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頂兜:萌寵小兜,金光閃閃又毛茸茸的小可愛

?前言:好久沒介紹兜鍬品種了,一直在折騰Bekuwa飼育紀錄,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相對少見的兜蟲吧!
很多蟲友都喜歡巨型大兜,如長戟、毛象等等,這些兜蟲的確霸氣威武,但是部分小型兜蟲其實也相當有特點,比如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主角云頂兜就是如此。
云頂兜和同為小型兜蟲的姬兜相比可謂與眾不同。
棕色嬌小的身軀覆蓋著金色細毛,看上去毛茸茸得又萌寵又閃耀奪目,干燥環(huán)境下它的體色呈現(xiàn)出金色光澤,而潮濕環(huán)境下又會逐漸變成黑色,煞是有趣。同時,云頂兜短小迷你的頭角和胸角凸顯出和大型兜蟲完全不同的可愛氣息。
注:其實不少兜蟲和花金龜體表的毛色都有類似變色現(xiàn)象,比如墨白、黃粉鹿花金龜?shù)鹊取?/p>
云頂兜概況
分布區(qū)域:
主要分布于馬來半島、婆羅洲、蘇門答臘島、蘇拉威西以及棉蘭老島(菲律賓)等低海拔熱帶雨林中,具有較明顯趨光性,屬于地棲型小型兜蟲。

外觀特征:
云頂兜雄蟲有明顯的頭角和胸角,頭角端部呈Y字分叉,前胸背板前緣兩側各有一個小角突,胸角寬而短,腿部較短;雌蟲前胸背板有明顯內凹坑。成蟲受到外在威脅時會摩擦鞘翅發(fā)出聲音予以警告,這點和部分姬兜類似。


分類情況:
云頂兜原被認為是叉犀金龜屬,就是和大家熟知的獨角仙同屬。但2013年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希臘色薩利大學的研究表明,云頂兜和叉犀金龜關系較遠。
因此,云頂兜現(xiàn)在一屬一種,屬名“Allomyrina”,而叉犀金龜屬名為“Trypoxylus”,包含了雙叉犀金龜和戴叉犀金龜兩個近緣種。


亞種:云頂兜有三個亞種,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原名亞種(A.pfeifferi)】:主要分布于蘇門答臘、婆羅洲以及棉蘭老島;
【蘇拉威西亞種(A.pfeifferi celebensis)】:體型最大的亞種,日本Bekewa飼育紀錄為46mm,主產(chǎn)地為蘇拉威西島,市面上流通的多為此種;
【棉蘭老島亞種(A.pfeifferi mindanaoensis)】:僅分布于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
注:棉蘭老島亞種存疑,“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wǎng)絡”中的數(shù)據(jù)并不包含此物種,有可能已被取消,但未找到明確的學術文獻,還望有了解詳情的大佬告知。
云頂兜繁殖
繁殖:兜蟲的繁殖還是比較簡單,云頂兜也不例外。
【產(chǎn)房布置】:直接放入發(fā)酵木屑,底部5公分壓緊,上層再鋪設5公分,最后在產(chǎn)房表層放置樹皮或木片,由于是小型兜蟲盡可能多放些以防翻身;
【木屑濕度】:以手握捏緊能成塊且不滴水不會散開為宜;
【繁殖溫度】:26℃-28℃
云頂兜正常的產(chǎn)卵量不會少,想要多繁殖可以每隔10天左右開產(chǎn)取卵或者換至新產(chǎn)房中。


后記:云頂兜整體屬于好生好養(yǎng)系列,繁殖簡單一生一大窩。此外,云頂兜整體食量也比那些吃貨(大型兜蟲)小不少,飼養(yǎng)上的負擔較輕!
以上如有錯誤還望各位蟲友指正,感謝閱讀!
注: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轉載,標明出處即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