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到了國寶的聲音
一聽到國寶,我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大多是萌萌的大熊貓。大熊貓,不但珍稀,而且毛茸茸、胖乎乎、慢吞吞,憨態(tài)可掬,符合我們對“可愛”的一切想像。它不需要開口說話,它只需要坐在那里,啃不啃竹子都無所謂,或者跟小伙伴嬉戲、爬樹,甚至抱著祠養(yǎng)員的腿,撒嬌賣萌,總之無論它干什么,只要出現(xiàn)在那里,都是抓人眼球的,瞬間萌化我們的心。我們對大熊貓,真是看、看、看不夠,愛、愛、愛不完。
不過,今天所說的國寶不是大熊貓,而是來自遠古時期我們祖先的智慧和饋贈。它們是人頭壺、賈湖骨笛、陶鷹鼎、龍山蛋殼黑陶杯、紅山玉龍、凌家灘玉板玉龜、良渚玉琮王、殷墟嵌綠松石銅牌飾、殷墟嵌綠松石甲骨、后母戊鼎、婦好玉鳳、鸮尊、利簋、何尊、玉組佩、三星堆青銅人像、三星堆青銅神樹、太陽神鳥金箔、大克鼎、古滇國貯貝器、蓮鶴方壺、曾侯乙尊盤、越王勾踐劍、錯金銀銅版兆域圖、虎符……
那一件件國寶,因為來自祖先,使我們好奇,讓我們神往,吸引著我們?nèi)タ拷?。那一件件國寶,因為太過久遠,動輒以幾千年為尺度,又讓我們感到如此神秘,如此陌生,敬而遠之,就成了很多人不得不選的選擇。
近年來,由中宣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實施,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制作了電視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共?4?季?)。也就是說,這些隱身在歷史深處的國寶們,說話了,而且給我們留言了。有誰不愿意留心去聽呢?如果國寶會說話,它會說什么話?
先從第一季開始吧。


我聽到了飛鶴的鳴叫,還有那穿行在賈湖骨笛孔洞之間的、九千年前人類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聲。


我凝望著人頭壺最初的凝望,跨越六千年的阻隔,我心動不已,久久思索那凝望的深意。

我看到紅山玉龍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躍起,清澈、靈動,在五千年的光陰里飛舞變幻,定格在紫禁城的屋頂、金柱、九龍壁……


我想象著翱翔天空的雄鷹,六千年前如何激發(fā)我們祖先的夢想,土與火的交匯中,陶鷹鼎橫空出世,又流傳至今。

透過龍山蛋殼黑陶杯,那0.2毫米的精致中,我看到了祖先的靈心巧手,爐火純青的技藝,成就了那個時代的傳奇。

從殷墟嵌綠松石甲骨上,我依稀看到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中華文明就這樣記錄與傳承,從祖先的心里、手中,來到我們的心田、腦海。一筆一劃,刻骨銘心。

利簋之身,竟然攜帶著商周迭代的時間密碼。它一直在說話,可惜我們很久都沒聽到、沒弄懂。慶幸,如今我們終于能跟三千年前的祖先們交流了。而且,簋的上半部分的形狀,演化成了我們今天還在使用的碗。誰,又能不牢牢地捧住自己的飯碗呢?

何尊里有“中國”,三千年前被鐫刻于方寸之間,埋于地下。三千年后,中國人,追根溯源,終于知道“何以中國” 。

玉組佩來到我們眼前,為什么,要把世界戴在身上?從禮玉到配玉,祖先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我們把對未來的美好期待,以玉器、玉飾,繼續(xù)發(fā)揚。

鸮尊里有貓頭鷹的前世故事。貓頭鷹,從古到今,無論西東,都受到關注。在希臘文明中,它是智慧和知識的化身。在中國,它從高貴到不祥,再到呆萌,一直在變化。

金沙太陽神鳥金箔,那深邃的思想、瑰麗的想象、精湛的工藝,匯聚成道道金光,光芒輝耀古今。如今,太陽神鳥,棲息在中國文化遺產(chǎn)標志上。

虎符,曾執(zhí)于掌心,可調(diào)動千軍萬馬。后來,隨著勘驗手段的發(fā)展,符節(jié)漸漸隱身在歷史深處。然而,《如果國寶會說話》這部紀錄片盡管與虎符相隔了兩千多年,它仍然既“符合”歷史,又“符合”這個時代的傳播需要,也“符合”我們的欣賞口味。原來,虎符雖然隱身,其強大的基因始終與我們同在。

還有凌家灘玉板玉龜、良渚玉琮王、殷墟嵌綠松石銅牌飾、后母戊鼎、婦好玉鳳、三星堆青銅人像、三星堆青銅神樹、大克鼎、古滇國貯貝器、蓮鶴方壺、曾侯乙尊盤、越王勾踐劍、錯金銀銅版兆域圖……
這部紀錄片,第一季共25集,引導我們傾聽國寶的聲音,不斷穿梭于古代和今天,與歷史對話,與祖先交流。這遼闊的空間、漫長的時間里,如何成就了今天的中國,以及我們自己。何以中國,何以為我,我又要走向何方?馮友蘭先生說“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中國,從漫長的歷史深處走來,自尊自強,革新兼?容?。中國,正健步行走在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必將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風?光?無限,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