稍向外侈,檔較高,袋足,足部附加足尖??谘丶邦i部抹光,頸部以下飾有繩紋。高17.6、腹徑18.6、口徑15.8厘米。器形近于《灃西發(fā)掘報吿》(以下簡稱報吿)I式,鬲圖版渠肆,2。T1AH2:O4(圖版叁,12)口稍向外侈,短頸,矮福,足尖稍向外撇。頸以下飾粗繩紋,色較黑,髙22.3、口徑21.3厘米。
甗 陶片內只發(fā)現(xiàn)了麒的腰部殘片,如標本T2H9:01(圖版叁,8)
甑 未能復原,從殘片看,底部有一大圓孔,孔徑約11厘米。
簋 T3H4:01(圖版叁,6)。敞口,方唇,深腹,矮圏足。腹部飾竪的繩紋及弦紋兩道。高約14、口徑25厘米。同《報吿》圖八六第一期M178的篡。
盂 能復原的有6件。T1④:01(圖版叁,2)斂口,口沿外折,方唇,腹部外鼓,口沿以下至底部有間斷繩紋。底是另外粘上的,內外均有粘痕。高15.5、口徑20、底徑13厘米。T1④:02(圖版叁,1)敞口,唇外折,口沿較平,深腹,腹壁近直,平底。器壁表面飾繩紋。高10.5、口徑16.5厘米。與《報吿》I式盂相近,圖版集捌,1。T1AH2:O1(圖版叁,3)口稍斂,肩腹折棱不甚明顯,折肩處有三道弦紋。高11、口徑17、底徑8.3厘米。近似《報吿》I式盂,圖版集捌,4O T1④A:01(圖版叁,4)口沿外折,肩有明顯的折棱,有弦紋兩道,平底。高14、口徑22.5、底徑11厘米。同《報吿》式盂,圖版集捌,3。T2A③:01(圖版叁,14)侈口,折肩,肩上有弦紋一道,腹上部有兩道乳丁紋,腹下飾繩紋。底部殘,口徑27.1厘米。
豆 多為殘片,有的盤較淺,盤底近平,有的盤較深,皆下接高圈足。盤外飾平行的弦紋兩道,柄的細腰部分,都有一條凸起的環(huán)帶紋。形似《報吿》圖版渠玖,5。輪制,大小差不多,最高約16厘米,盤徑最大的有19厘米。另一種柄部似喇叭口形,如標本T3A?:01,僅存上半部,胎呈紫紅色,盤徑16.5厘米。器形同《報吿》圖版集玖,3。
罐 能看出器形的可分為四類。第一類分二式'I式為大口,深腹,唇沿向外平侈,腹部微鼓。下部未能復原。外飾竪或橫的繩紋,口徑38.5厘米。I式為小口,鼓肩,外飾繩紋,肩部有一道泥條堆飾紋,腹徑29.5厘米。第二類分為二式:I式T4④:01(圖版叁,13)小口短頸,寬肩,肩部折棱明顯,鼓腹,底部腹部皆殘破。頸部以下飾粗繩紋??趶?0.5、腹徑19厘米。I式T1 A H2:03口部底部均殘,肩部有弦紋兩道,弦紋中間有竪的篦形劃紋9組。腹徑20.3厘米。第三類雙耳罐,兩件。T3H4:02(圖版叁,10)撇口,圓肩,鼓腹,平底。耳在口肩之間,呈半環(huán)狀??谘匾韵峦w飾繩紋。高22.4、口徑18.6、底徑14.3厘米。T3H4:03口部殘,鼓腹,平底,肩部有雙耳,肩部以下飾交叉形繩紋,底徑12厘米。這種器形,在岐山任村一帶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最多。第四類平底罐一件。T3AH6:01(圖版叁,15)斂口,唇沿稍向外侈,腹部近直,平底。腹飾有不明顯的繩紋。這類器形不甚常見,是《報吿》中所沒有的。
碗1件。T6③:01(圖版叁,7)口微外敞,近底部外表有凸棱,似為粘合底部留下的痕跡。外飾繩紋,平底。唇沿薄,下部厚。高5.3、口徑13.6、底徑9.5厘米?!秷髤獭分袩o。
皿2件。T1④:28(圖版叁,5)口微斂,腹部外鼓,淺腹,平底。高4.6、口徑15、腹徑16.6、底徑14厘米。
勺3件。T4⑤:36(圖版#,9)長方形,周圍隆起,中間成淺槽,平底,近柄的一端微向內收,有向上翹起的圓柱形柄。長10.2、深0.9厘米。
器蓋 發(fā)現(xiàn)不多,皆殘破??煞譃槎剑篒式蓋面拱起,上有喇叭形捉手。蓋的里沿有的有一圈子口。蓋表面磨光,飾有弦紋,與普渡村出土陶籍蓋相似①。I式扁平,中央有凸起的圓柱形鈕。
方形器 只發(fā)現(xiàn)兩件殘片,器身可能是方柱形,平底,圓口、直頸、平肩(圖五,5)。腹部殛斷,高度不詳,表面光亮。這種器形是《報吿》中所未見的。
紡輪 34件??煞譃樗氖剑篒式兩面扁平,周邊棱角較明顯,正中穿一孔,表面打磨光平,個別的也有表面印以繩紋的,如標本T3A③:6、T3④:18。有的棱角不甚明顯,有的孔未穿透,有的未經過火燒。大小不一,直徑3.1-4.6厘米。I式似半個球形,在平的一面正中有一未透之“孔”,如標本T1④:20(圖五,1)。這種也有未經火燒的。][式圓球形,中間穿一孔,如標本A1AH2:L、T4④H5:5(圖五,2、8)。IV式平底,上面凸起似半球形,正中穿孔,有的表面飾有數(shù)道弦紋,如標本T1AH2:36(圖五,9);有的飾繩紋,如標本T3④:36(圖五,3)。T4④:11(圖五,7)近底部有明顯的折棱,穿孔上下粗,中間細。
圓陶片 出土168個(灰坑中出土36個),皆利用夾砂灰、紅陶片作成,用途不詳。
陶器殘片中尙有部分器口、器耳、制陶工具等,均未能復原,形制不詳。
2.石器共出土18件。多屬于工具,如斧、錘、刀、鎌、磨棒、紡輪等?,F(xiàn)分述于后:
斧1件。T4④:5(圖版肆,22)上窄下寬,呈梯形,兩面刃,刃部稍殘。斧身打制痕跡仍保存,制作粗糙。近似《報吿》I式斧,圖四九,1;圖版肆拾,2。
錘1件。T3④:9(圖版肆,3;圖五,6),器身厚重,一端呈圓形,另一端呈尖狀,中間有一穿孔,當為穿柄處。
刀10件。完整的只3件。長方形,有單孔和雙孔兩種,如標本T4H5:6、T4H8:1(圖版肆,8,20)o有一面刃的,也有兩面刃的??足@于刀身中部或近刀背,皆由兩面鉆成。
鎌1件。TIAH2:14(圖版肆,9),長條形,柄部稍寬,尖端已殘斷。
棒1件。T1AH2:19(圖版肆,4)圓柱形,兩端光圓,長11.3、徑1.9厘米。
紡輪1件。甚圓,表面磨光,厘米。
石珠1件。孔一端大,另一端小。徑5.2厘米。
環(huán)2件。一件完整OT4H8:2(圖版肆,7;圖五,4)扁平,中間有大的圓孔。徑6.4厘米。
另外有一些石片,磨得很光,有加工的梭角或鋒刃。有形狀似鐡的,也有形狀不規(guī)則的,皆看不出它的用途。
3.銅器出有刀、鏃、錐及殘鼎足四種。
刀1件。T1A④:2(圖版肆,25)長條形,刀背隆起,尖圓鈍,刃部微向內凹,柄端已殘,原似有環(huán)。長6.2、寬2.1厘米。近似《報吿》IV式刀,圖五O,4;圖版肆貳,5。
錐1件。T3AH6I1(圖版肆,18)長條形,一端呈尖錐狀,器身橫斷面呈梯形。長9、寬0.4-0.6厘米。
鏃2件。一件T1A?:4(圖版肆,19),鎌身為四棱形,鋌與鑛身界限分明。長3.1厘米。另一件T4A②:1(圖版肆,21),鑛身三鋒兩刃,后鋒長達至關,鋌作圓柱形。長4.4、兩后鋒寬1.7厘米。近似《報吿》I式酷,圖六。,4。
另外出土殘鼎足1件。
4.骨、角、蚌器
骨鏃5件。用較寬的獸骨制成,一端磨成薄刃。如標本T4H8:6(圖六,5)。
骨鑿2件。T1AO29(圖版肆,14)一端保留關節(jié)部分,另一端磨成平刃。長12.6厘米。T4H5:12(圖版肆,13)用厚骨片制成。長5.97厘米。
骨錐14件。分為二式,I式一端仍保留關節(jié)部分做錐柄,T4H8:5(圖版肆,15)長9.1厘米。I式用厚骨片制成,T3H5:48(圖版肆,16),長6.7厘米。
骨針1件。已殘斷,僅留有尖的一端,另一端有無穿孔,不詳。
骨笄53:件。完整的12件??煞譃榱剑?/p>
I式:1件。T4A@:8(圖版肆,17,圖六,4)笄身作圓柱形,頂端雕成雞冠狀。長11厘米。
II式:5件。頂端寬,橫斷面呈菱形,頂部起棱,笄身作.圓柱形。T1AH2:7(圖六,7)同《報吿》圖一四,8。
III式:共28件。笄身作圓柱形,平頂。個別的如T1A@:23由于取材所限,笄身各部制做不甚規(guī)整。(圖六,2)。
IV式:1件。完整。笄身為圓柱形,頂端作釘帽狀。T1④:12(圖六,3)同《報吿》IV式笄,圖版伍玖,10。
V式,7件。笄身橫斷面為菱形,平頂,頂端稍寬。T4@:l(圖六,1)同《報吿》V式笄,圖六七,7;圖版伍玖,11。
VI式:2件。笄身橫斷面呈扁圓形,頂端稍寬。T3AH6:2(圖六,6)同《報吿》VI式笄,圖六七,12;圖版陸拾,3。
骨鎌共15件,其中包括角質的。分為三式'
I式:12件。鑛身呈圓柱形,圓錐形尖頂,鍵部逐漸減細,與鑲身之間的界限不明顯。T4A④:4(圖六,10)長5.4厘米,與《報吿》I式鑲同,圖六O,13;圖版肆玖,12。
I式:1件。T3④:25(圖六,9)鑼身橫斷面呈四棱形,近尖部呈扁三角形,鐵身與鋌的界限分明。長5.2厘米。與《報吿》I式鑛相似,圖六0,9;圖版肆玖,15。
III式:1件。T4@:19(圖六,11)鑛身橫斷面呈三角形,疑為圓柱形,錠與鑛身有明顯分界。長5.7厘米。同《報吿》I式鑲,圖六0,12;圖版肆玖,14。
骨管1件。T1AH2:3(圖版肆,23)用一段較細的動物肢骨做成,長7.9厘米。
角器共3件。T4H8:4、T1AH3:2(圖版肆,10、11)兩件可能是作錐用的,均利用鹿角尖做成,一端截齊,其中一件在截齊的一端穿有一孔。另一件T4⑤:39(圖版肆,12)可能是鋤,已殘。
蚌刀18件。僅T3④:37一件(圖版肆,24)較為完整,其余皆殘。均用厚蚌殼做成,長方形,有單孔、雙孔和無孔三種。
蚌泡18件。圓形,一面平,另一面隆起。有穿孔及無孔兩種。
貝7件。凸起的一面皆磨有孔。
蛤蝌2件。尾部皆磨一小孔。
5.卜用甲骨共發(fā)現(xiàn)13塊,卜骨9塊,卜甲4塊。
卜骨都是用牛肩胛骨制成。治法是將骨脊削去,然后磨平;骨臼一般的皆切去一半,個別的只削去極少部分;臼角有的削去一角,有的不削,仍保持原狀。鉆鑿的方法有以下兩種:①只鉆不鑿的,共發(fā)現(xiàn)7塊。圓形鉆孔,圓底,孔較小而淺,并且每三個孔相連,橫排成一組。一般只在一面施鉆,僅一例兩面皆施鉆,如T1AH2:13(圖版肆,6)。這種鉆法是《報吿》中所沒有的。②鉆鑿幷施的,共6塊。圓形鉆孔,平底,鉆孔較大且深,在鉆孔的底部偏外側再鑿刻一條竪行、細長、“V”形的溝槽,如T4?:44(圖版肆,1)。
卜甲共發(fā)現(xiàn)4塊。都用龜?shù)母辜字瞥?。甲的里面經過修磨平整。卜甲都是方形鑿。鑿法是在甲的里面鑿成長方形橫的平底淺槽,再在槽的底部靠近龜甲的外側約三分之一的部分鑿一竪的凹槽,如Tl@:33(圖版肆,5)。T1A③:01一件在甲上端中間有方鑿,鑿得粗略,孔壁不直,底不平整,底部也未再鑿凹槽。
甲、骨鉆鑿的排列,因所發(fā)現(xiàn)的皆為殘片,尙難看出其規(guī)律,大致與《報吿》相同。
發(fā)現(xiàn)的甲、骨當中,大部分均有灼痕,只有少部分卜骨未經灼過。
卜骨中有T4⑤:44、T3④:32(圖版肆,1.2)兩件上有刻痕似文字,唐蘭先生曾有專文論及?。
三、墓葬
共發(fā)現(xiàn)5座。兩座被破壞,兩座保存比較完好,一座未加淸理。所有墓皆發(fā)現(xiàn)在灰層下面,墓的上部被灰層或灰坑打破。都是小型的長方形竪穴土坑墓。墓的方向不一致,頭向也不一。墓長3米、寬1.5米左右。各墓都發(fā)現(xiàn)有二層臺,可知葬具有棺有槨。墓2在人骨與棺之間用草相隔,骨與草之間又有蘆席相隔(人骨下有席子痕跡);人架周圍有硃砂;墓底發(fā)現(xiàn)一腰坑,內殉狗(圖七)。葬式皆為仰臥直肢。墓3人骨保存較好,雙手交叉搭于胸前(圖版伍,1)。隨葬陶器均置于頭前棺槨之間。今將墓2、3的隨葬器物分述于后。
墓2出有鬲、簋、罐、泥球、貝、蚌魚,蛤蜘等。
鬲1件。M2:2(圖版伍,4)口稍向外侈,袋足大而深,補稍高,足尖微向外撇。內裝獸骨一塊。高14.2、口徑16厘米。形似《報吿》][式鬲,圖版柴壹,4。
簋 2件。形式、大小完全相同。M2:l(圖版伍,11)敞口,方唇微向外折,深腹,圈足。腹部飾細繩紋。高11.4、口徑23.1厘米。形同《報吿》I式篡,圖版集貳,4。
罐2件。M2:3(圖版伍,3)口微向外侈,短頸,寬肩,鼓腹。腹部飾細繩紋,繩紋上面劃有三道弦紋。高14.1、口徑9.7、腹徑16、底徑9.1厘米。M2:4(圖版伍,7)口微向外侈,高頸,折肩,深腹。腹部飾較粗的交叉繩紋。高15.9、口徑11.1、腹徑15、底徑8.9厘米。兩件均形似《報吿》][式罐,圖版集貳,6;捌拾,1。
泥球4個。中間穿孔,徑1.7—2厘米。
蚌魚120件。用河蚌雕成各式魚狀(圖版伍,2)、頭部鉆有小孔,可能當時是用繩索穿起來的。表面涂有硃砂。長5.6-6.9厘米。
貝7枚。背上皆磨有孔。
蛤蜥79個。大小不一,長2.2—3.1厘米。尾部皆磨有小孔。
墓3出有鬲、盂、豆、罐、貝等。
鬲2件°M3:4(圖版伍,5)仿銅鬲。平口沿,淺腹,寬檔近平,三個圓柱形實足。腿部飾繩紋幷壓有弦紋一道,對著三足的腹部飾有泥條鋸齒狀堆紋。高11、口徑10.8厘米。鬲內有獸骨一塊。形同《報吿》中V式鬲,圖版伍肆,2。M3:7(圖版伍,6)撇口,鼓肩,深腹,袋足,附加三個疙瘩足尖。髙16.1、口徑16.7厘米。形同《報吿》頁式鬲,圖版渠伍,5。
罐1件。M3:5(圖版伍,10)小口,口沿外侈,寬肩,肩上有弦紋兩道。形似《報吿》V[式罐,圖版捌貳,3。
盂1件。M3:3(圖版伍,9)平口沿,、肩腹之間有明顯折棱,折棱處有弦紋一道。高13.9、口徑18.5、底徑10.3厘米。形似《報吿》II式盂,圖版朵捌,3。
豆2件。M3:2(圖版伍,8)淺盤,高圏足??谘厣嫌邪技y一道,盤壁上有弦紋兩道,圈足中部呈細腰,有凸棱一道。高10.5,盤徑15.5厘米。另一件大致相同。兩件均近似《報吿》II式豆,圖版桀玖,5。
貝17個。背部有磨孔。
執(zhí)筆人 何漢南 ?唐金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