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小說《問鏡》的體系
目前看過的玄幻小說而言,是《問鏡》的體系。
作為一位能把小說寫成說明文的作者,減肥專家不僅把修煉體系寫得巨細靡遺,且相對于一般小說更多出理論上的探究和嘗試,形成了一個相對自洽且細節(jié)豐富的較完整體系。
縱向來看,自下而上,分為凡俗三關、登天三步、長生三難;自上而下,又以天人九法為基本,天地法則如枝葉蔓生相接相合,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
橫向來看,有儒釋玄巫劍魔并各旁門,對各主流體系,也給出了較為明確的區(qū)別和特點;大的修煉方向上,又有神主、地仙之分。
此外,對世界的構建和刻畫,以及歷史填充,都做得相對不錯,最終形成了一個較為可信的幻想世界。也因此,要詳細說明就要花更多的功夫。下面我就嘗試概括一下《問鏡》的體系。
一、故事梗概
《問鏡》講述的是無盡星空之中、一個名為真界的世界里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最終以真界脫鉤,踏上偉大航路(大霧),在無盡星空中漂流告終。
二、星、界之別
星者,天地宇宙自然之法所成者也,即是由天人九法中的天之三法所自然生成,有恒星、行星之分,體積、重量到了一定階段,自成圓珠彈丸之狀。
界者,萬物靈長智慧通達之輩所成者,即是由大能自虛無之中造出,外形不拘為圓,體積可以比星大出許多。
譬如真界,便是巫神為了參悟終極妙詣,排布日月、接引星辰所形成的世界。在此過程中,其修為有九次大的突破,每次突破,真界都相應地離圓滿更近一步,惜乎其第九變功虧一簣,只能求助于佛祖、道尊,才最終成功。也因此,佛、道兩家也在真界傳下道統(tǒng)。
三、真界歷史
巫神借佛祖道尊之助,從鑄造真界中得悟“終極”之秘,卻也因借助外力而遭到反噬。在最初,真界以巫門為最勝。巫門講究血統(tǒng)出身,以血脈傳承為法,真界的所有修士都受此制約。
然而人類之中英才輩出,許多人不甘受此鉗制,而尤以勇猛精進、斬破天地的劍修為甚。終于,在九劫之前,無劫劍仙曲無劫率眾劍修擊敗巫神,斬開血脈之枷鎖,進入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新時代。巫門由此衰退至極,劍道進入極盛。
五劫以前,佛門醞釀數十劫的十法界將成,意欲囊括真界、消滅外道,將所有不愿皈依之人打入其中,永無超脫之日。這觸碰到劍修的逆鱗,曲無劫遂率領八千劍修西征佛國,最終劍修慘敗、佛門慘勝,十法界被擊碎,數十古佛涅槃,十九名劍仙也有大半被挪移至永淪之地,再無音訊,劍道精華近乎一掃而空,曲無劫和原道僅以身免。劍道從此衰退,巫門由是恢復了一些勢力。
劍修西征之后,劍宗祖庭論劍軒銳氣盡失、固步自封,東海之上,羅剎鬼王趁虛而入,建立羅剎教,雄霸東海,且在暗中進行自己的宏偉計劃。
上一劫末,元始魔宗引來魔劫,消滅上清宗,自己也元氣大傷,又被五劫以來第一人、東華真君陸沉打上門去,內部矛盾爆發(fā),四分五裂。
主角余慈自小身處邪教,憑借早熟和膽氣逃出,還順走了一塊鏡子,開始四處流浪。那時的他怎么都不會想到,短短六七十年之后,他就將直面真界千古未有之變局,直攖真界內外最強修者之鋒。
四、真界地理
真界廣闊無邊,以億里記,東西南北四極均有天柱支撐。其與無盡星空之間以碧落天域相隔,可以阻擋無盡星空之中的域外天魔。
以落日谷為界,其西為佛門領地,其東為其余諸教領地。其中魔門多集中在北地,洗玉盟在其南面,盟中門派眾多。洗玉盟以南,真界中南部百門千派,卻都身處南天巨擘八景宮的陰影之下。
向東,羅剎教鎮(zhèn)壓東海,海濱以論劍軒為最。
五、名詞解釋
劫:三千六百年為一劫,又稱四九重劫,是真界生成后自然形成,為平衡天道之用。此外,如天地法則體系被折騰得太厲害,劫數便會隨之到來。
神主:類似宗教領袖。不同的是,他們真的可以賜下神通,幫助教眾修煉。相應的,他們對天地法則體系的影響很大,可以用來協(xié)助調理天地法則。真界之中共有五位神主,除去佛祖、道尊兩位已然超脫的之外,魔主境界最高,不理塵事,巫神其次,但已被擊敗,形神受重創(chuàng),藏身湖底。最活躍的便是第五位神主羅剎鬼王。
天人九法:分為天之三法、人之三法、天人三法。天之三法為天地宇宙自然之法,分動靜、太虛、造化;人之三法為生靈智慧存續(xù)之法,分生死、靈昧、道德;天人三法為天人交感互通之法,分真幻、超拔、陰陽。
六、修煉境界
啰嗦了這么多,終于進入正題,實在是我以為必要的背景還是不能不說。
前文已有提及,境界共分為九層,自下而上分別是凡俗三關、登天三步、長生三難。
凡俗三關,顧名思義,在此一級的修士還是凡胎肉體;登天三步則是超凡脫俗的過程,登天之后,可得長生,卻不可永生,其間難處,便在長生三難。
氣動、長息、明竅為凡俗三關,通神、還丹、步虛為登天三步,真人、劫法、地仙為長生三難。
氣動者,打熬身體、吐納導引,內外用功、生出氣感;
長息者,氣感充沛,形成內息真氣,呼吸之間便有神力迸發(fā)。若能氣貫全身,促成肉胎蛻變,便可延壽一甲子;
明竅者,真氣滋養(yǎng)神魂,漸通靈竅,具備靈應。修為若是到了,可借朱砂、桃木等靈引,用符、術、巫等法門施展法術;
通神者,躍出藩籬,已可被稱為修士,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可引氣成符,不再需要外物引導。在此階段,修士明確神魂結構、洗煉神魂性質,提升神魂層次,達到出竅神游之能;
還丹者,修士神魂、元氣相抱相融、定鼎樞機,形神合一,九還七返,最終結成金丹。到了這一步,形神已淬煉到人類極限,可得三百年壽命。在此階段,有些出色的修者會覺醒天賦神通,使用神通會消耗先天元氣,減損壽命;
步虛者,羽化形蛻之始,可以不借外物、馭氣飛行。修士在這個階段,需要遠赴外域,接引天地間至清至純的玄真之英,增加壽命,養(yǎng)成“真形”,神魂由陰神轉向陽神;
真人者,真形、陽神已成,生死難限,壽元漫長,可稱之為長生,神通的使用再無限制。然其奪天地造化、盜自然生機,必然招致天劫;
劫法者,只要是度過一次天劫的真人,便可稱之。劫數共有六種,分為饑饉、刀兵、疫病小三災,火災、水災、風災大三災。道基完滿者,只需過大三災,否則需要過足六災。劫法又分大小劫法,大劫大神通,小劫小神通,等到了大劫法宗師境界,已是常見的最高級別修者,距離地仙僅一步之遙;
地仙者,已是修煉之頂點,非真界所能盡限,然而由于生在真界,難以擺脫最根本的、由巫神所施加的桎梏。到了這一境界,已是天地法則難承之重,地仙到處,天地都要讓出一頭地,舉手投足間都能影響半個真界,但他們仍然渴求著真正的真實。
暫時寫到這兒,后續(xù)逐漸更新各流派細節(jié)以及作者剩下的設定,這都是我感覺非常有意思的部分,也算是為這本我非常喜歡的小說和我的閱讀做個總結。
二更,對前文有些缺失進行了補充。
七、核心修行理念
說到修行理念,自然是各派不同,但究其根本,“修行”本身便意味著一種理念:天人相搏。
在境界低時,修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懵懵懂懂。一般要到了步虛后期乃至真人境界,才會開始對天地法則有自己的認識,逐步加深、逐步掌握,乃至最后認識到天地之間的九道根本法則,即天人九法。
登入長生后,修者與天地法則的沖突就回變得明顯且激烈,有些類似癌細胞和免疫系統(tǒng),因此會有劫數。天要滅人,人要精進,勢不兩立,是謂“天人相搏”。
等過了大小三災,成就大劫法宗師,已經可以達到天人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天地法則意志承認自己沒有辦法,但每三千六百年的四九重劫仍然是大關口,屆時大劫席卷整個真界,內外魔劫并起,往往難以捱過。
只有到了地仙之境,真正在天人相搏的道路上踏出了最重要一步,能夠勢壓天地一頭,所到之處天地法則自然退讓,甚至可以借助自己對天地法則的掌握“化我心為天心”,造就對自己最有利的環(huán)境。
世間的大劫法宗師中,不乏短時間內可以壓過天地一頭,暫時發(fā)揮出地仙戰(zhàn)力的,但這最后一步難之又難,要將短時間變成無窮大,因此有不少宗師都是過了好幾次四九重劫,仍然不得寸進。
我對這種說法非常喜歡。修者本身就是奪天地之造化,因此會遇到劫數,許多小說都是這樣。但《問鏡》將其系統(tǒng)化、理論化,為了增強細節(jié)甚至在有些地方近似說明文,毫無疑問會破壞一部分連貫性和投入感,但正和我胃口。
八、各流派簡介
這部分內容會非常多,一次可能說不完,不過我盡量盡快。
佛門:作為遠在西方的佛門,不像道門一般門派眾多,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出場不多,介紹也不多。但他們還是繼承了許多小說里的佛門特性,那就是軸,以及對度化外道亙古不滅、永不褪色的激情與狂熱。對于佛門的修煉體系,作者并沒有詳細寫,只說天人九法雖然放之四海而皆準,但佛道對其闡釋不盡相同。佛門特有的一項能力叫做“愿力”,許愿、應愿、還愿皆有所本,嚴絲合縫。
道門:由于主角就出身道門,因此其無疑是整本書中出場最多、展示最完整的修煉體系。大體而言,本書中的道門與其他小說中的道門具有相似的特征,召劾妖鬼、感應星辰、祭煉法寶、御劍飛行。在修行上,追求惟精惟一、專氣致柔,穩(wěn)扎穩(wěn)打、消除雜念。不過,作者別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條“存思神明”。
道尊杳不知其所蹤,“天地生后不得見,只有神位在人前”。如今百門千派、大行其道的道門,更多還是歷代先賢披荊斬棘,研習闡發(fā)道經所成?!爸T天神明”也并非真實之存在,而是道理之所在,修者在修行中有所思、有所感,靈機一動所領悟的。進一步深研,便可將其具現化,形成神明形象,自具神威。由此建立體系,上至至高天帝、下至基層力士,各安其位,便可發(fā)揮無上威能——便如上清宗之鎮(zhèn)宗至寶太霄神庭。
與神明相似的還有三十六天,道門合議之時,兩大股東八景宮和上清宗各執(zhí)一詞,始終無法就設計細節(jié)達成一致,最終分道揚鑣,各搞各的。
在當前時間點,道門的鰲首自然是八景宮,二十余位地仙蓋壓真界。其次是清虛道德宗與清妙宗,再次是四明宗與離塵宗。
真人、小劫法、大劫法、地仙等不同境界的修者,道門分別稱真人、真君、天君、天尊。少數強人會將主動將某個稱呼據為己有,比如東華真君陸沉,其實早已是地仙中的頂級人物。
魔門:高妙無上統(tǒng)天大化元始天魔王注視著你。作為五位神主中僅次于佛祖道尊的存在,元始魔主雖還未臻至絕頂超脫之境,但也已經“玄德不失”,等閑不會過問塵事,一心向上向遠處看,思考如何跨出最后一步。
天魔天生便缺少天人九法中的靈昧法則,要想進步全靠“他化”——即奪他人之靈昧而化之,換句話說就是壞人修行、引人入魔,搶奪他人靈昧以精進。
好在真界內的眾“人魔”,也就是人類魔門修士,總算是自具靈昧,不至于如此苦逼,可“他化”仍然是修煉和取悅魔主之捷徑。相應的,由于領袖的缺陷,他們的靈昧修持普遍拉胯。
此外,佛祖道尊這樣的超脫之存在,與門下弟子是契約關系,合則來不合則去。后三位神主則不同,其中元始魔主與門人是主奴關系,所有魔門修士,生死都在元始魔主一念之間,一念以成、一念以毀。因此,地位越高的魔門中人,越想背叛他,以獲得真正的自在。
元始魔宗分裂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門派,較大的有冰雪魔宮、東陽正教、魔門東支等,此外還有魔門西支、陰山派、光魔宗等。不過真界魔門之根本典籍《太元天魔根本經》和花名冊《圣典》則保存在無量地火魔宮中。雖然名字很拉風,不過無量地火魔宮是真的菜。
魔門的真人和劫法修士被稱為六欲天魔,地仙則被稱為自在天魔。
劍修:勇猛精進、寧折不彎,是劍修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們不重身外之物,只求自在與劍道。
與還丹相似,劍修會凝結劍胎。他們修行,不論是煊赫無比、劍虹橫天的虹化劍道,還是精細入微、如云似霧的霧化劍道,都只取一個“純”字。
在應劫時,他人可曰抵御,劍修卻是斬破,其鋒銳可見一斑。論及對天地法則的破壞和摧毀,無出劍修之右者。
到達地仙境界后,其他流派的地仙身周會形成獨特的界域,這是他們扭曲異化規(guī)則為己用所致;而劍仙,他們的身外只是一片空白,天地法則都躲得遠遠的。
劍修到了巔峰,可稱萬劫不加身,斬雷辟劫劍意可辟易天劫。
劍修門派主要是論劍軒和半山島。此外,這里還有個彩蛋:很久之前,有一位名叫辛棄疾的劍修,留下了不朽的詞作“舉頭西北浮云”。
巫門:時代的眼淚。作為創(chuàng)世神傳下的道統(tǒng),巫門與自然最是相合,在天地法則體系中傳播距離最長、損耗最少。
巫門中人在還丹境界,即可借助媒介達成億萬里之遙的咒法攻擊。此外,其對生靈、地脈等都有更加卓著的影響力。
相較于劍術符法,巫咒的最大特點是“秘”,可以做到“不知而知,不明而明,不覺而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類似于對著一個黑箱操作。
巫門主要有飛魂城和千山教。
儒門:儒門也是提及較少的流派,與其他較為不同,分為士儒賢哲圣,圣對應地仙。
書中的儒門有浩然宗和儒道并重的四明宗。
九、天人九法簡介
天之三法:動靜、太虛、造化;
人之三法:生死、靈昧、道德;
天人三法:真幻、超拔、陰陽。
萬物本源,莫不出于太虛,然后有動靜之態(tài),有造化之規(guī)。動靜、造化到了一定程度,“靈”便由此而生。
居于其中則生而靈之,逾越其限則死而昧之,無數劫來,輪回刻印、靈光匯聚,成一法則,便是道德。
生靈源于太虛,是謂天人合一,靈性一成,又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悖逆太虛源流,可謂天人相離。離合之間,沖和陰陽之法由此而成;天人各一中心,位置有不同,立意有高下,觀察與見解自然有誤差錯謬,故真幻存焉;人人又有趨于圓滿之心、改謬歸正之意、超脫桎梏之愿,則超拔之法成也。
簡單來說,太虛是萬物之源,造化負責聚合元氣成物,動靜則是生物的限度和自由。
生死為人所獨有,人只能在限度之內生活,逾越限度則難免一死。靈昧為人之意志、靈魂,是人之所以為人并與他人相區(qū)分的最核心要素。道德則是歲月流轉、社會發(fā)展間形成的人類風俗習俗價值觀,反過來又成為約束人的規(guī)則。
陰陽是人與天道和合與背離所形成的,天人角度立場不同,人在解析天地法則時難免遇到錯誤,真幻便存在于其中。人人都希望能夠圓滿,能夠超脫,能夠長生不老,能夠擁有更強大的力量,這種心情和情緒便是超拔。
由此可見,天人相搏的實質便是太虛與靈昧相搏,祭煉法寶的本質則是靈昧與造化相媾合,在器物上烙下私人烙印。而所謂修者,就是憑借超拔之心,趨離生死、明了真幻、掌握陰陽、感悟道德,提升靈昧之強度,拓寬動靜造化之邊界,最終從太虛手中搶奪地盤。
因此,魔門雖然是化他人之靈昧,同時還必須追求出眾的超拔之心,才能更好的補益自身。
下方劇透警告
十、神主、地仙之別
神主并非某個特定的修行境界,而是走不同修煉道路的地仙。總括來說,神主、地仙,便是天地法則難承之重,萬物因果照映之身,由于人心已勝過天心,因此只要進入真界,天地法則立時扭曲塌陷。
區(qū)別在于,神主可以憑借廣大信眾分擔壓力與因果,相應的,也就很難脫離真界,否則信眾便有反噬之苦,其神通威儀也會大受損害。而地仙則不然,其身處真界,無法宣泄壓力,故而因果加身,受限較大,可自身不受約束,隨時可以離開真界、進入無盡星空,屆時一身神通法力便可自由發(fā)揮。
神主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巫神。在劍巫之戰(zhàn)中,以曲無劫為首的眾劍修破滅天地法則,割裂了其與信眾的聯(lián)系,激發(fā)了反噬之力,進而一舉重創(chuàng)巫神,迫其長眠。
不過巫神主要還是修為不夠,前三位神主便不受此約束,尤其佛祖道尊,已然抵達物、理混融之境,將自己的法理打入整個世界之中,囊括萬事萬物,自然也就不再需要信眾、香火之類。
地仙這邊的例子,則是兩大門閥圍攻陸沉,七位地仙在真界毫無顧忌地出手,天地法則損壞嚴重,立成四九重劫。
十一、地仙的困擾與野望
地仙者,雖然已經是修者的最高等級,然而生于斯長于斯,從根本上便受巫神在真界天地萬物中的烙印所影響。
前文已說,巫神鑄造真界,并非是為了造福百姓,而是為了自家修行。因此,真界中的天人九法,是經過其理解后重新闡發(fā)的天人九法,而非天地本源。真界中的地仙們修行愈精深,便愈會受到限制,難以窮極天地本源。
可以理解為,在真界的參照系中,實力有一個極限在,那就是巫神,所有人都只能無限趨近巫神而無法達到??稍谖咨裰猓€有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因此,真界中的英才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精進劍意以求斬破的,有意圖掌握天地法則體系徐徐圖之的,有攀登天人九法巔峰以抗擊真界的,有拉攏外援獲取幫助的,也有希望讓真界漂流起來、與其他世界碰撞交流,提高樣本量,通過多組天人九法之異同互相參照,拉高極限、趨近本源的......
除此之外,無盡星空中,卻還有不惜放棄一切、只為在真界轉生的,原因嘛,自然是有遠比巫神更強的存在逼迫所致。
多方合力,陰差陽錯,最終導致真界千古未有之大變局。
十二、胎迷與轉世
這一部分內容不多,不過我覺得作者的描寫很有意思。
轉世投胎時,天地之間的破滅之力會把整個人“洗”一遍,原有的靈昧隨天地法則流轉散落再重新聚合,已經完全是一個新的人了,這便是所謂的“胎迷”。
作者在這里沒有細說,不過參照天人九法,大約就是人死后,元氣離散,太虛法則接管,將整個人按照動靜造化之法度流轉并重新聚合,前世宿慧便再也不存。
修者們,自然,希望追求破除胎迷,在死后能成功轉世,保留人格和經驗、知識,重頭再來。
凡人和一部分修者可能以為,修為越高,靈昧越強,則轉世投胎時突破胎迷的可能性越高。
不過作者給出了很有趣的,也是我很喜歡的論述:修為越高,固然靈昧越強,可同時與天地法則的勾連也就越深。一旦身亡,天地法則更要找著你去輪回。譬如懼水將溺,卻偏往水中尋,水越多死的越快。
因此,破除胎迷的關鍵不在靈昧的強度,而在于靈昧的特性。七情越是“鮮明”,特質越是與他人不同,既不過于混同俗流,也不過于清高叛逆,就越容易破除胎迷。這便涉及到天人九法中的“道德”。
當然,還是作者一以貫之的理念,天地法則體系有其極限,只要越過了這個極限,自然就可無視此規(guī)則。這個極限,就是超出天地法則體系,抵達“真實之域”。
劇透越來越嚴重警告
十三、門派、功法、神通介紹
作為修真小說,各色各樣的門派、功法和神通自然是不能少的。效果如何先不說,名字一定要拉風要上流,不然就太煞風景了。
上清宗:曾經的北地第一道門,真界第二道門,是抗衡魔門的擎天柱,不過上一劫末被魔劫滅門。但作為主角所傳承功法的門派,高光時刻非常多。門中有存神、符箓兩脈,彼此矛盾深重,也是魔劫的內因。
天垣本命金符:本書中最強也是最難的結丹方法,需要將諸天飛星中的三十六道法術都修煉圓滿,才能結丹成功。不過成功后自然便生成神通,且能夠籍此掌握天人九法之生死法則,長生有望。缺點是過于難,而且使用神通會消耗壽命,很可能用著一時爽,很快火葬場。
天垣,我國古代將天空分為三垣四象;本命,形容其對修者是生死存亡之重;金符,就是以符法結金丹。
沖妙一氣真符:在旁白中出現,也是一種結丹方法,未具體描述。從名字可以看出,“沖”是令狐沖的沖,妙是形容其精妙,“一氣”大約指其惟精惟一,一氣沖霄。
北斗劾魂注死術:一道非常高光的法術。威力加強版釋放時,北斗七星盡染赤色,斗柄移轉,群星參照,周天如輪。
原本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四時順序,生殺輪轉,掌生注死,自有法度??呻S著七星染赤、兇意橫空,一應法理,盡成殺劫。
北斗與四時的關系在古代確有描述,《漢書·天文志》說“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海。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jié)度,定諸記,皆系于斗”。
紫微帝御:存思神明所成的太霄神庭中的四位天帝之一,居于中心,負責掌控中樞,排布諸天神明,故而又有“太霄真宰”之稱。在本書中僅有的一次發(fā)動,聲勢相當浩大:
便在雷音之中,天穹星光列布,角芒勾勒,疏密不等,又有無數光線、波暈交錯,仿佛是突起一層薄霧,而轉瞬間風吹霧散,卻有一具威嚴法相,自星空中跨出。
帝星是其冕,輔弼為其裳,左擎太乙,右持天鉤,北斗者,乘驥立戈,車走天河,斗柄所指,氣機匯聚,星海奔流。
紫微帝御法相高踞中天,群星繞行,如宮閣列布,如車輦相隨,而其“座下”北斗,鋒芒所向,直指東北。
整個真界都能看到紫微帝御法相,由是驚掉了一地眼珠子。
紫微垣為三垣之一,乃天子居所,帝星即紫微星;輔弼乃北斗旁之兩星,上古也有北斗九星的說法,即七星加輔弼;太乙也是紫微垣的一顆星,天鉤則是東方角宿的一顆星,名字叫“尾”,其形彎且銳利,故曰天鉤。北斗便是帝車,所以有驥有戈,車走天河。
萬古云霄:“道化天真難為喻,萬古云霄一羽毛”,乃是上清宗葛道人自冥冥之中接引道尊玄通威儀所成,堪稱道門第一神通。
發(fā)動時,天地凝定,唯有一片羽毛翩翩飄落,三清道境隨即鋪展,又有元始、靈寶、道德三位天尊講授義理,是本書中戰(zhàn)績最輝煌的神通,連地仙也難以抵擋。
萬古云霄一羽毛是形容道尊之威能深不可測,葛道人所領悟的只不過是鸞鳳一羽。不過究其根本,這句詩來自亮亮的忠實粉絲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再聯(lián)系創(chuàng)出此神通的人姓葛,顯然是有致敬在里面。
八景宮:真界四大門閥之一,甚至很可能是之首,位于真界南部,對其內部著墨較少。作為南天霸主,每次四九重劫來臨時,梳理天地體系的“堪天定元”都由其主持。
一氣沖霄,三十六天:來自八景宮辛天君。
濁、非濁、非清、清……依次而上,一層就是一個新天地。一道樸初之光,便在此過程中,純之又純,陰陽開合化生,似有億兆生靈,演化其間。
辛乙忽地縱聲長嘯,嘯音里,那無盡勝境之中,四方朗清,玉光垂流,仙人往來,列兮如麻,極上處,又有一道無盡天寰籠蓋,諸方世界,莫不包容其中,而其根基,毫無疑問就在辛乙身上。
“大羅祖炁生玄白、元黃、始青三氣,化為三天三境三寶天尊,為世間所見之極也。三道尊化生在三境天宮之中,顯化其一,便是仙業(yè)永享,如今天宮未分明,那辛乙還是大劫法的境界沒錯?!?br>翟雀兒吁出一口氣:“也幸好如此,否則哪一位道尊顯化,萬里天地,立刻劃入三十六天,隨其心意升舉黜落,我們就死定了?!?/blockquote>前文說過,八景宮與上清宗對三十六天的設計無法達成一致,因此各干各的。上清宗建立了太霄神庭,八景宮的便是辛乙所展示的,在其范圍內,所有人的修為都隨其心意而動,升舉黜落、生死成毀,都在其一念之間。
天梯:八景宮獨門運輸方式。
利用天域梭高速飛遁積蓄的力量,強行在碧落天域“鑿開”一條下行甬道,也有說是形成相對短距離“虛空挪移”的。
總之,就是以特殊的手段,無限壓縮從“云外清虛之天”到目的地之間的運輸時間。
因為這種方式會在碧落天域形成一道清晰的云道軌跡,故被此界修士稱為“下天梯”,后來就抹去了“下”字,直接以“天梯”命名。
真界廣大,除非精通虛空挪移,否則就是地仙趕路,也需要一定時間。但八景宮通過特殊方法大大縮短了這個時間,戰(zhàn)略投送能力得到非常大的提升,整個真界都在其打擊半徑之內,只能說是有美軍內味兒了。
抱樸藏真:八景宮的秘法,使用后外表樸實無華,過眼即忘,能夠盡可能減輕對天地法則體系的壓迫,使得地仙可以常駐真界。
論劍軒:劍宗祖庭,真界一切劍術之本。位于東海之濱的靈綱山脈,共有十峰,均奇崛仰止、矯矯如龍,似有劍意蘊含其中。靈綱之名,似乎也對應了劍修以靈為綱的修行方法。門內有純化、造化兩脈,彼此雖然看不順眼,但也沒有多大矛盾。
上真九霄飛仙劍經:論劍軒根本典籍,也是劍修的無上劍典,是論劍軒歷代千百劍仙的成道根基,述盡劍道堂奧。劍修之法,針對天之三法衍化,劍光所至,無物不破,亦是無法不破,是所謂“一劍抵天,非抵天也,實天已非天是也?!?/p>
十二玉樓天外音:《上真九霄飛仙劍經》中最頂級的兩種劍意之一,號稱“七轉司命,九轉破劫”。
一縷清音,倏乎間已轉高亢,但無論它拔升多少個音階,其音色總是明澈透亮,不散不燥,不帶半點兒煙火氣。
作為論劍軒入微劍意的極致,十二玉樓天外音動轍八九轉,十余轉,某種時候,直覺上會覺得有些累贅。
可實際上,當劍意發(fā)動之際,聲音傳遞的法則,已經在第一時間扭曲崩潰,慣常的概念,早已經失去了意義。
便如此刻,十音連發(fā),成一長音,偏偏層次分明,有條不紊。
常人只覺得不合常理,只有真正對天地法則有著深入了解之輩,才能見出,在這縹緲清音之中,所蘊劍意的遼遠宏闊,所控方寸的極致精微,渾然一體,也形成了專門針對天地法則體系的無匹鋒芒。
所過之處,千百種相關法則撕裂,無可抵御。發(fā)動之時,但聞清音一縷,緲然盤轉,愈來愈高,劍意隨之直上云霄。受此清音感染,修為不足的可能頭腦空白,等反應過來時,劍氣已加身矣。
“十二玉樓”顯然是化用了李白的“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對清音的描寫許是參考了《老殘游記》。
斬雷辟劫:《上真九霄飛仙劍經》中最頂級的兩種劍意之一,無具體描述,是劍仙辟易劫數的劍道神通。在此基礎上,論劍軒研制出了斬雷辟劫令,持有人可憑此辟天劫一次。
斷水:一種極為高妙的劍道技法,在書中僅出場一次,曲無劫用此法截取了時間長河的一瞬,留存三十二股不同劍仙的劍意,歷經萬年仍舊鮮活明晰。
入鞘法:曲無劫創(chuàng)立,用于收斂鋒芒,減輕對天地法則體系的壓力,避免劍仙們僅僅因為身處真界就把它弄壞了。
離塵宗:地處真界中北部,勉強列于真界大宗之林,叨陪末座。雖然是主角的山門,卻又鬧掰了,不過還是有香火情在。門內有道德、學理、戒律、實證四部,各有理念。在此,只介紹一部離塵宗的典籍,便是主角所修煉的《玄元根本氣法》。
玄元根本氣法:由外表貌不驚人的超級天才解良發(fā)明,別出心裁、不落窠臼,從存神之法出發(fā),以符箓為法,以全面認識自己、把握物象為基,描摹心象。物象繁雜萬端,又常有隱晦難明之存在,但在心象之中,都變?yōu)榫唧w而有代表性的形象,一目了然。
看了說明之后,不知道你們想到了什么,反正我是想到了yyds傅里葉。
半山島:由出走論劍軒的老牌劍仙葉半山創(chuàng)立,其孫女葉繽是現任門主,也是主角的夢中情人。主打精英教育,弟子有“少而精,精而絕,絕而無畏”的名稱。
半山蜃樓:由葉繽創(chuàng)立,乃是霧化劍意中入微入化之極致,又有真幻變化之能,即“蜃樓”之謂也。
地火魔宮:元始魔宗分裂后的魔門三本宗之一,最為正統(tǒng),保存著《太元天魔根本經》和《圣典》,但固步自封,少與外界交流,高層又忙著暗搓搓地搞事情,因此逐漸為人所輕。出場的時候十有八九是作為陸沉的背景板,到最后又被劍仙踹了一腳,實在是有點慘。
自在天魔攝魂經:魔門最強法門,由元始魔主和其助手無量虛空神主共同研發(fā)。魔門修行以他化為要,這一本從名字就能看出來在他化方面無出其右。
東陽正教:元始魔宗分裂后的魔門三本宗之一,地點不詳,門內狀況不詳,只知道有三位大劫法宗師,名蓋北地。
無量虛空搜魂化魔大.法:借助神主之力發(fā)動的陣法,相當于一顆觀察范圍無比巨大,分辨率又非常高的衛(wèi)星。
冰雪魔宮:元始魔宗分裂后的魔門三本宗之一(猜測),遠在極北之地。
鬼音寒獄:合擊之術,發(fā)動時音波夾雜冰雪撲面而來,可謂“風刀霜劍嚴相逼(物理)”。
凍寂魔國:橫跨煉體、魔念、魔主的曠世之作,能夠形成獨特界域,封禁敵方。內中又有天魔組成魔國,增益威力。
魔門東支:位于東海之上,生命不息,搞事不止。主要展現的法門也是自在天魔攝魂經。
羅剎教:羅剎鬼王在真界所立的道統(tǒng),位于東海之上,修行重心放在真幻變化和七情六欲上。
蕊珠宮:位于南國,都是女修,宮主為太玄魔母。
太玄封禁:太玄魔母所創(chuàng)立的神通,以動靜之法為根基,可冰封萬物乃至天地法則。書中有表現的是太玄截星鎖和太玄鎮(zhèn)星印。
東華宮:也是在南國,由陸沉創(chuàng)建,其所修煉功法名為《太初東華玉書》,又與其夫人合著《東華玉書真解》。
三元錘:定元、混元、滅元三錘,是陸沉畢生修為之核心體現。
定元錘:
定者,萬象之終;元者,一元之始。此拳意是將紛繁復雜的天地生機元氣,完全納入掌控,既有毀殺萬物之威煞,又能開啟流變之源頭,可說是掌控局面的不二法門。混元錘:
這就是混元錘。
世間傳言,此雷化消陰陽,生就先天雷火,一念生,可震動萬物,萌發(fā)生機;一念死,可碎天裂土,湮滅魂靈。
其實余慈已經看出來了,所謂的“化陰陽,先天雷”,分明就是將外力攻伐所涉及的天地法則變動徹底扭曲,再以“先天雷”的方式重新化育、生發(fā),貫徹自家的意志。滅元錘:
“滅盡諸法一元生”,一拳擊出,法則混沌,萬物崩解。
滅元錘一出,拳勁范圍內,全部、至少是絕大多數的底層法則即刻崩解,山石的堅硬、火焰的燃燒、空氣的流動,乃至于人身的結構整體,其存在所依靠的根據,在此刻都蕩然無存!連虛空都能打崩的拳法,敵我不分,出拳后要想辦法再把自己拼回來。
修行上說的差不多了,接下來講一講人物。首先就從全書中從未出場、卻被作者側寫得血肉豐滿的兩位真界戰(zhàn)力標桿開始吧。
劇透愈加嚴重警告
曲無劫:劍神?劍神!
古龍曾說,小說中固然有許多劍仙,可以御劍飛行、于千里之外取人首級,可在他看來,卻都算不得劍神。
他以為,劍神必須要有一股氣,一股傲氣,他們是這樣的一種人,他們視劍如道,將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獻給了劍道,只追求揮劍那一刻的尊榮與榮耀,為此,可以毫不猶豫地犧牲一切。
接著他問,在武俠小說中,有幾個人能被稱為劍神呢?
接著他答,我并不敢妄自菲薄,西門吹雪應當算一個。
西門吹雪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古龍說,孤獨、寂寞、冷。他緊接著又說,如果你認為這五個字不夠,必須要十三個字,那么除了這五個字之外,可以再加上八個字。
驕傲、驕傲、無情、無情。
自然,我們都知道,西門吹雪并非真的無情,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女人固然會影響他拔劍的速度,可對待唯一的朋友陸小雞,他還是會施以援手。他甚至可以為了一個陌生人奔波千里,與絕頂高手爭生死于一瞬。
這大概就是古龍定義中的劍神:他們極情于劍,勢必孤寒徹骨,注定與家庭無緣,也很難擁有朋友??梢坏┏蔀樗麄兊呐笥眩憧偸悄馨押蟊辰唤o他們,因為在他們心中,總有不能更易之信念和不可打破之準則,便如劍脊之直、劍光之明。
按照此定義,在《問鏡》中,道門、魔門等旁修劍道的,大約是劍仙,御劍而飛、千里斬人。而專修劍道的劍修們,差不離都是劍神一道。不同在于,他們沒有那么冷那么無情,反而更多是慷慨悲歌的豪俠風范。不過最關鍵的一點上,他們與西門吹雪別無二致,那就是驕傲。
要述及真界歷史,曲無劫是怎么都繞不開的一位人物。九劫之前,他率領眾劍修擊敗巫神,斬開血脈之枷鎖,使得此界億萬眾生從“血脈”的局限里掙扎出來,真正進入了憑借道統(tǒng)傳承超撥精進、百家爭鳴的繁榮時代。劍道也因此大行于世,論劍軒聲勢無二,鮮花著錦。
五劫以前,他又率領八千劍修自東海出發(fā),溯滄江而上,過云中山,穿斷界山,跨天裂谷,西征無邊佛國,只為避免佛門囊括真界的打算。
這次他失敗了。
八千同道死傷慘重、十不存一,十九位劍仙除了他和原道都被挪移至永淪之地,生死不知音訊全無。佛門也難言勝利,十三位古佛涅槃,六道輪回毀壞,一統(tǒng)真界、度化外道的夢想也徹底破滅。
在回程中,他們這些幸存者深感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遂在離塵宗附近隱居。
時移世易,幸存者們逐漸因為傷勢和精神壓力溘然長逝,連兩位劍仙也不能幸免。
一座劍園,沉埋豪情、蝕銷傲骨、封絕仙蹤。他們的執(zhí)念化作鬼靈,茫茫然不肯安息,他們的道統(tǒng)與寶物成為后來人的機緣。
在那些頭角崢嶸的青年才俊中,有許多人都看不上他們。他們渴求著他們的饋贈,希望憑借那些無上劍法和劍器高歌猛進,自信不會如他們一樣失敗且失魂。他們還太年輕,不知道世事險惡、人心鬼蜮,更不知道真界的土地之下埋葬了多少英豪。
曲無劫不是一個甘于認輸的人。他是無劫劍仙。
無劫劍仙,就是萬劫加身卻不死不滅的絕頂劍仙,是劍道止境、劍之終極。
在劍園中,傷痛時時啃噬他的心臟,他決意要將戰(zhàn)友們從永淪之地救回來。偏偏此時,原道遭受魔染,殞身魔劫,連隨身劍器都中了招兒。
回想起西征中的細節(jié),他逐漸發(fā)覺,這一切的背后似乎有雙看不見的手,隱晦但確實地不斷推動,以至于局勢糜爛至此。現在,他發(fā)現了。以直報怨、以血還血,他一定要對方付出代價。
于是他割裂影子、自污劍種、占據神位、沉淪魔道,并暗中留下布置,以求接引同道歸來。
然而世事常有意料之外的變化,他的布置陰差陽錯地引發(fā)了許多難以預料的事情,所幸總沒有失敗。
所有的苦心孤詣、慘淡經營,在那一道開天辟地的耿耿劍虹之下,都獲得了報償。天地大變已定,而無盡星空中的漫長征戰(zhàn),才剛剛開始。
陸沉:大丈夫當如是!
如果說曲無劫類似西門吹雪,那么作為五劫以來第一人的東華真君陸沉,則可與喬峰作比。
縱觀本書,陸沉從未正面出場,都是在他人的對話中這里一絲、那里一片地拼湊起來,比之曲無劫都還不如,其形象卻相當豐滿鮮活。
陸沉第一次出場是經人之口介紹,“歷經三四次四九重劫而不倒、世間最頂尖兒的地仙之一”,隨手將身為大劫法宗師的情敵轟成重傷。
此時作者對他的稱呼是老魔或魔君,不過從后文來看,陸沉修煉的乃是玄門正宗,或因其性格不類俗流,故而有“魔”之稱。
第二次出場,仍是在他人口中,以一記混元錘打得方圓百里地陷成湖,身為真界四大門閥之一的元始魔宗死傷慘重、自此分裂。
第三次出場,在兩位老者的回憶中,自己難以抵擋的魔君,在定元錘下身化齏粉。
第四次出場,以“拳開天地”的大神通鎮(zhèn)壓天魔王,引起多位長生修者的驚嘆;第五次,以定元錘擊破緣覺法界,重傷佛陀;第六次,以其女反襯其父,給出“英姿豪邁”之評語。
個人認為陸沉與曲無劫可并稱雙璧,大約就是真界地仙之極了。從作者的描述中也能看出:五劫之前,言必稱曲無劫;五劫以來,第一人不作他想。
從上文可以看出,陸沉固然強橫無邊,卻失之剛硬,戰(zhàn)績和名頭無可置疑,仇家卻也不少?;蛟S正是因此,他選擇與魔門天才黃泉夫人結為夫妻,借助其多謀善斷建立門派,與各方協(xié)調關系。
只是英雄難過美人關,何況黃泉更非賢內助。陸沉與黃泉討論推演,決意將天人九法運化至極致,抗擊一界,強行掙脫天地之限,可謂堂皇大氣、難之又難;黃泉卻別出心裁,意欲改換真界面目,借法則變易之機金蟬脫殼,為此多方驗證,外道、虛空、奴仆乃至骨肉,盡成她手中玩偶,任其擺弄。
最終,她將目光看向了自己的丈夫。然而由于陸沉已經達到真界天人九法之巔峰,無處下手,她竟重新禮敬元始魔主,習其法而用之,使得陸沉為元始魔主魔染。
陸沉的決絕在此表現出來,他自知不敵,便在尚清醒之時橫渡無盡星空,尋得元始魔主本體,拼得五劫修為與其死戰(zhàn),將其玄德打落,根本動搖!
而真界之中,在有心人的推動之下,論劍軒與魔門派出六位地仙阻擊,陸沉以重傷垂死之身以一敵六,七人毫無顧忌之下,半個真界都受到波及,立成四九重劫。陸沉也在此戰(zhàn)中戰(zhàn)歿,死前口占一詩,作為自己一生的注腳:
星搖斗落壯士死,芻狗圣人我自知。
借得真宰天寰內,脫卻萬劫不二時。便是趁人之危痛下殺手的對手,也要感嘆“陸沉匹夫,壯哉!壯哉!”。
此等壯舉,用書中一章節(jié)名字再合適不過,那就是“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而其本人,可稱“由道返氣,吞吐大荒”、“真力彌滿,萬象在旁”。至于其神通,則可稱“天風浪浪,海山蒼蒼”,正如作者所描述:
“嗚!”
風嘯聲平空而起,近在咫尺的余慈,霎那間仿佛是落入了無邊無際的莽蒼山脈深處,風過山林,松濤陣陣;恍惚中又似來到浩緲大洋之上,觀海雨天風,身如孤舟,茫然不知方向。
山海之變,雄渾壯麗,盡在其中了。
照理說見識過無邊無垠的域外星空,所謂“山海壯麗”可以休矣。
然而萬物大小,惟相對可言。
便如畫師,同樣技法,立意不同,勾勒方式不同,便能有千姿百態(tài)、天壤之別。
陸沉毫無疑問是最高明的畫師,其拳意所及,同樣的“天人九法”技法,在他拳下已入化境,無論是攻是守、是封是禁,都具備著不可思議、難以模仿的大手筆、大氣魄。
余慈不由自主拿出自己的“作品”相比較,似是而非也還罷了,“相形見絀”才真讓人傷感……即使到了本書結局,陸沉早已身死,面對天外來犯之大敵,余慈也是憑借其絕學三元錘才正面擊退敵人,作者也借此給陸沉的戰(zhàn)績簿添上了濃墨重彩的最后一筆,并蓋章定論:“真界內外,以近身戰(zhàn)力論,陸沉第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