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雜談
寫一寫最近投的幾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雜談,記錄一下做這些作品時的想法和感受也就是俗稱的“發(fā)牢騷”。

終之回廊

其實很早就想做素晴日相關(guān)的作品了,只是一直沒有機(jī)會去做。恰逢回歸天空之日,投了一個。
先從靈感開始說起。選曲和人力填詞的想法都是由通勤的時間旅人這部作品而來。這部作品使用的是日本歌曲《時の旅人》(站內(nèi)可見BV1GY4y1t7Yo,不過通勤貌似用的是ytb上的某個版本)作為人聲人力和填詞,制作方法則跟原曲《時の回廊》的常見制作手法(清一色的YTPMV)完全不同,幾乎可以說是用比較靜止的畫面去表達(dá)某種情感了(雖然本來就是183作)。對時間流逝的感受,或喜,或悲,全浸潤在這音頻里。從聽到這部作品的開始,單從氛圍感來講,我認(rèn)為這個作品的氛圍就很貼合素晴日第二章本身的氛圍——神圣的救世主、虔誠的教徒、荒誕的回歸天空儀式……不過最早有這種想法的時候還沒有蚊集令,所以本來沒打算做靜止畫;蚊集令活動開始以后,就索性做一個靜止畫作品投出來了。
音頻大概是從6月26號開始做的,首先是琶音,我用的是希實香用鐵棍敲欄桿的那個素材。因為這個素材音的解包文件名為iron_re.ogg,我直接當(dāng)作D5來用了,所以當(dāng)炒雞蛋兄貴和鴿子在下面評論區(qū)說“音是歪的”時我也是一臉懵逼,做得時候根本沒發(fā)現(xiàn),到現(xiàn)在也是沒測出來原素材到底是哪個音高。不過這個鐵棍敲欄桿素材有一個特點,就是延音很長,所以它在我的工程里是這樣的:

本來在MIDI里應(yīng)該是每個音符占用一個八分音符長度的,我讓他每個音符占用一整個小節(jié)(otomadhelper腳本里可直接調(diào)整音符時值),這樣就一下子占用了8個軌道。再復(fù)制一層疊了個八度,共計16軌。把這些玩意發(fā)送到總線,做了個低切,加個Limiter,最后再畫個左右聲道的聲像包絡(luò),這樣琶音部分的處理就結(jié)束了,根本沒加其他的效果器就能做出這樣的效果,可以說是單純借用了素材本身的延音去營造氛圍。
和聲“啊”素材借用了素晴日BGM《電磁波ト世界の関係》開頭的這個“啊”。這個BGM本身渲染了一種詭異不安的氛圍,感覺很適合就拿來用了。包括我這個作品的鼓組里用到的镲樂器,其實也是將這個BGM用UVR5分離出鼓組以后拿來就用的。
然后是人聲的人力部分。第一遍是卓司獨唱,第二遍是卓司+希實香(本來第二遍還想再多拉幾個教徒來唱的,沒時間做了)。為了表現(xiàn)一種虛無縹緲教☆主☆傳☆教☆中的感覺,加了一點點的混響和好多的Delay聽起來有點像5A級景區(qū)的喇叭。填詞則是在《時の旅人》歌詞的基礎(chǔ)上改過的。
在人聲后面,我還鋪了一層Lead(聽off版能聽出來)。這個素材是游戲里那個嘶啞的上課鈴聲。提到這個就想到我家的那個門鈴,電池快沒電了就會發(fā)出那種降了調(diào)的“叮咚”聲,聽著特別難受,原素材就跟那個很像。
人聲的“臺詞拼接”部分則是在PV快做完的時候(7月18號)才開始做的,因為一直覺得用Gal素材做臺詞拼接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游戲本身是能直接解包的,如果是做人力,解包完以后整合成一個文件,用自動截音源“咔咔咔”地截一遍,用這個截完的音源直接去做人力是很方便的。但如果你要做臺詞拼接,那你就必須得進(jìn)游戲,關(guān)掉BGM和效果音,找到對應(yīng)的劇情,自己完完整整地錄一遍。解包文件是不會標(biāo)“這個是哪一段,說的什么話”之類的,也不像番劇素材那樣直接有現(xiàn)成的視頻文件,就必須得自己錄。如果能解包出來游戲文本(我只試過Nitro+社的),也可能可以從文本里檢索來判斷哪個音頻文件是哪個,但這樣也太麻煩了。
Bass以及鼓組的Kick和Snare都是從解包的素材里隨便挑的,這個不多講。
音頻部分做到差不多的時候,我“空閑”了下來??臻e也不是真的空閑,因為那段時間正值軍訓(xùn),曬著個大太陽站著軍姿,回到宿舍是真的懶得動了。我開始著手我的宣傳事項。我一開始打算是只在7月20號(準(zhǔn)確來說是7月19號23:00,正好對應(yīng)日本時間7月20號00:00。)投這個作品的,期間沒打算有任何前置宣傳作品。但是7月9號突然心血來潮開工了一個螺旋馬太融解(這個作品從7月30日開始就被限流了,搜蚊集令tag也搜不到),在軍訓(xùn)期間完成了,7月12號18:40投了出來。高島柘榴螺旋馬太的時間是7月12號18:42。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扶她自轉(zhuǎn)了我發(fā)的那條推文雖然N站播放量也沒因此漲多少。7月13號開始,紅色電音 極地大沖擊的梗圖又在各個群流行了起來。于是在7月15號,我也趁著這個機(jī)會做了這樣一張梗圖:

這張圖我先發(fā)在了B站動態(tài)里,沒人理,又往各個素晴日相關(guān)的聊天吹水群扔了一遍,效果很好。我12:27在群里發(fā)的,之后馬上就開始有人往其他群和貼吧里發(fā)了,所以至少這張圖是流傳出去了。至于對我的作品的宣傳效果嘛…
但PV還是要做的,即使沒有什么特別的想法也得做下去。7月14號,我偶然間在B站首頁上刷到BV1tN411D784這幅繪畫作品,跟我的想法基本上很符合。本來想直接問別人畫師能不能借用的,但想了想還是算了。最后PV排版就只從原游戲里拼了幾個元素:天空、卓司、其他學(xué)生們、天臺,再調(diào)個色渲染個氛圍。為了營造某種不知名的氛圍感,視頻我是先渲染到2幀,再重新渲染回60幀的。
最后再做了個臺詞拼接,到這里整個作品就差不多做完了,之后打了個字幕軸,定的7月19號23:00準(zhǔn)時投稿。但投上去以后不過一會兒就慘遭限流,第二天刪稿重新投了一遍才推流正常。
從總體上看,關(guān)于這個作品,我想要達(dá)到的主題效果是“神圣”和“荒誕”。卓司向虔誠的學(xué)生們傳教,教徒們在爭先恐后地回歸天空——希實香也不例外,她是第一個走的。最后一晚,眾人在天臺上瘋狂、喧鬧,最后回歸安靜,只留卓司一個人在天臺上思考人生…
(還是喜歡評論區(qū)的那張卓司的梗圖,不過這邊就懶得放上來了)

正宗蘇州冊佬品鑒正宗蘇州小吃

這個作品就真的是隨便做的了,就跟簡介里說的一樣,7月25號剛回蘇州就刷到這個小冊佬了,迅速做了個。
這個作品就不談什么創(chuàng)作細(xì)節(jié)了,來談?wù)勎易约骸?/p>
我是一名新蘇州人,一名不會講蘇州話的新蘇州人。老爸福建的,老媽湖北的,都是農(nóng)民出身,來到蘇州做生意,最后在蘇州買了套房子安家定所,也算是打拼出了一番事業(yè)。而我就處在了一個很尷尬的位置:我出生在蘇州,戶口卻是在福建老家上的;生活在蘇州,只回過福建老家?guī)状危谖依蠇尯崩霞掖臅r間都比在福建要長;閩南語,別人嘰里咕嚕說一大堆,我聽不懂;湖北話跟蘇州話,馬馬虎虎能聽懂,但不會說。家庭里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就是普通話,小時候隔壁的老頭老太倒是天天要拉著我講蘇州話的,當(dāng)時學(xué)了幾個詞,現(xiàn)在全忘光了。我對我自己的地域認(rèn)同是蘇州人,但我不會蘇州話。被老爸強(qiáng)拉過去跟他福建老鄉(xiāng)的飯局,我還得應(yīng)付幾句,違心地說自己是福建人…即使遷戶口遷到蘇州來了,從農(nóng)村戶口“晉升”為城市戶口了,我也沒法真正地融入蘇州這座城市??吹絼e人就能自豪地說出我是哪哪的人(即使是地域黑自嘲),我不行,我沒這般底氣。沒辦法,這賴不了我父母,也賴不了任何人。有時候我會想,故鄉(xiāng)是人的根,那我的“根”到底在哪?我不明白,永遠(yuǎn)也弄不明白。
emo時間結(jié)束,來看下一個作品。

偽書/phony

這個是投了NOVA原作愛合作的。音頻開工的時間比較早,6月10號。蚊集令活動開始后在想能不能用這個投個自由賽道,不過有原作愛合作以后就打算直接投原作愛合作了。
在做音頻的時候,我大致是按以下的順序來做的:
第一段戰(zhàn)人副歌人力→第二段貝阿朵莉切副歌人力→真里亞和熊澤老婆婆→朱志香人力→開頭以及op人聲mashup
基本上就是倒著做。音頻做完后才做的PV,PV是哪個有靈感哪個先做,然后再慢慢填的。
下面也是按照音頻的制作順序來寫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雜談。
先從整體上看。作品的BPM一開始就打算是定在200的,主要是看N站那邊有一部分phony熱潮的作品也是BPM加速后再做的,而音調(diào)我也在原曲的基礎(chǔ)上升了幾個key。我N站投完稿以后才知道還有“ハイスピード音割れフォニイリンク”這個tag,專門用來形容這種高速的phony作品。
戰(zhàn)人人力部分是最早就開工的,一開始就打算這樣做,用戰(zhàn)人在貝阿朵莉切的謎題前吃癟的那種撕心裂肺地吼出來的人聲去做人力,會有一種很強(qiáng)的沖擊感。填詞也是根據(jù)戰(zhàn)人稍微改了些詞,要刻畫的就是吃癟的戰(zhàn)人,無能狂怒的戰(zhàn)人。人力做是做得爽,但在做PV時就很明顯地感受到素材不足所帶來的痛苦了,只能丟個新版立繪跟龍繪在那里來回放。
戰(zhàn)人這部分音頻做完后其實基本上沒啥動力做其他部分了,也差點直接丟進(jìn)183集了。原作愛合作截稿前兩個星期左右,想了想還是把這個坑填了投上來。
之后是貝阿朵莉切的人力,直接跳到了最后一段副歌。在N站,這種phony格式也有個專門的tag叫“翔ゲイ構(gòu)成”。N站tag好神奇啊。貝阿朵這段比前面那段整整高了4個key,填詞上只是稍微改了改,不過感覺這樣就已經(jīng)很貼合貝阿朵莉切的身份了。做完這一整段人力以后,用200BPM聽還是覺得太快了,于是又將這一段的BPM整體慢放到了200的14分之13(≈185.714),這樣聽上去就是比較合適的。做PV的時候則是選了op里有貝阿朵莉切的幾個鏡頭,稍微卡了點做了混剪。后面那張貝阿朵帶phony面具的立繪,我本來是想找畫師約一張曲繪的,嘗試聯(lián)系了一位畫師,沒回我,就懶得再找了,直接使用了我一開始用PS改的立繪。這一段的幀率是15幀。
然后是真里亞段。真里亞段這里的“嘻嘻嘻哈哈”我是真的喜歡,音頻里太喜歡這段了。但是后面那兩句臺詞拼接呢,在做的時候就困難重重。EP1到EP4四個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正常打都要12個小時,就算按住Ctrl跳過,也得跳一大段才能偶爾看見真里亞稍微爆一點語錄,還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沒辦法,我只能靠自動截音源工具了。自動截音源工具會生成一個log文件,用來記錄某時間點識別到的語音,我就靠著這個來搜索時間點,再去對應(yīng)時間點手動截下對應(yīng)的那一句話。原素材完整音頻總時長接近3個小時,而自動截音源工具只提供到“秒”的單位,所以截的時候真的痛苦死:先搜有沒有,再換算時間單位,去原素材找時間點,還得聽適不適合,能不能用。比如「魔女は居るのだから」這句話,其實分別來自四個不同的素材片段「魔女は | 居る | の | だから」,把這些按節(jié)奏拼接起來,最后甚至還稍微畫了下音高線,讓它聽起來差不多是同一句話內(nèi)的語氣(仔細(xì)聽還是感覺不像,但我盡力了)。

這一段PV是模仿彈丸論破的。我最近就在玩彈丸論破,做音頻的時候就在想把PV這樣子做,但又嫌做起來有點麻煩。后來在B站首頁上刷到了BV1Fu4y1z7UN這個彈丸論破+死亡筆記二創(chuàng)(我還沒看過死亡筆記),感覺挺不錯的,于是自己花了小半天模仿了一個。
熊澤老婆婆的鯖笑話段。這里填詞用的「サーバー」「裁き」「砂漠」「サーバルちゃん」(服務(wù)器、裁決、沙漠、藪貓醬),都跟「鯖」諧音。PV則是各種莫名其妙的P圖。這一段的幀率是15幀。
朱志香人力段。這一段一開始是想做成比較搞笑的風(fēng)格的,大概是「和朱志香與嘉音一起去卡拉OK」那樣的meme場景,就把朱志香上臺唱歌的那張CG摳下來作為立繪,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混音水平混不出那種認(rèn)真又帶點搞笑的感覺,干脆就給人力加了個FabFilter的Saturn 2套了個Lo-Fi類的失真預(yù)設(shè),效果竟然好很多,甚至感覺把自己人力的一部分瑕疵給遮住了。人力是偏Lo-Fi風(fēng)格的,所以PV也就跟著Lo-Fi起來了。這一段幀率抽幀抽到了10幀。所以如果你覺得你的運動不順滑的話請嘗試猛抽幀。
最后是開頭一段。原詞摳字是phony熱潮里用爛的老手法了,不多提;金藏的“噢~貝阿朵莉切~”這一段還是挺喜歡的,但是這段的PV元素在摳圖的時候就很麻煩,好在新版PS能一鍵刪背景,雖然準(zhǔn)確率也沒很高,勉強(qiáng)能用。遇到復(fù)雜的東西,就比如那個亭子,刪背景功能就歇逼了,還得手動摳。

將PS3版op的人聲mashup進(jìn)去的那個想法,其實是做音頻做到最后想開擺了,就試下這樣子行不行得通。最后效果意外還行,所以PV也就省事了。能偷工減料的部分還是得偷工減料的。
整個作品其實也是稍微想把握一下「流」的走向的,自己預(yù)期的效果大概是一個“M”字形(↗↘↗↘)的情緒走向。有觀眾說前面有些亂,說明前半段還是有一些作品節(jié)奏上的問題,我也不知道怎么處理會更好一些。什么時候該塞元素,什么時候該簡化元素,在創(chuàng)作時應(yīng)該時時考慮,有所取舍。

我做東西一直是想法先行的,一個作品如果沒有比較好的想法,我就基本上不會有開工的打算;做了一點,沒有想法了,就丟183集里去,之后如果想隨緣填坑的話再拉起來做。每次不得不填坑的時候就比較痛苦了,沒想法還得硬擠,往作品里塞東西。這大概也是我做的東西少,真正投稿出來的作品更少的原因。也不知道這個問題什么時候才能改善。
感覺沒其他東西可說的了,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