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的核心任務該不該“提前學”呢?怎么做
往年這個時間,九月份要升新一年級的孩子應該都安排好暑假的幼小銜接班了。
可是現(xiàn)在,班沒了!娃咋整?
很多家長來問我,是不是咱也可以響應下政策號召,順勢躺下,好好享受下學前的最后一個暑假呢?

說實話,還真不敢就這么直接躺平……
小學和幼兒園大不同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要經(jīng)歷一系列重大變化的。
其中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幼兒園是快樂地玩耍,游戲是每天的日常。
小學,從入學第一天開始,主要活動都是圍繞學習展開的。
注意!這個學習是老師嚴格按照教學大綱來設計并且執(zhí)行,而且需要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也就是說是有KPI考核的。
幼兒園每天集體教學的時間加在一起也就1小時,小學要多出來4倍,單次時長也從20分鐘左右加到了45分鐘。
幼兒園一個班有三個老師,隨時解決孩子的困難。
小學一個班5、6個任課老師,一節(jié)課一輪換,有問題了要自己想辦法,沒有老師照顧督促,連上廁所都有可能成了困擾。
所以,幼小銜接更迫切的還不是提前學,而是:
如何帶領孩子認識和接納自己小學生的新身份;
如何幫助孩子在開學后更快地融入新環(huán)境,適應更快的生活和學習節(jié)奏;
如何讓孩子更獨立自主,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何培養(yǎng)終生學習的習慣
……
那學科類還要不要提前學?
我的觀點是,學科可以搞,但別太“雞”,遵循“習慣培養(yǎng)優(yōu)先”原則。
比如,如果孩子進入一年級時,由于學科落下太多,天天作業(yè)寫到九十點,整理書包這種活肯定輪不到孩子自己來干,那這自理能力咋培養(yǎng)?
即搞學科,是為了孩子之后別花太多時間困于學科上,幫助孩子更快地適應一年級。

幼小銜接,抓好百科之母“語文”
幼小銜接,語數(shù)英三大主科中,家長比較有發(fā)揮空間的,只有語文。
今天,阿盛主要講講語文。
根據(jù)語文新課標,分為以下幾個版塊:識字、寫字(包括筆畫筆順)、 拼音(包括音調(diào))、閱讀、看圖說話。

識字、閱讀
閱讀的興趣和能力,是怎么培養(yǎng)也不過分,也是大家公認語文幼小銜接最重要的部分。
而自主閱讀能力又是建立在一定的識字量基礎之上的,二者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系。
如果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著一起親子閱讀,那在孩子五六歲進入識字敏感期的時候,稍加引導,大概率在小學前孩子已經(jīng)能夠認讀基本的常見字。
那幼小銜接的主要任務:
第一,繼續(xù)保持親子閱讀習慣;
第二,可以適當?shù)丶右恍┻m合孩子難度的中文分級閱讀、繪本、橋梁書等,嘗試讓孩子慢慢向自主閱讀過渡。
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嘗試閱讀整本書。
這里,部分家長可能有疑問,閱讀需要先識字嗎?多少識字量合適?
答案是,最好的方式是在閱讀中識字,在識字中閱讀。
即不要把閱讀和識字割裂開來。
這里有一些具體的建議給到大家:
利用好中文分級閱讀繪本,兼顧識字和閱讀。

像之前給大家推薦過的《小羊上山》《一閱而起》等,都是近兩年涌現(xiàn)的不錯的原創(chuàng)中文分級讀物。
其最大的特點是,起點低,每個級別之間難度跨越較小,內(nèi)容兼顧畫風、文學性和故事性等。
借助分級讀物,孩子更容易建立對閱讀的掌控感和自信心,并真正做到在閱讀中識字。
在生活場景中無意識地認字。
識字最不缺的就是環(huán)境,比如戶外的廣告牌、路標;車站名、商店名;小零食包裝袋上的商品名和標簽;小區(qū)垃圾分類標識語等等。
文字隨處可見,但是孩子往往視而不見。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無意識”的關注這些信息。
比如,跟孩子一起逛超市的時候,找到孩子最喜歡的零食區(qū),花點時間閱讀品牌、價簽、促銷活動等等信息。
還可以引導孩子思考超市里的東西為什么要這么放?
通過輕松、愉快的實踐活動,不光識了字,還擴大了知識面。
拼音
最新的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已經(jīng)推遲和弱化了拼音的教學內(nèi)容,在中高年級的考試中拼音題已經(jīng)很少了。
這是新課改中阿盛非常贊同的一個教學思路上的進步。
因為拼音只是學習識字的一個工具和載體,對于母語是漢語的孩子來說是一個順勢的學習。
所以家長不需要太緊張拼音的學習,更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精力在這個上面。
但是,拼音學習雖然簡單,卻架不住進度快!
拼音的學習時間在小學教學大綱上是一個月,也就是說在一個月的課時里邊,老師要講解完成關于拼音的全部基礎知識。
這就是為什么大部分家長會讓孩子幼小銜接提前學習拼音的原因。
講真,阿盛是不贊成提前學拼音的,但是也能理解。
三點具體的建議:
一是,不照搬一年級拼音教學的內(nèi)容;
二是,利用圖文并茂的拼音韻律兒歌、拼音游戲書,有趣學習,不強迫。

三是,對于一些說方言的孩子,如果出現(xiàn)平翹舌分不清,包括n和l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情況, 需要針對性地糾正發(fā)音。
寫字
寫字這件事,得重視!
一是因為字寫的好不好,確實一定程度上影響卷面分數(shù);
另外,寫字是個細致活,沒辦法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練習;
暑假時間相對富裕,如果孩子具備了一定的前書寫能力,比如已經(jīng)可以獨立使用筷子吃飯,用剪刀剪出畫在紙上的形狀等,說明孩子手部的力量,手指精細運動的技能和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都達到了書寫的要求。
那可以開始正規(guī)的書寫訓練。
同樣地,前期的書寫,家長不要盯著速度和數(shù)量,更多的還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書寫習慣。
比如,掌握正確的坐姿、握筆姿勢;先觀察再下筆,減少橡皮的使用等。

有一點要格外關注的是,一開始寫字的時候筆畫筆順不能錯,因為錯了后面要花大力氣改。
包括控筆和運筆的規(guī)律也要重視。
這方面除非家長自己有專門學習研究,建議大家還是跟著專業(yè)的課程教學來。
最后,鼓勵鼓勵再鼓勵,彩虹屁拍起來!
看圖說話
看圖說話是為寫作做準備的,也是口頭語向書面語的過渡。
看圖說話一是看二是說。
看什么呢?看圖片中有什么人,在哪里,在做什么事情,周圍的環(huán)境怎么樣,能不能判斷出時間。
說呢?在理解圖片的基礎上,組織語言,用更書面的語言把觀察到內(nèi)容表達出來。
對看圖說話最有幫助的方法就是看繪本。

繪本就是由大幅圖片和少量文字組成的圖畫書,還有一些是無字繪本,就是用一幅幅連貫的圖片來表達完整的故事。
這不就是一個個看圖說話嗎?
平時家長和孩子一起看繪本的時候,可以適當停下來,問問孩子在圖片上都看到了什么,這不是在做看圖說話練習嗎?
還有一個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孩子的表達太過于口語化,找不到合適的書面語言來描述圖片呈現(xiàn)的信息。
這是因為孩子字詞積累不夠。這種情況非常正常,而且可以說是必經(jīng)階段。
破解大法無他,還是增加閱讀量,在閱讀中積累更多的字詞,慢慢適應書面的表達方式。
語文的幼小銜接做到以上幾點,阿盛認為已經(jīng)足夠了。
接下來,就是帶著孩子參與到入學準備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比如一起選購書包和學習用品,一起參與小學入學登記的流程,一起制定并執(zhí)行每天的作息時間表。

帶孩子去照相館拍一張正式的入學證件照,全家人一起滿懷期待地迎接這個新階段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