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如何做一個思考者——《如何閱讀一本書》之總結(jié)

2023-08-09 16:21 作者:Lord-HuTao  | 我要投稿

目錄

前言

觀念篇

方法論篇

素養(yǎng)篇

前言

最近剛讀完莫提默和查爾斯寫的那本盛名已久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嚴格來說,按照書中的觀點,算是精讀了第一、二篇,粗讀了第三、四篇。本書在某些角度上來說確實使我獲益匪淺,我因此在讀完后,并在確認我已經(jīng)讀懂后,既是為了趁熱打鐵總結(jié)一下書中精華,也是為了完成書中所教導的讀者該有的評價義務,寫下了這篇總結(jié)性的文章。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篇論說性的實用性書籍,主要目的有二,一來是教授讀者一套成體系的閱讀方法論,二來是傳播一些作者認可的閱讀觀念與素養(yǎng)。

作者以構筑的方法論為骨架,以想要傳達的讀書觀與素養(yǎng)為血肉,構造出了這本盛極一時的暢銷書。作者對于閱讀的方法論,不只是在教閱讀者如何閱讀的方法,同時也是在教創(chuàng)作者如何創(chuàng)作的方法,畢竟閱讀和創(chuàng)作實際應是對立而統(tǒng)一的。作者對于閱讀的批評觀,更是可以讓讀者受益良多。這套批評觀至少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教導讀者該如何分辨一本書的好壞。更進一步思考,閱讀一本書本質(zhì)上也是我們處理信息的過程,因此憑借這套批評觀,我們亦可以在當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通過作者的方法學會如何在龐雜的信息流中分辨什么是真正值得一看的;第二個作用是教導讀者正確的批評一本書該有怎樣的素養(yǎng)。實際在我看來,對于任何事物的批評,乃至在任何社交場合的交流,都可以遵從這套批評觀,以求作為一個有素養(yǎng)的人。在我看來,這些對于個人素養(yǎng)上的提升,甚至比方法論本身還重要。

當然,它也存在著一些缺陷。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并且十分影響閱讀體驗的缺陷:其一是本書作為一個商業(yè)書籍,不可避免的參雜了很多水分,畢竟它不足以稱之為學術上的書籍,只是一套方法論,沒有那么多知識點可講。這就導致作者需要借助他的文化底蘊,東談談西談談,讓這本書慢慢“變厚”,直接的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每一章節(jié)的主旨變得非常分散而不凝聚,讓人可能看完一頭霧水抓不住要點。當然這本書自己的方法論就教給你了要如何從這種分散的信息中抓住核心所在;其二是由于本書是針對于閱讀的方法論,實在難以做到舉例示范。畢竟如果要通過文字來對閱讀本身進行舉例,那就要包含范例的文本進去,會顯得篇幅有些過長。因此本書幾乎全書采用道理論證的方式,幾乎沒有示范的案例,這會導致讀起來相當枯燥,冗長,乏味,吃力。我在初讀時也一度砸書罵街,不過在習慣了以后還是可以做到流暢閱讀的。

接下來,正如作者在方法論中強調(diào)的那樣:如果你真的讀懂了一本書,那么你應該能夠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架構這本書。我也依照作者的教導,通過此篇文章對這本書進行重新架構。分別為觀念篇,方法論篇與素養(yǎng)篇。

???????????????????????????????????????????????????????????????????? 觀念篇

所謂觀念篇,即是重構何為閱讀的觀念,這是本書內(nèi)容的基礎。相對正確且深刻的觀念,有利于能夠接受和理解全書內(nèi)容。也因此,作者花費大量的筆墨,用前三章的篇幅論述何為讀書,力求能夠幫助讀者理解作者建立起的閱讀觀,是謂心理建設之基礎。此處我嘗試化繁為簡,將論述框架以及核心主旨抽離出來,并加以闡釋。

閱讀是一種讀者主動接收-吸納-理解-思辨信息的活動。作者拋出信息,信息以文字為媒介,讀者通過媒介接收信息,但接收-吸納-理解-思辨信息的這個過程,卻絕不能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譬如說,在讀者雙眼停滯,頭腦昏沉的狀態(tài)下,即使面前有一本書,其并不能得到文字中蘊含的的任何有效信息。讀者只有主動的接住作者拋出的諸多信息,才可以稱之為閱讀。換句話說,閱讀是一件需要讀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的活動。既然閱讀是一件主動的活動,那么閱讀的效果則很大程度上要看主動的程度與閱讀的技巧。

我們可以把閱讀這項活動根據(jù)目的分為兩類——為獲得資訊閱讀與為增進理解閱讀。所謂為獲得資訊閱讀,即是諸如閱讀報紙、雜志等等,為了了解那些你尚不知道的訊息。所謂為增進理解閱讀,即是諸如閱讀論文,專業(yè)書籍等等,為了理解那些你尚不明白的知識。兩者之間最主要的差異,在于后者可以增進讀者的理解,而前者不能;后者的難度與對讀者的重要性也要遠高于前者。談到增進理解,就要對這一重要概念進行展開說明。何為增進理解?試想,當你在閱讀一本書或一份資料時,你完全明白作者在說什么東西,沒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難。此時,因為你沒有理解上的困難,在思想層面上,你只是在閱讀你腦中本已經(jīng)明白的東西,換言之,作者只是把你已經(jīng)明白的東西復述了一遍而已,你最多就是通過閱讀獲得一些作者提供給的你尚不了解的資訊。而再假如,你在閱讀時面臨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上的困難,一定程度上并不明白作者在說什么東西,那么此時,作者實際上是在提供給你一些超越你理解的認知。你直面這份無法理解的痛苦,通過思考進行克服,最終弄明白了作者在說什么,達到了和作者同樣的理解。這一過程,即是增進理解的過程。不僅是讀書,只要是通過以文字為載體交流思想的活動,大體如此。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一位對游戲機制有相當見解的玩家,在網(wǎng)上看到某人出的一篇角色攻略教程時,再假如你在閱讀時沒有感受到哪怕一點理解上的困頓,那么大抵這篇攻略不會對你的游戲理解有任何增進上的幫助,甚至還會因攻略作者的粗淺了解而有些惱怒。顯然這種時候,攻略作者的所對游戲機制的理解,只是把你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復述了一遍,而你從這篇攻略中能夠獲得的,也只是一點點資訊——這篇攻略作者個人的見解。反之,如果你是一個未經(jīng)過長久哲學訓練的人,面對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這類哲學巨著時,哪怕只是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的第一頁一字一字的品讀,也會因其中所包含的晦澀的哲學概念,深遠的哲學命題,復雜的論證體系而看得一頭霧水。而恰是這樣的書,才更有深耕閱讀的價值,忍受無知的痛苦,跨越過理解的巨壑,迎接你的將是思想上的升華。當然,并非可以簡單的下定論為:難以理解的書就是好書。市面上不乏故弄玄虛,或邏輯不成體系的書,如何辨識這樣毫無營養(yǎng)的書,會在方法論篇談到。

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為獲得資訊而閱讀,還是為了增進理解而閱讀,本質(zhì)上都是一種學習。更具體的說,是沒有老師指導的,自我式的學習。既是學習,尤其是為了增進理解的閱讀,就要求我們抱著主動從書籍中獲取養(yǎng)分的心態(tài),帶著思考的去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意識到自己的理解力尚不與作者處于一個層次時,更是要欣喜的意識到,眼前的文字是真正對我有價值的東西,而后走過從無知到有知的艱苦的困頓過程,最終達到頓悟的狀態(tài),品嘗通過獲得知識來實現(xiàn)自我提升的欣喜。

???????????????????????????????????????????????????????????????????? 方法論篇

作者將閱讀的層次,注意是層次而非步驟,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四個層次逐漸由低級向高級過度,其中每一個更高級的層次都包含低級的層次。我將這四個閱讀層次做一個簡要闡釋:基礎閱讀,就是我們提到“閱讀”這兩個字眼時所表示的意思——閱讀文字,是任何完成了基礎教育,甚至說任何一個已經(jīng)能夠識字的人都可以做到的。當我們閱讀一些娛樂性的文字時,基礎閱讀的層次恐怕就已經(jīng)足夠了;檢視閱讀,即是系統(tǒng)化的略讀。這個閱讀不要求精度,只要求對一本書有一個大體的認知框架和核心主旨。適合讀一些有些閱讀價值但往往參雜大量水分的商業(yè)暢銷書;分析閱讀,即是深入的完全的去理解一本書的內(nèi)容,對一本書抽絲剝繭,追求完全的理解。適合讀各種專業(yè)書籍與文獻。主題閱讀,即是不再拘泥于某一本書,而是帶著要探索的命題,查閱大量相關資料的閱讀。

其中,基礎閱讀與主題閱讀不是本篇文章要講的重點——基礎閱讀過于基礎,實在談不上需要什么方法。而需要做主題閱讀的人,自然早已是閱讀老手?;蛘哒f,主題閱讀并沒有什么方法,需要主題閱讀的人必然有著自己的閱讀方法論。因此本文方法論重點展開檢視閱讀與分析閱讀。

但在講解檢視閱讀與分析閱讀之前,都必須要提到一些根基性的方法:如果你想真正的讀懂什么東西,而不是只是看看文字而已,那就必須要帶著思考去閱讀。在閱讀時必須時刻對自己提問:他這部分在講什么?也就是概括一下你讀到的內(nèi)容;這部分的核心主旨是什么?也就是找到一些核心句并畫下來;他這部分的內(nèi)容說的有道理嗎?也就是尋找作者提出的觀點有何依據(jù),到底是到底是有事實或邏輯背書,還是空口無憑的個人意見;他這部分的內(nèi)容和我有什么關系嗎?也就是反思自己讀這本書的目的,以及這個目的與當前閱讀內(nèi)容的關系。最終,我們有一個檢驗你是否真的讀懂的方法:你能否用自己的話總結(jié)一下作者到底講了些什么?注意必須得是用自己的話而不能是復述一遍作者的內(nèi)容。因為,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作者通過語言把思想傳達給了你,你的眼睛通過語言得到了作者的思想,而后在腦中理解并整理。如果你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出作者的思想,那么就說明你已經(jīng)理解了作者的思想并且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那說明你已經(jīng)徹底的把作者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知識了。反之,如果你做不到這點,說明你其實并沒有讀懂作者的東西,只是半懂不懂而已,那些作者的知識尚未成為你的知識,你還需要繼續(xù)努力。

檢視閱讀

簡單來說,檢視閱讀作為系統(tǒng)化的略讀,其方法可以分為如下步驟:

第一種方法是基于一些規(guī)則的跳讀。第一步,我們可以留意一下書名,對這本書有一個最基本的定位。第二步,仔細地閱讀一下目錄,通過目錄的章節(jié)標題,對整本書的架構有一個大體的了解,那些目錄上的章節(jié)標題往往就是各個章節(jié)的核心主旨。第三步,讀一讀這本書的序以及前言,那里往往有作者對這本書的整體介紹。第四步,根據(jù)這本書的目錄,挑選出那些看起來和這本書的核心主旨有強烈關聯(lián)的章節(jié),隨便讀一讀,翻一翻,思考一下這些章節(jié)的核心觀點是什么,對這本書的主要思想和風格有個大體的認知。最后一步,開始從頭到尾的粗讀,所謂粗讀,就是以一個你所感覺舒適的速度將它讀完,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不懂的或難以理解的地方,不加以停頓思索和倒讀,只管繼續(xù)往后讀,直到讀完整本書。

這樣一來,即使你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了解這本書的全部內(nèi)容,你也至少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了解。如此,你則有了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精讀,也就是分析閱讀。倘若不值得,那么對這本書的理解停留在檢視閱讀的層次也就足夠了。倘若值得,那么第二次的分析閱讀則會因你第一次的檢視閱讀而相對更加輕松,并且收獲更多。

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適用于那些對你來說十分重要,是你必須閱讀而且強烈想要了解的書,同時也是相對來說要更多些功夫的活。步驟也更加繁瑣,要求也更加苛刻。當然,你需要意識到一點:完美的分析閱讀之嚴苛,是常人難以達到的。你應清楚,下面分析閱讀的方法僅僅是一種理想化的指標,并不是說要求一定要做到每一步才能叫分析閱讀,而是只要按照這些步驟做了,即使做的沒那么徹底,我們收獲的東西也已經(jīng)遠比未使用分析閱讀的方法要多的多了!

分析閱讀不像檢視閱讀那樣有一個明確的步驟,分析閱讀實際是在檢視閱讀之后的第二次精讀,并且是在一定規(guī)則內(nèi)的精讀,是一項閱讀的藝術——須知,任何藝術都是要在一定規(guī)則下展開的,而對于閱讀這項藝術來說,依照以下規(guī)則進行精度,就是所謂的分析閱讀。

規(guī)則一:與作者在詞匯的概念上達成共識。文字是思想的載體,概念是思想的最小單位,而概念在文字上則多以詞匯呈現(xiàn)。但是,語言不是一個完美的載體,它具有模糊性。一個詞,常常含有多種不同的含義,又或者多個詞常常指向同一種含義。當你精讀時,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詞匯是關鍵詞。這些關鍵詞一般會被反復提及,又或者在非常核心的句子之中充當主要成分。比如在本文中常提到的“閱讀”、“思想”、“理解”等等。又或者一些在關鍵句子中你所看不懂的詞匯,那往往意味著你知識的缺失,對你來說也是關鍵詞。又或者一些專業(yè)術語也是關鍵詞。在碰到這些關鍵詞時,你需要通過查閱資料或者根據(jù)上下文確認作者通過這個關鍵詞表達的那個確切的含義到底是什么。只有精確的抓住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才能與作者在概念上達成共識。

規(guī)則二:找出一段論述中的核心主旨。一本論述性的書,總是由一段段論述構成的,作者的每一段論述都有一個意圖:作者希望通過種種論述,或推理或闡釋,來企圖說服你相信他的結(jié)論或者個人觀點。而這個結(jié)論或者個人觀點,實際就是作者每一段論述的核心主旨。這些主旨往往就藏匿于每一段論述的關鍵句中,所謂關鍵句,即是指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做出的那些重要的判斷,往往這一整段論述,都是在圍繞著那一個關鍵句展開的。比如說,在我這段論述中,關鍵句就是開頭的“找出一段論述中的主旨”。一般來說,關鍵句往往要么是一段論述的前提,要么是一段論述的結(jié)論,還有可能是作者在之前拋出的某個問題的答案。有的時候,那些你困擾著你,讓你覺得讀不懂的句子,也可能是關鍵句??傊阒酪槐緯锊⒎敲恳痪湓挾纪瑯又匾?,有的時候多的是廢話,但那些關鍵句是你必須要在書中圈出來重點解讀的。同時,一個關鍵句也未必只包含一種主旨,比如當我說“總之,你知道一本書里并非每一句話都同樣重要,有的時候多的是廢話,但至少那些關鍵句是你必須要在書中圈出來重點解讀的”這句話實際就包含了兩個主旨:第一個主旨是,一本書里有廢話和關鍵句之分。第二個主旨是,那些關鍵句是區(qū)別于廢話,要重點解讀的。所以,并非圈出關鍵句就萬事大吉了,就可以認為你已經(jīng)找到了作者的主旨,很有可能你只是找到了關鍵句,但實際上并未理解主旨本身。那么如何驗證你是否讀懂了主旨呢?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話重新詮釋一遍作者的主旨,看看意思是否能夠精確的重合。但是注意,必須得是用自己的話,而不是只是簡單的重復一遍作者的話,那樣你實際并未做到真正的思考,也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主旨。此外你還需要注意一點:并非作者的所有主旨都是正確的,如果作者的某一主旨是通過相關理論推導出來的,并且前提也無誤,那么你才可以說這個主旨相對來說是正確的。但是倘若作者的某一主旨并沒有相關理論的推導,而只是作為一個突然出現(xiàn)的預設,所謂論證也只是反復強調(diào),舉例說明之類的,沒有根基支撐的論證。那么你必須要抱有懷疑的心態(tài)——那或許只是作者的個人觀點,而非某種被證明的結(jié)論,而個人觀點,信與不信全在身為讀者的你是否贊成了。換言之,你要區(qū)分哪些是有根據(jù)的證實,哪些是作者的個人假設。

規(guī)則三:架構一段論述的結(jié)構。所謂論述的結(jié)構,即是一段論述中把所有主旨都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邏輯關系。你可能會有疑問:規(guī)則二說找出一段論述中的核心主旨,二這里又說論述中有“所有主旨“,就好像再說一段論述中不止一個主旨一樣。是的,你想的沒錯。實際上,在一段論述中,只要是一個判斷句,或者說陳述句,基本都包含一個主旨。只是一段論證里總要有一個核心主旨,和一些圍繞核心主旨的其他主旨?;蛘吣愀纱噙@么想:主旨就是一個句子的含義。所以,一段論述中當然有很多個主旨,一些主旨通過邏輯關系圍繞一個核心主旨進行論述。有的時候,作者的論述可能并不是那么緊密的,而是非常松散的。這種時候,找出這段論證里的那些關鍵句子的主旨,看看他們是如果通過邏輯關系構建在一起的,非常有利于我們看懂作者到底在說什么。往往論證有兩種結(jié)構,要么是開始時有一個結(jié)論,然后圍繞這個結(jié)論進行理由的闡釋;要么是基于一些前提,最后推出某個結(jié)論。此外,你最好也要知道邏輯基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歸納邏輯,一種是演繹邏輯,這個受限于篇幅,則需要自行百度了解兩種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后,你需要非常清晰的認識到一件事:如果想推出一個結(jié)論,那么必然存在一些預設的前提,結(jié)論是不應該憑空出現(xiàn)的,否則那就只是作者的個人看法。既然有前提,前提可能也是某種結(jié)論,那么前提是否也應該有前提?前提的前提是否也該有前提?如此深思,必然存在一些不可證實的前提。這些不可證實的前提要么是一些公理,也就是不證自明的事實;要么是一些讀者和作者都公認的假設。一段嚴謹有效的論證,應該同時具備兩個條件——相對正確的前提和有效的邏輯形式。如果前提或邏輯是錯誤的,那么推出來的結(jié)論自然也是十分可疑的;如果干脆沒有邏輯,或者沒有論證,那么就像規(guī)則二說的那樣,那可能只是作者在抒發(fā)個人想法罷了。而那些全篇大多由個人想法構成的書,倘若不是什么文學類書籍的話,那么這種書是否值得被認真讀一讀,恐怕就確實是要好好思考一番的了。

規(guī)則四:架構這本書的結(jié)構。通過規(guī)則一二三,你可能敏銳的發(fā)現(xiàn),它們是依次構成的,就像金字塔一樣。詞匯的概念組成句子的主旨,句子的主旨組成論證的結(jié)構。當你完全理解清楚作者的概念,主旨,論證結(jié)構以后,可以相信你已經(jīng)完全看懂了讀者想表達的思想。但一本書不可能只有一段論證,它應該是由諸多論證構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 這些論證的核心主旨可能又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它們之間可能是一個大論點下分類并行的小論點;也可能有著因果關系,一個論證的主旨作者另一個論證主旨的基礎;也有可能是層次遞進的關系;甚至還有可能干脆沒有任何關系。但總之,對于一本較為復雜的書,論證體系十分龐大的書,如果我們能將各個論證的核心主旨理清,看看每個論證的主旨之間是何關系,又是如何構成了這本書的骨架。那么這樣架構一本書結(jié)構的過程,同時也是拆解一本書的過程,十分有利于我們更深刻的理解一本復雜的書,同時也能讓我們窺見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本書時有著怎樣的構思。最妙的是,在窺見作者構思的同時,你也已經(jīng)無形之中學到了作者沒有明面上教導的東西——如何創(chuàng)作一本書。你所拆解的一本書的結(jié)構,都會直接反哺給你,作為你可能成為一名創(chuàng)作者的靈感。創(chuàng)作與欣賞,本來就是同一件事在兩個角度的結(jié)果吧。

規(guī)則五:思考這本書的目的/概括這本書?,F(xiàn)在,你已經(jīng)徹底搞清了對于閱讀一本書里面內(nèi)容的全部的規(guī)則,只剩從一本書整體的視角來看待這本書了。當你閱讀完一本書,你最好沉思一下,這本書到底講了些什么?作者試圖解決一個什么問題?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是什么?實際上這幾個問題都旨在同一件事——請你概括一下這本書。概括,或者說總結(jié),起到的是同一作用。當你閱讀完一本書,假如你能用簡短的、屬于自己的話語,來十分清晰地概括這本書,那么就說明你確實已經(jīng)把它讀懂,并且把它融會貫通,這本書已經(jīng)徹底屬于你了!

規(guī)則六:看到這本書之外的問題。事實上,我認為如果你遵循了前五個規(guī)則去閱讀一本書,那么已經(jīng)可以說你讀懂了這本書。但還有一件事需要你清楚,作者寫的一本書往往也是基于現(xiàn)實中已存在的一個大命題或者大學科去寫的,受限于作者的水平絕對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因此作者的書必然還有諸多不足之處。這里的不足之處并不指這本書的缺點,而是在這本書命題之上的那個更基本的更大的命題下,必然還有著諸多作者沒能解決甚至從未提到的問題。舉個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在高中時期讀的數(shù)學教科書,談到了各種一元函數(shù)的知識,可你在做題的時候應該見過不少二元函數(shù)的題型,往往在高中時期需要通過參變分離這種技巧解決。這實際是一種提醒,在函數(shù)這個巨大命題之下,高中的教科書里實際上只覆蓋了很小的一部分,你還有很多沒在書里看到的,甚至也沒想到的問題,等著你去探索。意識到這一點,才能最終讓你跳脫出一本書的框架,去真正的走向追尋知識的道路,而非僅僅把一本書奉為圭臬。換言之,找到作者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和沒能解決的問題,以及從未提到的問題,最終你還是要把視角跳脫出一本書之外。

素養(yǎng)篇

如我在前言所說,《如何閱讀一本書》真正的精華可能在于素養(yǎng)篇。于我而言,作者對評論素養(yǎng)的觀點給我?guī)淼乃枷胩嵘啾茸髡叩拈喿x方法論來說,只能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們在觀念篇提到,我們讀一本書,本質(zhì)是在學習,是為了獲取知識,為了增進理解,其實根本之下的根本,我們只是在做一件事——自我提升。自我提升可不僅僅限于知識的獲取,思想上的境界、行為舉止的素養(yǎng),這兩者的提升也是重要的自我提升。因此,我們的素養(yǎng)篇,都是基于我們期望得到自我提升這一根基,由這一最樸實的期望出發(fā),去探討我們包括且不限于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在進行評價與批評的時候、在參與爭論的時候,應當遵循的原則。這些思維或行為上的原則,實際上就會形成我們作為一個人的素養(yǎng)。

原則一:當你閱讀完一本值得精讀的書之后,你應該,甚至必須,依靠自己的思考,為這本書做出評價。我們把他說的更清楚一點,正如我們在方法論篇提到的如何找到一句話的主旨的方法那樣,我們把這句話闡釋為兩個主旨:1、當你讀完一本值得精讀的書,你應該做出評價。2、而且這個評價必須得是靠你自己的思考得出的評價。

為什么這么說?首先我必須強調(diào),所謂評價并非必須要發(fā)表出來,它可以僅僅是在你腦中進行的評價。先談談主旨1的必要性。我們說,我們讀書是為了自我提升,但你并不是一個知識的容器,并不是把知識不分對錯利弊的儲存在自己的大腦里,最適合且擅長做這件事的是百科全書或者電腦,單純的儲存知識并不會讓你得到真正的自我提升,因為那只有輸入而沒有輸出,從結(jié)果上來看那些知識對你沒有產(chǎn)生任何改變。其實你應該是一個知識的加工廠,你汲取知識,并去判斷其中可取之處與不可取之處,將那些有可取之處的知識結(jié)合自己的思想進行發(fā)酵,最終成為你獨到的思想,以這個過程結(jié)尾,才可以說那些知識給你帶來了真正的自我提升,而要實現(xiàn)這個過程的一個顯而易見的方式,就是嘗試去評價。因為評價的過程,既包含了你對這本書所包含知識的判斷,也包含了結(jié)合自身思想進行的思考輸出??梢哉f,讀完一本書而不去評價,只是認為讀完了,讀懂了,就把它拋在腦后不去理會了,那么知識進入你的腦中是死的,不會發(fā)展的。反之,讀完一本書有作為自我提升者的自覺,去承擔評價這本書的責任,那么這本書的知識在你腦中才是活的,跟隨著你的成長一同發(fā)展的。這就是為什么必須要評價的原因。其實相同的道理,不管是一本書也好,還是一個視頻也好,甚至只是一番言論,只要本質(zhì)是一種知識或思想,并且你真正的關心它,那么你都應該去評價它。當然這不是要求你必須看到什么都得像我一樣寫一篇長文去評價一番,你需要認清一點:如果你認為它不值得評價,那其實也是一種評價——一種漠視的評價?,F(xiàn)實中常遇到的東西,大多數(shù)確實未必值得認真的的去評價一番。那么到底什么不值得認真評價的,什么值得認真評價的?其方法就如同我們在方法論中談到的,“如何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認真一讀”一樣。假如你看的是一個文藝類作品,那么是否值得評價當然就完全出于你的喜好。但假如你看的是一個論說性的作品,你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對某些事物的理解,那么那些沒有論證過程,或者論證過程沒有邏輯的東西,或者論證的前提具有明顯錯誤的東西,就要考慮一下是否值得認真的去看,是否值得認真的評價。沒有論證或者沒有邏輯的東西,除開某些為了傳播知識但受限于篇幅無法論證的教科書及科普作品外,很可能就只是在抒發(fā)個人想法,倘若這個個人想法你又覺得沒什么關心的必要,那顯然就是不值得被認真評價的,而論證前提具有明顯錯誤的東西,則很可能是某種含有特殊目的的歪理邪說??傊?,你應該從珍惜你生命有限性的角度考慮,有選擇性的去故意漠視一些東西。

現(xiàn)在我們來說說主旨2的必要性。為什么這些評價必須得是靠你自己的思考得出的評價呢?原因?qū)嶋H上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卻被大多數(shù)人所忽視——你不是思想的奴隸。思考只能是你自己的事,而不能是別人代替你的事。倘若你看完一本書,亦或什么其他的作品,想要發(fā)表點什么看法,卻一頭霧水,于是只能問問好友,看看他們的看法。又或者,打開手機,登上你平時最喜歡的社交平臺,搜索這部作品的名字,左看看右看看,看到了各種各樣或好或壞的評價,仿佛把你想說的都說出來了,而后你終于心滿意足的釋然:“啊,這就是我想說的,可惜我文采不夠好,沒表達出來!”,那么很遺憾,你只是自欺欺人,你其實根本沒看懂這部作品,正如我們在方法論篇中談到的,如果你真的看懂了,你應該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同時你也沒什么思考,你沒有經(jīng)歷那個從腦海深處挖掘并構建你自己思想的過程,你只是懶惰的讓別人代替了你思考,成為了思想的奴隸——一個摒棄自由的人。而成為思想的奴隸,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與我們作為自我提升者的要求有所違背。一個可悲的事實是,若你有心,觀察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輿論環(huán)境,這樣假借他人思考而作為自己思考的“思想寄生者”卻是你我經(jīng)驗范圍內(nèi)所能接觸到的絕大多數(shù)人。思想寄生者寄生于他人的思想,所被寄生的他人又可能本身也是一個借助他人思考的思想寄生者,思想在寄生者之間傳來傳去,最終形成某種輿論立場,甚至某種普世價值,溯源到底可能還是來自于歷史上的某一權威者。許多人評判事物的標準,就往往會訴諸于群眾——哪種觀點認可的人多,哪種觀點就是正確的。而他們可能并未意識到,所依托的群眾,絕不可能是除他以外的世界上的所有人,而只能是他習慣所處的那個經(jīng)驗圈子的部分群眾,這樣的群眾,可能正是由一個個思想寄生者組成的。當然,我并非是在倡導你站在大多數(shù)人的對立面,做一個自視清高特立獨行的人。事實上有很多事就是取決于多數(shù)人的利益,也有很多事群眾的普遍觀點也很具有參考性,但絕非所有事都是如此。我主要是想告訴你,你必須得靠自己思考,只有你通過自己思考得出的思想才是真正屬于你的思想,無論是群眾的觀點,還是你的直觀觀點,你都要去靠自己的思考好好審視一番。世界上的絕大多數(shù)事都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的,除開對與錯外,那些真正對我們有價值的,正是在審視過程中通過思考帶給我們的成長。

原則二:認真評價,必須得以你完全了解了作者所表達的內(nèi)容為前提。這既是一種自我提升者的要求,也是出于一種“思維禮儀”。我們先界定什么叫完全了解。顯然,要求讀者的了解程度和作者想表達的內(nèi)容完全一致,不能有一毫一厘的差距,那是不可能的。但假如僅僅是看懂個大概,甚至干脆壓根沒看懂,就著急的想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恐怕于己于他都是愚蠢而不負責的。一部值得認真評價的作品,必然也是值得認真一讀的作品,因此我們說:如果你通過分析閱讀的方法論,對作者提出的概念達成了共識,理解了作者想表達的核心主旨,架構了作者論證的結(jié)構,搞清楚了作者的目的,那么就可以說你已經(jīng)完全了解了作者所表達的內(nèi)容。

出于自我提升的要求,顯然在你完全了解作者的內(nèi)容之前,你是不可能吸收了作者的思想的,更別提將作者的思想轉(zhuǎn)化為你的思想了。正如我們在原則一中提到的那樣,評價實際上是為了讓作者的思想在自己的腦中發(fā)展,是一種自我提升的過程。在尚未做到完全了解的情況下,急于做出評價以草率的終結(jié)自我提升這一進程,本質(zhì)上是對自己的敷衍。

出于“思維禮儀”的角度。日常的對話交流,交談雙方都會遵守一定的社交禮儀,因為他們知道,假設有一方不遵守一定的禮儀,那就意味著這一方撤回了對另一方的尊重,立馬就會得到不被尊重那一方的消極反饋。與日常交流不同的是,一本書,或者一部作品,在發(fā)表之后,作者實際上是無法監(jiān)督你必須要完全了解他所表達的思想的,也無法飛到你身邊對你的誤解或粗淺的的評價做出任何反駁,這向來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作者將他的思想充滿誠意的呈現(xiàn)到你面前,你作為同樣的思考者,也應該報以相應的尊重,即完全了解之后再進行評價,這是思想者與思想者之間的“思維禮儀”,亦是思想者自身應具備的素養(yǎng)。需知,假設你不遵守這種思維禮儀,不完全了解作者的思想就做出了粗淺的評價,那么實際上你本身就沒有尊重你自己的評價,同樣的,作者以及任何閱讀你評價的人,也沒有必要尊重你的評價,更是可以直接漠視你的評價。尊重向來都是相互的,不是嗎?

原則三:訴諸于理性,分清個人意見和知識的區(qū)別,抱著自我提升而不是爭強好勝的心態(tài)參與爭論。人是理性的動物,也是情緒的動物。當我們看到某一些有事實依據(jù)和論證結(jié)構的思想,換言之是認真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思想時,難免會遇到與自己心中已有觀念發(fā)生激烈碰撞的時候,那會讓我們產(chǎn)生強烈不適的情緒,在內(nèi)心中無法認可,進而希望參與爭論,駁倒對方的思想。以防止自己的觀念不崩塌。任誰都會有這種痛苦的時候,不必不好意思承認這一點:大多數(shù)人參與爭論的原因,是為了防止自己已有的觀念不崩塌。而且這一過程絕對合情合理,倘若一個人不常常維護自己已有的觀點,那么難道每遇到一次不同的觀點就要跟隨別人的步調(diào)重塑一次三觀嗎?那豈不是成為我們在原則一中談到的“思想寄生者”了嗎?但如果一味的維護自己已有的觀點而不進行審視,那又會成為固步自封的人,違背了我們自我提升者的要求。那么在觀念碰撞的時候,我們到底該怎么做?

讓我們從頭開始仔細的觀察一下多數(shù)人在這件事里產(chǎn)生情緒與想法的全過程:首先,他們腦中有了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可能是他們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得到的有事實或理論依據(jù),邏輯自洽,且對他們有益的觀點,恕我直言絕大多數(shù)人做不到持有深思熟慮的觀點。更多的人僅僅是把他們在生命中看到的第一個聽起來比較有道理的觀點當作了他們自己的觀點,也就是先入為主的觀點。然后,他們看到了一個外界的觀點,外界的這一觀點與他們已有的觀點發(fā)生了嚴重矛盾。緊接著,他們?yōu)榱朔乐棺约阂延械挠^點崩塌,激生出了強烈的不適感,也就是消極情緒,同時在內(nèi)心認定為無法認可。進而,他們被這種強烈的情緒推動,讓他們參與爭論。最終,這場爭論可能逐漸脫離原有的問題,出于爭強好勝的心態(tài),演變?yōu)橐粓觥翱凑l能說過誰”的比賽,或者兩方人馬自說自話的爭吵。

在這個過程中,至少有三個問題值得我們反思:第一個問題是,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就是值得維護的嗎?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從情緒的角度出發(fā)去進行爭論,還能探索出問題真正的答案嗎?第三個問題是,一場爭強好勝的辯論賽,或者自說自話的爭吵,有意義嗎?

事實上,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未必是正確的。你必須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當你陷入爭論時,也就是某人提出的觀點與你先入為主的觀點相矛盾時,實際上是來自世界的一個提醒,提醒你應該審視一下自己未經(jīng)深思熟慮的已有觀點是否是正確的。我們在面對爭論時,最開始就應該抱有自我提升者的素養(yǎng),以提升自我的心態(tài)去參與爭論。爭論本身就是思想交流的過程,是相互教導與受教的過程,是一次自我提升的契機。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才能在爭論中訴諸于理性,而非被情緒主導。

你也要明白,不是對方的所有觀點都值得被認真對待的,那些由正確的前提以及合理的論證得出的觀點,才能被稱為知識,否則就只是個人意見。知識值得我們認真對待,而個人意見,那只是對方的看法,不是我們的看法,基本可以視為與我們無關的東西,我們既不必反駁他什么,也不必在意那些個人意見,尤其是那些僅僅是被情緒主導而產(chǎn)生的個人意見,更是無益于我們提升自己的思想,可以給予其漠視。分清楚知識和個人意見,可以讓我們在爭論中保持理性,而不被情緒左右。當然,反之在自己身上,你也應該有在爭論中盡量多的輸出知識,而較少輸出個人意見的自覺,倘若不得不輸出點個人意見的話,那么請一定要說清楚你要說的是個人意見,以方便對方分辨你的哪些話是值得被認真對待的。

最后,你一定要反復提醒自己,參與爭論是為了提升自己,是為了審視自己那些觀念是否經(jīng)得住推敲,是為了探索到底什么知識才是相對正確的,是為了在爭論的過程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去參與爭論,你就能夠避免走入爭強好勝的歧途。如果爭論不是為了提升自己,而只是為了看看到底誰更能說會道,那僅僅是短暫的滿足一下好勝心罷了,長遠的看不只對我們提升自我無益,還容易培養(yǎng)出爭強好勝的性格,實在不值當。同樣的,你也應該意識到,不是所有的爭論都值得參與進去,如果參與這場爭論本身不會讓我們學到什么知識,那么這場爭論是完全沒必要的,你大可把自己置身事外。如果對方并不具備與你一樣的素養(yǎng),抱著相互學習的心態(tài)去爭論,甚至對方素養(yǎng)十分低下,根本不愿意搞清楚對方到底在說什么,也不愿意去審視自己已有的觀點,僅僅是無理的自說自話的輸出他的個人意見或者情緒,那么最終只會演變成毫無意義的爭吵,我們也應該給予他們漠視,避免趟進這灘渾水。

記住,在雙方都具備素養(yǎng)的爭論中,你既要合理的反對他所提出的你認為值得懷疑的觀點,也要同意他所提出的你們共同認為合理的觀點,經(jīng)過長久的耐心,最后總是有希望達成知識的共識,達成雙方心靈上的交流的。在這一過程中,你應該牢牢地把握住爭論的最終目的——爭論是為了探尋,對于這件事來說,到底什么是相對正確合理的,什么是真正對你有所提升的。

原則四:意識到正確的批評是一種美德,批評有其嚴格的方法。日常語言中,人們常常把對他人觀點進行攻擊,指責對方過錯,甚至上升到人格貶低等種種行為視為批評。但對于一個自我提升者,一個追求真理的人,一個有素養(yǎng)的思考者,這并不是真正的批評,而是披著批評外皮的迫害。正確的批評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對方的立場,從對方的思維邏輯出發(fā),希望通過指正對方的錯誤這種手段,去完善對方的思想,同時也讓自己的思想更加深刻,與對方一起推動探尋真理的事業(yè)。批評是自我提升者之間的惺惺相惜,互幫互助,是有素養(yǎng)的人具備的美德。

我并不說這種批評觀是唯一正確的批評觀,但這確實更有利于提升我們自己。至少在哲學這個領域里,所謂批判,就是通過這種美德互相繼承發(fā)展的。也只有具備這樣美德的人,才有批評別人的資格。倘若一個人不具備這種素養(yǎng),只是隨意的批評,遇到什么都要提出點反對意見以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那么久而久之,他只會把自己批評的權威憑白消耗殆盡,有素養(yǎng)的人能輕易識破其批評之膚淺,進而漠視他的批評。那只是一種自我損害的方式罷了。

正因此,批評有這其嚴格的方法。在批評之前,你就需要先以原則一、二、三為前提:具備自我提升者的自覺,完全了解對方的思想,抱著互相學習進步的心態(tài)。在遵守了這三個原則之后,才可以正式的進行批評:在明確了對方想要解決的問題或探尋的真理,以及完全了解了對方表達的內(nèi)容后。從對方的思想為原點出發(fā)——若對方的知識存在錯誤,指出其錯誤并提供正確的知識,若有需要還應對你提出的正確的知識加以證明。若對方存在知識的缺漏,指出其存在的缺漏,并補充正確的知識,若有需要還應對你提供的正確的知識加以證明。若對方存在邏輯錯誤,指出對方邏輯錯誤,并加以闡釋依照這種邏輯錯誤會推導出什么謬誤。若對方的論證不夠完整,指出對方還有哪些沒有考慮到,以至于可能偏離他所想要解決的問題或探尋的真理。

批評是按照這樣嚴格的方式的,既是為自己的批評負責,也是為對方負責,不可謂不費心費力。所以,正如不是所有爭論都值得參與,不是所有作品都值得評價一樣。也不是所有東西都值得批評——你批評的東西,至少得有一個完善的論證結(jié)構;你批評的對象,至少得是一個有素養(yǎng)的人。否則,不止你的批評意義不大,而且還極容易演變成自說自話、爭強好勝的爭吵。

至此,這本書的總結(jié)就告一段落了。我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也察覺到,許多理論的泛用性可能比較局限,尤其是每每談及到什么東西值得閱讀、評價、爭論、批評??傆X得我給出判斷的方法更多的適用于論說性的場景,而不能涵蓋所有場景,畢竟生活中具有完整論述的思想實在太少了,我確實也無力在這方面深入研究。同時也有諸多要點沒有談及到,也要歸咎于我構建的思想體系不夠清晰完整。但總而言之,抱著自我提升者的自覺與珍惜生命短暫的覺悟,從這兩個基本心態(tài)去考慮什么東西值得閱讀、評價、爭論、批評,總是不會錯的。


如何做一個思考者——《如何閱讀一本書》之總結(jié)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柘荣县| 台前县| 克东县| 区。| 化隆| 巩留县| 晋宁县| 普兰店市| 东兴市| 东乡族自治县| 神农架林区| 临颍县| 福泉市| 清丰县| 当涂县| 凭祥市| 休宁县| 博湖县| 广汉市| 濉溪县| 托克逊县| 冕宁县| 观塘区| 三江| 始兴县| 大悟县| 孟津县| 舟山市| 郎溪县| 玉山县| 长沙县| 永嘉县| 慈利县| 喜德县| 汪清县| 德安县| 阳原县| 高邑县| 汝城县| 黄石市| 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