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勃規(guī)律,保持激情;瓦拉赫效應,相信自己
貝勃規(guī)律
“貝勃規(guī)律”指就是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后的刺激也就越遲鈍。即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簡單而言,就是一件事物存在著邊際效用遞減的規(guī)律。出自A.科林·卡梅倫等著的《用Stata學微觀計量經(jīng)濟學》。
我們的感覺很敏感,但也有惰性;它會蒙騙我們的眼睛,也會加重我們的感受而迷失理性。所以,不能太自以為是,我們應帶著謙卑的心對待萬物眾生,才可以少犯錯誤,積累智慧。

貝勃定律告訴我們,給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錦上添花的事,盡量不做畫蛇添足的事;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點滴所得,善待身邊的人。
案例1:
在情人節(jié)就剩兩個月,一位意大利的心理學家曾在兩對具有大體相同的成長背景、年齡階段和交往過程的戀人當中,做了這樣一個送玫瑰花的實驗。
心理學家讓其中一對戀人中的男孩,每個周末都給自己心愛的姑娘送一束紅玫瑰;而讓另一對戀人中的男孩,只在情人節(jié)那一天向自己心愛的姑娘送去一束紅玫瑰。

由于兩個男孩的送花頻率和時機不同,導致了結果的截然不同:
那個在每個周末收到紅玫瑰的姑娘,表現(xiàn)得相當平靜。盡管沒有大的不滿意,但她還是忍不住說了一句:“我看到別人送給自己女友大把的‘藍色妖姬’,比這普通的紅玫瑰漂亮多了,心里真是很羨慕!”
而那個從來沒的接過紅玫瑰的姑娘,當手捧著男朋友送來的紅玫瑰花時,表現(xiàn)出了被呵護、被關愛的極度甜蜜,隨后竟然旁若無人、欣喜若狂地與男友緊緊擁吻在一起。
案例2:一個女孩和母親吵架賭氣離家。在外逛了一天,直到肚子很餓了,她才來到一個面攤,卻發(fā)現(xiàn)忘記帶錢了。好心的面攤老板免費煮了一碗面給她。女孩感激地說:“我們又不認識,你就對我這么好!可是我媽媽,竟然對我那么絕情……”

面攤老板說:“我才煮一碗面給你吃,你就這么感激我,你媽幫你煮了十幾年飯,你不是更應感激嗎?” 女孩一聽,整個人愣住了!是呀,媽媽辛苦地養(yǎng)育我,我非但沒有感激,反而為了小小的事,就和她大吵一架。女孩鼓起勇氣,往家的方向走,快到家門時,她看到疲憊、焦急的母親正在四處張望。媽媽看到女孩時,忙喊:“飯都已經(jīng)做好,快回去吃,菜都涼了!”此時女孩的眼淚奪眶而出……
我們對親人朋友的關愛習以為常;而陌生人的一點幫助,卻我們就感激不已。這便是“貝勃定律”在操作我們的感覺。對于親人朋友,我們對他們的關愛習以為常,而且期望值很高。有時他們少了一絲關愛,我們甚至會惡言相向。對于陌生人,我們沒有抱著多大的期望,因此,他們的一點點幫助,我們都感動不已。
54、瓦拉赫效應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贝撕螅改赣肿屗膶W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nèi)嗟箶?shù)第一。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做事一絲不茍,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終于獲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fā)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了發(fā)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后人稱這種現(xiàn)象為“瓦拉赫效應”。靈遁者作品電子版在靈遁者淘寶有。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藝術家靈遁者書籍《探索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