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紀(jì)》第六章:目師問,如何渡人渡己?李雙林

今天下著小雨,氣溫也越來越?jīng)?,路上的行人都穿上了外套,很少再見有穿短袖與薄衣的人。
想起一首詩,是這樣說道:“秋風(fēng)秋雨秋漸涼,秋花秋草秋葉黃?!?/span>
一入秋分,則是下一次雨降一次溫,再難有像之前那樣酷熱天氣的出現(xiàn),這就是四季的更替,一去不返。
這幾天寫著我與目師的故事,都紛紛留言表示非常喜歡,不僅可以學(xué)到知識,還能增加樂趣,猶如親臨現(xiàn)場一般。
同時,也有不少朋友都在問目師是誰?是否可以請到目師?
關(guān)于誰是目師,其實并不重要,你可以把他當(dāng)做一位風(fēng)水師傅,也可以看成是易學(xué)行業(yè)中所有智慧的先賢前輩,可以看作是德高望重的長者,亦或者是與自己同行的朋友。
為何為目?
我當(dāng)時也思考了好一會,最后的確定為目師,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來目師對我影響很大,我看過不少目師的手抄本,從中也學(xué)到不少知識與智慧;二來目師也為目犍連,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目犍連救母的故事,盂蘭盆會就因他而來。
當(dāng)然,他具體是誰其實并不重要,而是要能通過目師所講,學(xué)到一些知識,并轉(zhuǎn)為己用,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作為一位學(xué)生,還有很多地方要向目師學(xué)習(xí),目師不僅僅擅長風(fēng)水,還對相學(xué)命理,以及佛道修行之法等,都頗有研究,隨著對目師的了解,一定能通過目師,而學(xué)到更多知識與道理,從而不斷的優(yōu)化自己的靈魂,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今天目師在家,并未出門,由于我住的地方離目師家并不算遠,走路也最多半個小時,如果開車就更快了,幾分鐘就到了。
只要沒事,我都會去目師家坐坐,一來向目師請教,二來與目師相處,能讓內(nèi)心獲得清寧,這種感覺是非常幸福與快樂的。
目師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人,每次有人找到他,若見對方貧困,都不會收取費用,甚至還給對方拿一些錢財,目師對道法也非常有研究,也經(jīng)常會給人畫一些符咒等,但都不會收任何費用。
目師告訴我:“做我們這一行,要多積德,因為這是祖師爺賞飯吃,一旦你進入這個行業(yè),就有鬼神監(jiān)察,一旦做出有違良心與天理的事情,就會遭受懲罰?!?/span>
我問目師:“都有什么樣的懲罰呢?”
目師說:“這個就多了,你看民間經(jīng)常說的三缺五弊之人,并非是學(xué)了這門技術(shù)導(dǎo)致的,而是通過這些技術(shù)去害人,才遭到了這些報應(yīng)。”
我問目師:“經(jīng)常有人說,不能學(xué)算命,不能說真話,看地也不能看真,否則會瞎眼睛,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目師說:“這句話也不能說完全不對,只是現(xiàn)在的人沒有搞清楚里面的原理,就直接把后果與學(xué)習(xí)掛鉤了,而不知道,世間的術(shù)本質(zhì)都無好壞,關(guān)鍵在于使用的人,是用怎樣的心,若是善心驅(qū)動,則得善果,若是惡心驅(qū)動,自然得惡果。故而,如果學(xué)術(shù)的人心術(shù)不正,損害他人,自然會損自己陰德,積累到一定程度,當(dāng)福報耗盡,災(zāi)難也就顯現(xiàn)出來了?!?/span>
目師又說:“各行各業(yè)都是如此,你看那些開餐廳的,但凡用一些亂七八糟的食材,致人生病,中毒,死亡,就算法律不懲罰他們,也遲早會遭遇惡報加身。”
我聽后便問目師:“為什么有一些人干著壞事,卻又過著比很多人都要好的生活,難道他們就不會遭報應(yīng)嗎?”
目師:“這個問題很多人都不明白,就會用別人的事來安慰犯錯的自己,就好比某人非常富有,就算一段時間的鋪張浪費也并不會變得貧窮,但如果一直這樣浪費下去,遲早會坐吃山空,到頭所有的財富也都將失去。而行善與造惡也是如此,有人造惡一次就遭惡果,是因為福報太薄,經(jīng)不起折騰,而有一些人因上一代人積累的很深厚的福報,所以就算做一些惡事,也不會立馬受報,但如果一直去造惡,總有一天福報耗盡,等待自己也必將是惡果?!?/span>
我聽后連忙說:“明白了,原來是這個道理,看來自己還是要多積德,培植福報才可以?!?/span>
目師說:“是的,要多積德,我們這些凡夫,無時無刻不在造惡,如果不去積福,遲早會給自己招來災(zāi)禍?!?/span>
又說:“不要總是去計較做善事要回報,因為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上天會記錄一切,最終都會一并降福于己。”
聽了目師所言,我也非常有感觸,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因緣都是不一樣的,自身的福德也各有不同,就好比有一些人從一出生就體格健壯,不會輕易生病,而有一些人則從出生就多病,常常吃藥,稍有絲毫不注意,便一病不起。
所以,人與人是不一樣的,不能總是說別人如何如何,來為自己的造惡尋找借口。也不能總說誰誰做好事無好報,而為自己不行善尋找理由。
目師又說:“行善首先要自己做好,上對的起父母,下對得起子女,中對得起良心,切莫為了炫耀顯擺而行善,為了給他人看,或為了證明自己是善良的人,這樣的行善,則非真正的行善,而真正的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你做了善事,都不會覺得自己在做善事,一旦你能感知到你在行善,則皆非真善?!?/span>
聽了目師這句話,我并不是很理解,便問目師:“為何感知到自己行善,反而不是真善呢?”
目師說:“就好比一個人造惡,如果他造惡之后內(nèi)心非常痛苦,則說明并非真惡,還有一絲善良在里面,才會讓他明白自己是在造惡,反之,行善也是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能感知到自己行善,則說明還具有惡念,故而才能感知?!?/span>聽了目師這樣的解釋,我似乎明白了一些,這就好比是說,一個人的善,是從內(nèi)向外散發(fā)的,并不需要刻意去做,本就如此。就好比潔白的飄雪,不需要任何偽裝,本就潔白,因為潔白,而并不覺得自己是潔白的。如果周圍有了黑色的雪,那么便有了潔白與發(fā)黑的對立,就有了二元,而非一真。
目師說:“經(jīng)言‘菩薩未能自度,先能度人’,告訴后學(xué)者,即便自己沒有從煩惱苦海解脫出來,但若能發(fā)大愿,法菩提心,生起度人的念頭,就能宣揚善法,讓他人受益。但現(xiàn)在的人,很多都誤解了經(jīng)意,雖說未能自度先能度人,并沒有說不用度自己了,因為自己也是眾生之一啊,既然要度一切眾生,就肯定也包括自己,所以度人度己,本為一體,若有度人與度己的念頭,則是分別造就,又會生不少煩惱出來?!?/span>
我問目師:“如何才能度己呢?”
目師說:“把眾生的煩惱,當(dāng)自己的煩惱,再用自己的智慧,去開導(dǎo)煩惱的眾生,就是度己?!?/span>
目師見我聽后并不理解,又說到:“比如你見某人的缺點,應(yīng)當(dāng)先反思自己也具有這樣的缺點,然后再努力去改正缺點,因為世人所具備的一切不足,自己都是具備的,只是因為自己不認識自己,故無法看到這些缺點,就算看到也不愿意承認。”
目師問:“現(xiàn)在明白了嗎?”
我說:“是要常懷懺悔之心嗎?”
目師說:“是啊,你很有悟性,度己,就是從懺悔開始,度人則是從慈悲開始?!?/span>
又說:“從今以后,你對自己要常常懺悔,你對他人要心懷慈悲,如此,便能度人度己?!?/span>
我聽了,非常開心,似乎找到了修行的方法,也明白了什么是度人,什么又是度己,這次見目師,收獲非常大,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以及更好的處事方法。
從目師這里離開之后,我便把“懺悔”“慈悲”四個字,寫在紙上并掛在家里,時時刻刻看著,用以鞭策警示自己,要早生慈悲,晚生懺悔,日復(fù)一日,一定能令自己從無明煩惱中,解脫出來。
紀(jì):李雙林
壬寅年九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