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記》中三國故事的來源和意圖

正規(guī)渠道3塊大洋買的,閱讀要認真??
張?靜 宇
(首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89)
?
摘 ?要: 日本中世時期的軍記物語《太平記》 大量引用了我國的三國故事,雖然主要是受唐?朝佛教著述中的三國故事的影響,但其中《梁父吟》詩、“諸葛亮死于籌筆驛”等內(nèi)容是根據(jù)?我國宋元時代詩集、詩話中的三國要素進行的增補,反映了宋元時代中日兩國文化的交流情?況。《太平記》中三國故事的引用意圖十分明確,表面上贊揚了室町幕府的為政者細川賴之等?人的謀略,實則批判了他們沒有仁義。
關鍵詞:《太平記》;《梁父吟》; 司馬懿;細川賴之 ;尺寸之謀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 – 5261(2018)02 – 0125 – 06
?《太平記》成書于日本室町幕府 ( 14 世紀 70??年代) 初期[1],是日本中世軍記物語之集大成者。?作品篇幅浩大,長達 40 卷;時間跨度較長,描寫 了南北朝約 50 年 (?1318 ― 1371 年) 的動亂。作?品主要以日本南北朝時代為歷史舞臺,描寫了后?醍醐天皇的倒幕、鐮倉幕府的滅亡、建武新政、?室町幕府的建立、南北朝的對峙、觀應之亂、室?町幕府內(nèi)部大名之間的爭斗、足利義詮的去世、?細川賴之就任管領 (負責輔佐將軍的幕府中央最?高行政官) 等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短接洝?是了解日本中世歷史文化的一部重要文學作品,?和《平家物語》一起被稱為日本軍記物語文學的?雙璧。
《太平記》卷?20 中引用了一段比較完整的三 國故事,是日本最早引用的我國三國故事,引起?了學者的關注。最早對這一段故事進行考察的是?日本學者增田欣,他認為《太平記》 中的三國故?事主要以諺語“孤有孔明如魚得水”和“死諸葛?走生仲達”為中心,借鑒了《蒙求》注釋、《胡會?詩抄》 以及《晉書》等書中的三國故事[2] 。而另?一名日本學者竹內(nèi)真彥則指出,誕生于我國唐代?的佛教注釋書籍《四分律鈔批》《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中的三國故事,也是以這兩個諺語為中心, 從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故事開始敘述。這和《太平?記》中所引用的三國故事比較相似。因此,《太平?記》可能受到了這些佛教書籍的影響[3] 。此外,?田中尚子在《〈太平記〉中〈三國志〉的享受》一?文中將《太平記》 中的三國故事和《三國志》進?行了比較,指出了《太平記》尤其重視“智”和?“君臣關系”,這和《太平記》的主題緊密相關[4]。?當然,該故事也吸引了我國學者的關注,最早對?此研究的是邱嶺[5]。邱氏將這個故事和《三國志》?《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進行了比較,并且對?比了楠木正成和諸葛亮的形象塑造,最后指出《太?平記》 中的三國故事受到《三國演義》 的影響。 國內(nèi)另一位學者張哲俊也將這個故事和我國典籍?中的三國故事進行了對比,指出這一段三國故事?既不能排除受《三國演義》影響的可能性,但也?不能斷定[6] 。此后,張真發(fā)表了《〈太平記〉中的 三國故事來源再考察》,此文對邱嶺、張哲俊的論?文提出了疑問,并指出了《太平記》 中三國故事?來源的可能性[7] ?;蛟S是張真沒有調(diào)查日本先行?研究之故,其結論和日本學者竹內(nèi)真彥觀點一致。 筆者承認《太平記》卷 20 中的三國故事主要受唐代的佛教注釋書籍《四分律鈔批》《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影響的可能性較大,但筆者認為《太平?記》 中的三國故事在這兩部佛教注釋書籍的基礎?之上進行了許多增補。這和《太平記》成書過程?的復雜性相關,該書在成書過程中經(jīng)過多次增補?和削減。此外,先行研究也沒有探討《太平記》?中三國故事的引用意圖。鑒于此,本文嘗試在諸?先行研究的基礎之上對《太平記》 中三國故事的?來源和意圖進行再考察。
一、《梁父吟》詩的增補
《太平記》卷 20《孔明仲達故事》一節(jié)引用?了我國的三國故事。該故事引用的背景是:南朝?大將新田義貞在越前和北朝的足利高經(jīng)作戰(zhàn)之?際,新田義貞夢見自己變?yōu)榇笊?,嚇走了北朝?軍。新田義貞的部下都認為這是一個吉夢,然而?有一個叫齋藤道猷的武士卻認為是個兇夢,因為?龍 (蛇為小龍) 在陽氣之時 (春夏) 發(fā)威;在陰?氣之時 (秋冬) 蟄戶。新田義貞和高經(jīng)作戰(zhàn)之際?正值秋初,屬于龍的蟄戶期,因此處于不利時機。 為進一步說明新田義貞的夢是兇夢,齋藤道猷引?用三國故事,將新田義貞比作諸葛亮,認為諸葛?孔明?(臥龍) 是蟄戶之際病死而兵敗的,新田義?貞的結局也將如諸葛亮一樣?!犊酌髦龠_故事》中?有如下描述:
以前在宋國,蜀國的劉備、吳國的孫權、?魏國的曹操三人三分天下而各據(jù)其一,彼此皆?想滅其他兩國而一統(tǒng)天下。然而曹操才智舉世?無雙,運籌帷幄之中,御敵于國土之外。孫權?張弛有時,廣施恩惠,愛撫民眾, 因此竊國掠?郡之人爭先恐后聚集而來,殘忍地侵犯別國都?城。劉備原為皇室,降為人臣不久,重義輕利, 故忠臣孝子從四方而來,振興文教,實施武德。 此三人各以智仁勇三德而三分天下,吳、蜀、?魏三國因而得以鼎足而立 ……
(神宮征古館本、玄玖本)(諸葛亮) 釣寂?耕閑而歌曰:步出齊東門、往到蕩陰里、里中?有三墳、壘々皆相似、借問誰家冢、田疆古冶?子、氣能排南山、智方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將齊晏子 ……
朕以不肖之身求天下太平,非為一己之身、 一人之欲,只為挽救道義于涂炭,救百姓于溝壑。公乃良佐之才,輔佐朕實現(xiàn)愿望,抑制戰(zhàn)?亂,制止殺戮,何待百年?夫枕石漱泉、樂于?幽溪只為一身,而治國利民、教化百姓,乃為?萬人謀福利。①
在本故事開頭,作者以“智”形容曹操,以“勇”?形容孫權,以“仁義”來形容劉備。與曹操運籌??帷幄、御敵千里之外的才智相比,劉備因為“仁??義”,沒有利欲之心,因此忠臣孝子從四面八方來??投奔他。當時諸葛亮避亂隱居南陽,劉備聽說之??后,三顧茅廬。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輔助其打天下??的理由也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天下蒼生,為救??民于水火?!短接洝凡粌H把劉備塑造為仁義的形??象,連諸葛亮也帶有仁義色彩。眾所周知,諸葛??亮是我國三國故事中“智絕”的象征,用兵神機??妙算,廣為人知。而在《太平記》 中,智謀的象??征是司馬懿,諸葛亮被設定為仁義的象征,《孔明??仲達故事》 中對諸葛亮有如下描述:
蜀國將軍武侯體恤士兵, 以禮待之,注重?情義,得少量食物即與士兵分享,獲一杯酒便?與眾人共飲。后三軍之樂而樂,先萬人之憂而?憂。加之終夜廢寢,親自巡城; 白天終日和顏?悅色地接待士兵來訪,須臾未見有隨意怠慢之?心。 因此士兵萬眾一心,生死與共,其他之事?不得耳聞。
這部分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時對諸葛亮的描?寫。諸葛亮體恤士兵,與士兵同甘共苦,同食同?宿,因此士兵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也就是說《太?平記》更看重的是諸葛亮的忠誠與仁義,而不重?視其智謀,這一點和把蜀國政權塑造為“仁義”?的象征是共通的?!短接洝肥种匾暼柿x,在卷?26 的《云景未來記》 以及卷 35 的《北野通夜物語》 中,作者都認為天下大亂的原因在于沒有仁義[8] 。因此可以說“仁義”的蜀國是《太平記》?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國家。該故事將新田義貞比擬?為諸葛亮,也即是將南朝比擬為仁義的蜀國;將?北朝的大將足利高經(jīng)比擬為司馬懿,也即將足利?政權比擬為只有智謀而無仁義的曹魏政權。
古本的神宮征古館本、玄玖本《太平記》 中?所引用的諸葛亮所詠詩歌《梁父吟》,不見于古本?西源院本等版本之中。增田欣氏認為《太平記》?中《梁父吟》一詩可能是受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或者唐朝歐陽詢《藝文類聚》 的影響。然而這首詩歌在宋朝姚寬的《西溪叢語》、宋朝編寫?的《太平御覽》《古文真寶》以及對《太平記》產(chǎn)生影響的《詩人玉屑》等書籍中也都有收錄,而?《太平御覽》《古文真寶》《詩人玉屑》等書是日?本中世知識階層喜愛閱讀的書籍,也對《太平記》?產(chǎn)生了影響[9] 。因此,《梁父吟》一詩的增補受宋 元時代典籍影響的可能性比較大。
《梁父吟》一詩的故事在《晏子春秋》 中有?記載,講述的是齊國勇士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接三人因為讒言被晏子設計殺死的故事。這三位?大將軍功高蓋主,齊國國君頗為顧忌,想除掉他?們。于是齊國的國相晏子以二桃賜三人,讓他們?三人根據(jù)功勞分食二桃,三人起初爭執(zhí)于二桃,?最后舍生取義而接連自殺。這里的“氣能排南山, 智能絕地理”中的“地理”也寫作“地紀”,指天?地之間的大道理,如“仁”“義”“禮”等。這兩?句詩的含義是三人文武兼?zhèn)洌扔信诺鼓仙降挠?力,又能深明大義,而這樣深明大義的三人都因?為“一朝被讒言”被“國將 (相) 齊晏子”的計?謀所殺。很明顯這首詩歌是批判齊晏子的計謀,?同情舍生取義的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接三人。?因此,《梁父吟》一詩的增補與《孔明仲達故事》 的主題是相通的,反映了《太平記》作者對蜀漢?政權以及諸葛亮的同情,對善于陰謀詭計而無仁?義的曹魏政權以及司馬懿的批判。《太平記》將室?町幕府比作三國的曹魏政權,將大將足利高經(jīng)比?作司馬懿,諷刺了室町幕府只有智謀,沒有仁義。
二、司馬懿的“智謀”和細川賴之
《梁父吟》詩的增補和作品對細川賴之的評?價也有很大的關系。細川賴之是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期的掌權者之一,和《太平記》?的成書有很大的關系。細川賴之屬于足利氏一族?的細川氏,在“元弘之亂”中跟隨足利尊氏起兵?推翻了后醍醐天皇的京都政權。在“觀應之亂”?中,細川賴之被派往四國地區(qū)鎮(zhèn)壓投靠南朝的諸?侯細川清氏?!短接洝穼毚ㄙ囍挠浭鲋饕?從卷 38 開始的,1362 年,細川賴之在四國地區(qū)?贊岐的白峰城消滅了投靠南朝的細川清氏,解除?了南朝對室町幕府最大的威脅。1367 年,細川賴?之成為“管領”,輔助室町幕府年幼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1379 年,細川賴之在“康歷政變”中失勢,被迫離開京都。1390 年,室町幕府內(nèi)部爆 發(fā)“明德之亂”,細川賴之再次被足利義滿起用,?參加平定叛亂,同時被召回京都。1392 年,細川?賴之在京都病死。那么,《太平記》是怎樣描寫細?川賴之的呢?又是怎樣將細川賴之比擬為司馬懿?的呢?作品卷 40 的終結部分《細川右馬頭自西國 上京之事》一節(jié)對細川賴之做了如下的褒揚:且說細川右馬頭賴之管轄西國,消滅敵人, 以德服人,傳聞他處理諸事的方法和貞永、 貞?應的舊規(guī)稍微相似,因此,他就任了管領之職,?補任武藏國的長官,掌管執(zhí)事之職。正如傳聞?所言,他德行表里如一,不僅足利一門尊重他,?其他氏族也不違背他的命令,于是日本成為中?夏無為的時代,真是可喜可賀之事。
上面的引文是室町幕府二代將軍足利義詮病死之?后《太平記》的敘述。細川賴之掌管四國的政治,?消滅了南朝的勢力,其處理政治的方法遵循鐮倉?幕府的“貞永式目” (北條氏的施政綱領,在卷?35??得到了作者很高的評價),于是就任“管領”?一職。細川賴之為人表里如一,德行很高,無人?不遵循其命令,于是日本進入了“中夏無為”的?和平時代,真是可喜可賀之事。然而,《太平記》?的作者表面上在贊揚細川賴之,實則通過暗示表?達了對細川賴之及室町幕府的深深不滿?!短?記》對細川賴之以及室町幕府的不滿是通過對中?國三國故事的引用來實現(xiàn)的。
除了《孔明仲達故事》是一段長的故事插話?之外,作品中還有 14 例三國故事典故的引用。在 這 14?例三國故事典故的引用之中,卷 24《河江?戰(zhàn)爭》、卷 38《細川清氏戰(zhàn)死故事》 中三國故事?典故的引用和卷 20《孔明仲達故事》的敘述一致,?均是講述司馬懿趁諸葛亮病死之際滅掉蜀國的計?謀,均將室町幕府比作曹魏政權。卷 24《河江戰(zhàn) 爭之事》 中有如下的描述:
在國府(國的首府) 的協(xié)屋刑部卿義助(新?田義助) 不久染病,身心苦悶,臥病在床僅過?七天便與世長辭。跟隨他的官兵如始皇帝崩于?沙丘而楚漢趁機進攻,悲痛萬分;又如孔明死?于籌筆驛而吳魏得到方便,憂愁不已,如瓢葫?漂于浪中。此事如被敵人知道將會增加敵人氣?勢,因此偷偷安葬,隱悲吞聲,然而終究敗露, 四國大將細川刑部大輔賴春聽說此事,一刻也不可失去這樣的好機會,此乃如司馬懿趁蜀疲?敝而滅蜀之謀。于是率伊予、贊岐、阿波、淡?路七千余騎,首先進軍至伊予界的河江城,進?攻土肥三郎左衛(wèi)門。
在后醍醐天皇去世之后,南朝的后村上天皇繼承?后醍醐天皇的遺志,不斷發(fā)動對北朝的進攻,將?南朝的勢力擴展到四國地區(qū)、中國地區(qū)以及九州?地區(qū)。而在此時,南朝的大將新田義助 (新田義?貞的弟弟) 卻突然病故。上述引文即是對新田義?助病故的描寫。上述引文將諸葛亮的病死之地設?定為籌筆驛,而實際上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I?筆驛位于今天的四川廣元市,相傳諸葛亮出兵攻?魏國,在此籌劃軍事。那么,《太平記》為何會如?此設定呢? 日本學者竹內(nèi)真彥梳理了唐宋時代關?于“籌筆驛”的詩,認為唐代詩人殷潛之的《題?籌筆驛》、 杜牧的《和野人殷潛之題籌筆驛十四韻》、宋代詩人石延年的《籌筆驛》等能夠讓人聯(lián)?想到諸葛亮死于籌筆驛[10]。另一日本學者田中尚?子認為《三體詩》 中收錄了晚唐詩人薛能的《籌?筆驛》詩,該詩讓人聯(lián)想到諸葛亮死于籌筆驛,?而《三體詩》是宋代編寫的唐詩集,對日本中世?文學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故《太平記》可能受到《三?體詩》的影響[11]。而對《太平記》影響較大的《詩?人玉屑》[12] 卷 5《不可泛泛》、卷 17《石曼卿 晦?庵論其詩》、卷 16《玉溪生 高情遠意》均涉及石?延年的《籌筆驛》詩,卷 16《玉溪生 高情遠意》?還涉及殷潛之和杜牧的“籌筆驛”詩:
文章貴眾中杰出、如同賦一事、工拙尤易?見。余行蜀道、過籌筆驛、如石曼卿 (石延年)?詩云:意中流水遠、愁外舊山青。膾炙天下久?矣。然有山水處便可用、不必籌筆驛也。殷潛?之與小杜詩甚健麗、亦無高意。[13]
因此,筆者認為,與《三體詩》相比,《太平記》?將諸葛亮之死設定于籌筆驛,受《詩人玉屑》 的?可能性更大。
上述《太平記》的引文還將新田義助比作諸?葛亮,將室町幕府的大將細川賴春 (細川賴之的?父親) 比作司馬懿。因為足利義助的去世,細川?賴春便趁機進攻南朝,其計謀如司馬懿趁諸葛亮?死亡之際攻下蜀國一樣。在卷 38《細川清氏戰(zhàn)死?故事》 中也有類似的比擬,將細川賴之比擬為司?馬懿,如下所示:
右馬頭 (細川賴之) 的士兵逃亡眾多, ?日?漸減少;而相模守 (細川清氏) 的兵力遍布諸?國,數(shù)量眾多。這和魏將軍司馬仲達討伐蜀國?之時,不戰(zhàn)而勝的謀略相似。七月二十三日早?上,右馬頭從帳篷走出,將新開遠江守叫到跟?前說……
細川清氏原本是北朝的大將,因為佐佐木道譽的?陷害,被迫投降南朝,作品也對細川清氏投降南?朝的行為抱有極大的同情。投降南朝的細川清氏?率兵不斷攻打北朝,在其平定四國之后,為了再?次率兵攻打京都,他從大阪乘船到了贊岐國 (香?川縣) 進行準備。北朝的大將細川賴之 (即上文?中細川賴春的兒子) 聽說之后,施展陰謀詭計將?細川清氏殺害。上述引文將細川賴之比喻為曹魏?政權的司馬仲達 (司馬懿字仲達),暗示了細川清?氏如蜀國的諸葛亮一樣。關于細川清氏戰(zhàn)死之事,?在該故事中有如下敘述:
其?(細川清之) 身深陷沼澤之田中,頭被?敵人長刀削去。古時元歷年間,木曾左馬頭義?仲在栗津的松原被殺, 以及歷應的初秋,新田 左中將義貞在足羽的田埂被殺。清氏與這二人?情況相同。
上文將細川清氏的死類比為新田義貞的戰(zhàn)死,而?在作品《孔明仲達故事》 中將新田義貞比擬為諸?葛亮,《細川清氏戰(zhàn)死故事》中還將細川賴之比擬?為司馬懿。因此可以說《太平記》 中三國故事的?引用是一脈相通的,有很強的意圖,將細川賴春、?細川賴之比擬為“智謀”的曹魏司馬懿,暗示了?對他們只有智謀、沒有仁義的批判。
三、細川賴之的“尺寸之謀”
那么,被比擬為司馬懿的細川賴之的謀略在?作品中又是如何被描寫的呢?在卷 38《細川清氏?戰(zhàn)死故事》〉之后的《大元軍事故事》一節(jié),作者?引用了我國元朝滅南宋的故事。該故事的梗概是:?一直意欲滅掉宋朝的大元老皇帝做了一個夢,在?夢里大元老皇帝和宋朝幼帝的大軍在揚子江對?峙,老皇帝突然變?yōu)榱艘恢谎?,而幼帝變?yōu)榱艘?頭獅子。變?yōu)檠虻睦匣实凼趾ε?,折斷了兩?角和一條尾巴之后從夢中驚醒,并認為此夢很不?吉利。此時他身邊的大臣西蕃帝師卻認為“羊”?字折斷兩只角和一條尾巴就是“王”字,是吉兆。
于是,大元老皇帝派大軍滅宋,宋朝派大將伯顏?丞相 (伯顏本來是大元滅南宋的大將,在《太平?記》中被誤認為宋朝將軍)、襄陽太守呂文煥、大?金的賈似道 (賈似道是南宋丞相,被誤認為是大?金大將) 等人抵擋。伯顏丞相采取誘敵深入的策?略,將大元大軍誘入城中一舉殲滅。此時,大元?老皇帝一籌莫展,束手無策,其身邊的大臣西蕃?帝師卻認為伯顏的計策只是“尺寸之謀”,毫不足?懼,并向大元老皇帝獻上一計。老皇帝采取了西?蕃帝師的計謀,派遣西蕃帝師喬裝打扮潛入宋朝。 在宋朝,西蕃帝師遇到一位老翁,將其收買帶回?大元。之后,西蕃帝師使用反間計,將假裝伯顏?等人逆反的文書藏入老翁的大腿之中遣回宋朝。?宋朝抓到老翁,發(fā)現(xiàn)伯顏等人謀反文書,將伯顏?等人殺害,于是大元輕而易舉地消滅了宋朝。在?該故事中,作者將細川賴之比擬為西蕃帝師,對?其謀略贊揚如下:昔,孔子褒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唯我與爾是夫。一旁聽到的子路大怒曰,子行?三軍則誰與??鬃釉僦G子路曰,暴虎馮河而死?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然?而從古至今滅敵奪國之事不只在勇武,而在于?事前謀劃, 以智慧為先 ……
今雖聽聞細川相模是守力大無窮、舉世無?雙的勇士,但卻落入細川右馬頭的尺寸智謀,?一?日而喪命。
上述引文引用《論語 ·?述而》 中的句子,是孔子?和弟子顏回、子路的對話。在孔子看來,“勇”絕?不是不計后果的蠻干,智勇兼?zhèn)?、謹慎行事才?有所成就。引文通過引用《論語 ·?述而》 的語句?來強調(diào)謀略的重要性。
在卷 38《大元軍事故事》的結尾,作者稱贊?細川賴之只以“尺寸之謀”就輕松消滅了有勇無?謀的細川清氏。作品對細川賴之的“尺寸之謀”?有如下的評論:
聽說了宋國節(jié)度使等人的戰(zhàn)略并非守死善道,輕命于義路,只是以尺寸之謀獲得大功。?難道只有宋國大臣有智謀,元朝之人愚笨?我?今施一計策不戰(zhàn)而勝。陛下若有一統(tǒng)天下之心, 臣必以智謀使陛下一天之內(nèi)得到 大宋國四百?州。
這部分是西蕃帝師對大元老皇帝說的一番話。大元在和南宋的戰(zhàn)爭中失敗,損兵折將,西蕃帝師?認為南宋大將獲勝只不過是“尺寸之謀”,并不能?“守死善道”?!笆厮郎频馈眮碓从凇墩撜Z ·?泰伯》:?“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14]
《太平記》卷 16《正成戰(zhàn)死故事》對“守死?善道”有如下議論:
不知仁之人舍棄朝廷之恩 , 突然投降敵?人……兼具智仁勇三德,守死善道,功施朝廷?之事,從古至今未有如正成之人,尤其是處在?國之興廢、時之機運之時機。正成能逃而不逃,?兄弟一起自殺,這是武德傾王威的先兆,無人?不對此擔憂。
這段話是對楠木正成戰(zhàn)死的評價。楠木正成為鐮??倉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武將,是日本“忠??臣”的楷模。作者認為楠木正成有“智仁勇” 的??美德,寧可戰(zhàn)死也絕不逃跑。這里的“守死善道”?是指知道“仁”而不忘朝廷恩惠,是強調(diào)對天皇??的忠誠?!短接洝穼㈤菊伤茉鞛橹页迹瑥娬{(diào)??其寧愿戰(zhàn)死也決不投降的性格 。在作品的卷 39????《大內(nèi)介投降之事》中也引用了“守死善道”,目??的是批判在南北朝之間朝三暮四的大名,其中有??如下敘述:
無論如何應該有知仁義之人,然而近年我?國之人行為無不令人厭煩。首先作為武士應該?考慮守死于善道,不失名于義路,然而如果有?少許利益可圖便很快成為伙伴,稍有怨恨則很?容易成為仇敵。
北朝大名為了一己之私在南北朝之間朝秦暮楚,?反復無常,毫無氣節(jié)可言。作者批判他們不能做?到“守死善道”。很明顯這里的“善道”是指“仁?義”,是指為主君盡忠,非為一己之私。卷 38《大?元軍事故事》 中的“守死善道”批判的是南宋大?將伯顏只有謀略,沒有忠于皇帝之心。因此,可?以說只有“尺寸之謀”的細川賴之不能“守死善?道”,沒有“仁義”。這一點和通過三國故事將細?川賴之比擬為只有智謀、無仁義的司馬懿一脈相?通。
總之,《太平記》中的三國故事很明顯只是強?調(diào)了曹魏政權以及司馬懿的謀略 ,暗示其沒有?“仁”,沒有“善道”。將細川賴之比作司馬懿即?是強調(diào)了細川賴之只用了“尺寸之謀”就消滅了?細川清氏,反映了其不能“守死善道”,暗示了《太平記》作者對他的批判[15] ?!俺叽缰\”本身也?可以理解為只有“尺寸”的智謀,沒有大的謀略。?根據(jù)毛利家本、前田本、流行本等《太平記》版?本,細川賴之來到贊岐和細川清氏開戰(zhàn)之前,將?自己身為尼姑的母親送到清氏處,以示同族議和。?這只是賴之的緩兵之策, 目的是為了爭取戰(zhàn)爭的?準備時間。而據(jù)古本西源院本、神宮征古館本等,?細川賴之派遣的并不是其母親,而是“使者”。為?欺騙清氏,甚至將自己的母親作為幌子,賴之的這種“尺寸智謀”的小聰明在其他版本中得到了?深刻的刻畫[16]??傊髌穼⒓毚ㄙ囍葹樗抉R懿,?即是將室町幕府比為曹魏政權,進一步暗示室町幕?府沒有仁義,體現(xiàn)了作者對他們的批判和不滿。
?《太平記》 的成書時期正處于中日交流頻繁?的時代,是日本大量接受我國宋元文化的階段。
從日本的鐮倉時代后期到南北朝時代,到南宋、?元朝學習的日本僧人數(shù)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7] 。此階段,中國的很多僧人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如兀庵普寧、蘭溪道隆、大休正念、無學?祖元等人,蘭溪道隆在鐮倉開創(chuàng)了建長寺,無學?祖元開創(chuàng)了圓覺寺?!短接洝氛窃谖覈卧?化的影響下才對三國故事產(chǎn)生了興趣?!短接洝?中的三國故事在受唐代的佛教注釋書籍《四分律?鈔批》《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影響的同時,還吸?收了《詩人玉屑》等宋元時代書籍中的三國要素。?《太平記》對我國三國故事的引用具有很強的意?圖,主要是為了批判室町幕府、細川賴之等,批?判細川賴之只有謀略,沒有仁義;只有“尺寸之?智”,沒有“守死善道”?!短接洝分械娜龂适?和對室町幕府、細川賴之的描述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種互文性的歷史敘述。
注釋:
① 本文《太平記》引文均來自鷲尾順敬校注《太?平記》(西源院本,刀江書院 1936 年版),同時?參照神宮征古館本《太平記》(和泉書院 1994?年版)、玄玖本《太平記》(勉誠社 1975 年版),?這三個版本均是《太平記》較早的版本。
參考文獻:
[1]??鈴木登美恵.太平記成立年代の考察[J]. 中
世文學,1976(21) :21 – 28.
[2] ?増?zhí)镄溃?中世文藝比較文學論考[M].東京:
汲古書院,2002 :315 – 327.
[3] ?竹內(nèi)真彥.『太平記』巻二十の「三國志」故
事について-- その來源に 関する一考察[J].和?漢比較文學,2000(24):29 – 39.
[4] ?田中尚子.『太平記』 における〈三國志〉 の
享受[J].和漢比較文學,1999(23):13 – 29.
[5]??邱嶺.『太平記』 における三國故事[J].中京
大學國文學.2001(1) :38 – 54.
[6] ?張哲?。短接洝分腥龂适碌奈墨I來源考
察[J]. 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2010(3) :35 – 40.
[7] ?張真.《太平記》中的三國故事來源再考察[J].
明清小說研究,2014(2):162 – 173.
[8] ?長谷川端.太平記の研究[M].東京 :汲古書
院,1982 :23 – 36.
[9] ?柳瀬喜代志. ?日中古典文學論考[M].東京:
汲古書院,1999 :205.
[10] ?竹內(nèi)真彥.諸葛亮 と籌筆驛:英雄傳説とそ の 舞 臺 [J]. ?日 本 中 國 學會報 ,2004(56) :?151 – 163.
[11] ?田中尚子.三國志享受史論考[M].東京:?汲古書院,2007:102 – 109.
[12] ?張靜宇.『太平記』巻三十七「楊貴妃事」?と『詩人玉屑』[M]//『太平記』 をとらえる?第?3 卷.東京:笠間書院,2016:155- 178.
[13] ?魏慶之.詩人玉屑[M].北京: 中華書局,?2007 :502.
[14] ?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 中華書局,?1990 :303.
[15] ?釜田喜三郎.文蕓とは何であるか:楠木正?成の神謀鬼策[M]//太平記研究: 民族文蕓の?論.東京:新典社,1992 :57 – 90.
[16] ?小秋元段.軍記物語中的批判精神:以《太?平記》 為中心[M]//文化 ·?越境 ·?表象: 中日?文化交流研究.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08?– 116.
[17] ?榎本渉.東アジア海域 と 日中交流[M].東 京:吉川弘文館,2007:1?– 20.
〔責任編輯 劉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