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在云南茶馬古道上的低調(diào)古鎮(zhèn),距今六百余年,免費對外開放!

自駕游的好處是其他方式無法體會的,因為沿途總能有很多驚喜,最美的風景永遠在路上,比如我在去西雙版納的路上發(fā)現(xiàn)了它,墨江碧溪古鎮(zhèn)……

先讓我的愛車途達出場!從北京一路到云南,跑了差不多上萬公里,從來沒有鬧過小性子,也從來沒有把我撂在路上過,不離不棄;

古鎮(zhèn)城門樓,古鎮(zhèn)很小,城門樓子倒建得很宏偉,古鎮(zhèn)小得,稍走快點一不小心就會走出去,慢慢逛半個小時也足夠;

這是一座建于1941年的跑馬轉(zhuǎn)角樓四合院,其實就是以前馬幫的旅館,跟那柯里的榮發(fā)馬店一樣,只是這邊更注重住宿的功能,榮發(fā)馬店更注重吃飯的功能;

來,進來看看。中式三層,走脊翹檐,雕花格窗,雖小卻精致,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空無一人,但遙想當年,人聲鼎沸,人來車往的一派繁榮景象,真是世事無常啊!我發(fā)現(xiàn),這邊的樓都是錯層,大家看,兩邊的二樓正好是在中間的二樓半那個位置,黑井古鎮(zhèn)的武家大院也是這樣,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設計;

看外觀,跟中原漢族的建筑樣式?jīng)]啥區(qū)別,但細節(jié)上卻有著濃濃的民族特色,比如這個,是不是想到了少數(shù)民族的舞蹈?

還有這個,沒明白是有啥寓意,但黑黃配色,漢族地區(qū)很少見。漢族地區(qū)古建基本以紅色或者深褐色為主;

我就納悶了,房子打掃干凈是很值得表揚,但干嘛把家具都搬的空空如也?好歹也放幾件桌椅,有當年的味道??!

看到吧,這就是錯層的樓梯,可以理解為半層樓梯,兩邊比中間低半層,就需要用到這樣的半層樓梯,真不知道這么設計的意義何在,有研究少數(shù)民族建筑的,懇請留言解惑?。?/p>
非常迷你的一個古鎮(zhèn),昨天我還說,那柯里很小,跟這里比,那是大多了。碧溪古鎮(zhèn),全部內(nèi)容就一條長不過300米的街,站在城門樓子上,一眼就看到頭;

忘了這個塔叫啥名字了,反正這條街從城門樓子開始到這里算結(jié)束,塔可以上去參觀。不過,這個下面是過街樓的塔倒是很少見,相當有特色;

回頭再望向城門樓子,絕大多數(shù)的古鎮(zhèn),都是青石板或者磚塊鋪路,而碧溪很奇特,三條車轍加鵝卵石鋪路,估計這邊以前都是騎三輪的吧?對,馬車也是三條,左右輪子加中間的馬蹄,古人是講道理的,哈哈哈!

這個,現(xiàn)在的90后,00后,還有幾個人是認識的?學名麻雀,北京叫“家巧兒”,也有叫“老家賊”的,因為它吃人類的糧食,在五六十年代,還屬于四害中的一種,我記得小時候?qū)W校還組織消滅它們來著,差點沒被整滅絕了。還記得學過一篇魯迅的文章《閏土》吧?里面說到的冬天支起籮筐逮鳥的,就是逮的麻雀。在城市里,已經(jīng)很少見了,沒想到在碧溪古鎮(zhèn)里,還有不少呢,當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算害蟲了,也沒人逮它了;

碧溪很有特色的建筑樣式,這種尖尖的窗格樣式,還是第一次見,可能因為是好幾個民族混居(漢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等)的原因吧,看著像某個民族,但仔細看,又像另一個名族,挺有意思的;

幾乎沒有游客的碧溪,與黑井古鎮(zhèn)、那柯里古鎮(zhèn)一樣,都曾經(jīng)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秀美、古樸、富庶,形制完整,保存完好,還曾是古代墨江縣城所在地!

意外?。「夜示?!庚家名人輩出,還出過一個著名歌星,大家猜猜是誰?

庚家從明洪武年間從山東濟陽(今濟南)隨沐王爺沐英(別告訴我你不知道沐英??!但凡看過《鹿鼎記》的也都知道他)遷居云南,在碧溪定居至今600多年歷史了,所以看這個建筑,妥妥的漢族建筑樣式。而且庚家600多年來出了不少名人,涵蓋了政治家、教育家、商人、武將、文人,居然還有一個歌唱家!厲害啊厲害!

打卡一張!喊話庚歌星,咱在你老家呢,哇哈哈哈!

碧溪古鎮(zhèn)有一家遠近聞名的豆腐坊,現(xiàn)做現(xiàn)吃??纯催@個制作方法,還是純手工的,這個是在過濾豆渣吧?

等了差不多半個多小時,才吃上新鮮的豆花豆?jié){,我一個人吃了三碗!來看看,豆?jié){兩碗,一碗甜的一碗咸的,而且除了我們上海有咸豆?jié){,全國各地基本都是甜的,唯一只在這里見到了咸豆?jié){,不過放的料有所不同,我們上海的咸豆?jié){放的料更多,而這里的咸豆?jié){只放一種咸菜,豆香味更濃!就一個字:好吃!

豆花上來啦!放一點當?shù)氐睦贬u,豆花香里伴隨著辣醬的甜,入口順滑,齒頰留香!碗不大,跟我的28~300的鏡頭差不多,幾口就沒了,要不是一出爐就賣完,我還能再喝上3碗!


慢游茶馬古道碧溪古鎮(zhèn)
寫在最后
從哀牢山的茶馬古道,到那柯里茶馬驛站再到碧溪茶馬古鎮(zhèn),我追隨著馬幫的足跡,找尋著茶馬古道曾經(jīng)的輝煌,群山間,隱約像是傳來一聲聲激昂的山歌,但轉(zhuǎn)瞬即逝。馬蹄聲、山歌聲,穿林打葉聲,漸行漸遠,消失在歲月盡頭。正所謂“五尺來寬茶馬道,蜿蜒曲折繞山岡。風雷雨雪難阻擋,南北西東接友邦。騾馬馱籃裝復郁,高峰峽谷盡飄香。功勛不亞絲綢路,累累蹄痕在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