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jié)人教版
為了方便同學們系統(tǒng)的復習初一地理知識,下面101教育小編給大家總結(jié)了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有幫助,僅供參考。
1地圖知識點
1.地圖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圖例。1:1000000的意思是: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一百萬厘米。
2.相同圖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內(nèi)容越簡略,表示范圍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內(nèi)容越詳細,表示范圍越小。
3.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封閉的等高線中心,①周圍低,中間高,表示山頂;②周圍高,中間低,表示盆地;③兩山頂之間的地方是鞍部;④等高線重疊的地方是陡崖;⑤等高線中間高,兩側(cè)低的地方是山脊;⑥中間低,兩側(cè)高的地方是山谷。
2海陸的分布和變遷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陸地,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無論怎樣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2.亞歐兩洲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為界。亞非兩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亞、北美洲以白令海峽為界。
3.海陸變遷原因是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類的活動。
4.七大洲面積大小順序排列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跨經(jīng)度最多的洲是南極洲;跨緯度最多的洲亞洲;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南極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歐洲。
5.板塊構(gòu)造學說認為:地球被分為六大板塊,板塊內(nèi)部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地帶比較活躍,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a)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b)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我國位于兩大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6.板塊的運動方式:
a、碰撞擠壓:位于非洲與亞歐板塊交界處地中海將消失,是由于板塊的擠壓碰撞;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塊與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擠壓碰撞)
b、張裂:紅海將擴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張裂作用。
3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4天氣與氣候
1.天氣是短時間的,多變的,用陰晴,風雨,冷熱來描述。風向是指風的來向。風力是風的強弱。氣候是長時間的,穩(wěn)定的,氣候的兩大要素:一是氣溫,二是降水。
2.衛(wèi)星云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區(qū),白色的程度越白,表示云層越厚,云層厚的地方一般是陰雨區(qū)。(識記天氣符號圖七年級上)
3.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午后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一年中的氣溫,北半球陸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季節(jié)相反。
4.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
A)緯度位置: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B)海陸位置: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剛好相反。
C)地勢: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
5.影響降水的分布因素:
A)緯度位置:赤道附近水多,兩極地區(qū)降水少。
B)海陸位置:沿海地區(qū)降水多,內(nèi)陸地區(qū)降水少。
C)地形: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6.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
7.熱帶氣候:
①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②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少雨
③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④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亞熱帶氣候:
⑤地中海氣候(大陸西岸):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⑥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陸東岸):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溫帶氣候:
⑦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
⑧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⑨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全年降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