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紀(jì)·季秋紀(jì)(白話文)

審己
大凡物之所以這樣,必有原因。如果不知道它的原因,即使行為符合外物的變化,也和不知相同,最終必為外物所困。先代君王、知名之士、通達(dá)之師之所以超過平庸之輩,正是因?yàn)樗麄冎朗挛镏赃@樣的原因。水從山中流出奔向大海,并不是水厭惡山而向往海,而是山高海低的形勢使它選樣的。莊稼生在田野而貯藏在倉中,并不是莊稼有這種欲望,而是人們都需用它啊。
所以子路捉到雉卻又放了它,是由于自己尚未知道捉到它的原因。
子列子曾射中目標(biāo),于是向關(guān)尹子請教關(guān)于射箭的道理。關(guān)尹子問:“你知道你射中的道理嗎?”子列子回答說;“不知道?!标P(guān)尹子說:“現(xiàn)在還不能跟你談?wù)摯蟮??!弊恿杏诨厝ゾ毩?xí)射箭,練了三年,又去請教。關(guān)尹子問:“你知道你射中的道理嗎?”子列子說:“知道了。”關(guān)尹子悅,“可以了,你要奉守它而不要失掉。”不只射箭如此,國家的生存,國家的滅亡,人的賢明,人的不肖,也都各有原因。圣人不去考察存亡,賢不肖本身,而是考察造成它們這樣的原因。
齊國攻打魯國,索取魯國的岑鼎。魯君把另一只鼎進(jìn)到齊國。齊侯不相信,把它退了回來,認(rèn)為不是岑鼎,并派人告訴魯侯說:“如果柳下季認(rèn)為這是岑鼎,我愿意接受它。”魯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答復(fù)說:“您答應(yīng)把齊侯想要的岑鼎送給他,為的是借以使國家免除災(zāi)難。我自己這里也有個‘國家’,這就是信譽(yù)。毀滅我的‘國家’來挽救您的國家,這是我難以辦到的?!庇谑囚斁桶颜娴尼^往齊國去了。象柳下季這樣可稱得上善于勸說國君了。不僅保持自己的信譽(yù),又能保存住魯君的國家。
齊湣王流亡國外,住在衛(wèi)國。有一次,白天散步,齊湣王對公玉丹說:“我已流亡國外了,卻不知道流亡的原因。我之所以流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當(dāng)糾正自己的過失?!惫竦せ卮鹫f:“我以為大王您已經(jīng)知道了呢,您竟然還不知道嗎?您之所以流亡國外,是因?yàn)槟t明的緣故。天下的君主都不肖,因而憎惡大王您的賢礙,于是他們互相勾結(jié),合兵進(jìn)攻大王。這就是大王您流亡的原因啊!”湣王很感慨,嘆息說,“君主賢明原來要受這樣的苦??!”這也是不知道白己為什么滅亡??!這正是公玉丹之所以能夠蒙騙他的原因。
越王授有四個兒子。越王的弟弟名叫豫,他想把越王的四個兒子全都?xì)⒌簦屪约撼蔀樵酵醯睦^承人。豫毀謗其中三子,讓越王把他們殺掉了。國人很不滿,紛紛指責(zé)王。豫又毀謗剩下的一子,想讓越王殺掉他,越王沒有聽從豫的話。越王的兒子害怕自己必被殺死,于是借著國人的愿望把豫驅(qū)遂出國,并包圍了王官。越王嘆息說:“我不聽從豫的話,所以才遺到這樣的災(zāi)禍?!边@也是不知自己為什么滅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