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會要上課,丟個文
柴榮三征南唐,打服對方以后,為何答應李璟求和?他的目標在北方
柴榮被稱為五代時期最優(yōu)秀的帝王,沒有之一。
獲得這一殊榮的他,其實也只有6年的在位時間,可就是這6年,創(chuàng)造了五代時期,若干帝王所無法企及的功績。 柴榮南征北戰(zhàn)的時候,做了一件非常特別的事情,那就是三征南唐。打仗沒什么大不了的,親征也是很多帝王的家常便飯。
可是柴榮三征南唐卻不一樣,他把南唐給打得服服帖帖的時候,卻沒有奪取南唐的江山,而是答應了南唐國主李璟的求和。我們首先一起看看柴榮是怎么三征南唐的。
第一次親征南唐: 主要人物:
南唐:李璟、劉彥貞、張全約。
后周:柴榮、李谷、李重進、趙匡胤。
公元955年的11月份,柴榮看準了時機,打算出征南唐。他一方面自己這邊積極備戰(zhàn),另一方面慫恿南方的吳越王錢弘椒出兵常州,對南唐造成威懾。 開春以后,柴榮便命令李谷帶著人馬從正陽渡過淮河,直奔南唐而來。李谷的大軍捷報頻傳,這讓柴榮擁有了信心,于是打算御駕親征。 可這個時候李谷卻遇到了南唐的硬茬子劉彥貞的人馬,他們駕駛著上百艘戰(zhàn)船,朝著正陽城而來。
后周最要命的浮橋,是后周軍隊過河的關鍵。如果劉彥貞在這個時候攻打浮橋的話,那李谷的人馬可就完全回不去了。
為此李谷只能帶著人馬撤回了正陽城。得知消息的柴榮已經(jīng)無法阻止這一錯誤的決定,其實劉彥貞只是佯攻而已,他們也不敢輕易出手,只是想試探一下對手的虛實。
沒想到李谷如此軟弱,于是劉彥貞便打算強攻正陽城,而這個時候柴榮已經(jīng)將李重進和趙匡胤的人馬調往前線,在正陽城外痛擊劉彥貞的人馬,劉彥貞被當場斬殺,南唐軍傷亡慘重。
南唐軍隊恐慌之際,張全約帶著殘余人馬逃回了壽州。此后柴榮大軍先后攻占了滁州、揚州等地,這一戰(zhàn)以南唐大獲全勝告終。 第二次親征南唐: 主要人物:
南唐:李璟、劉仁贍。
后周:柴榮、趙匡胤。
南唐的援兵來得很快,雖然被李重進擊敗了一波,但是源源不斷的援軍,戰(zhàn)斗力非同小可。這個時候柴榮選擇二次親征。 安排好內部事務以后,柴榮從大梁出發(fā),帶著打造好的數(shù)百艘戰(zhàn)船,命令南唐降將訓練水戰(zhàn)士卒,打算掌握水戰(zhàn)的主動性。
柴榮到了壽春城下以后,命令先鋒趙匡胤猛攻紫金山的南唐大營,斬殺3000多人,取得了巨大勝利。
南唐軍敗逃后,柴榮命令趙晁帶著本部人馬順著淮河前行,柴榮這邊繼續(xù)圍攻紫金山,南唐上萬軍士被斬殺。剩余的人馬果然順著淮河逃竄,結果又被趙晁的人馬在淮河上狙擊。 四年春,世宗再駕南征。三月,大敗江南援軍于紫金山,尋下壽州,乃命班師。是歲冬十月,世宗復臨淮甸,連下濠、泗二郡,進攻楚州。明年春正月,拔之,遂移幸揚州,駐大軍于迎鑾,將議濟江。景聞之,自謂亡在朝夕,乃謀欲傳位其世子,使稱藩于周。---《舊五代史》
這一戰(zhàn)南唐損失了四萬多人馬,車馬器械、糧草輜重不計其數(shù)。南唐節(jié)節(jié)敗退的局面,很多人認為是李璟沒有御駕親征的原因。
所以李璟這個時候也打算御駕親征,但是他哪有這個雄心壯志呢?猶豫再三,都沒能走出金陵城一步。 壽州城的南唐守將劉仁贍已經(jīng)病入膏肓,面對城下的后周大軍,城內的監(jiān)軍周廷構只好以劉仁贍的名義選擇了投降。拿下壽州城以后,柴榮秋毫無犯,而且前仇不追究,甚至開倉放糧,贏得了壽州城百姓的熱烈歡迎。 第三次親征南唐: 主要人物:
南唐:李璟、郭廷謂、陳承昭。
后周:柴榮、趙匡胤、李重進、康保裔。
半年以后,柴榮再次從大梁出發(fā),到了濠州城下。南塘早就在這里設置了柵欄,而且挖了護城河,明顯是準備充分。 柴榮觀察地形以后,親自帶兵攻打濠州城,康保裔帶領數(shù)百名士兵騎著駱駝在前渡過護城河,趙匡胤則帶著騎兵跟在他們后面。
猛攻之下,最終由李重進攻破了濠州城。
而南唐的水軍在淮河上的布防也被后周的水軍攻破,南唐守將郭廷謂只好選擇投降。
李璟又派了數(shù)百艘戰(zhàn)艦前來支援,結果遭到了柴榮的伏擊,斬殺南唐大軍5000多人,俘虜了2000多人。
此后柴榮大軍戰(zhàn)無不勝,趙匡胤占了泗州城,吩咐手下人秋毫無犯,老百姓們感激涕零,紛紛拿出收割好的稻谷勞軍。 此后南唐戰(zhàn)艦再次來襲,柴榮帶領人馬在楚州城外擊敗了南唐大軍,他們只好順著淮河向東逃竄,
柴榮再次追擊,成功俘虜了南唐保義節(jié)度使陳承昭,并且攪和了300多艘戰(zhàn)船,俘虜了7000多名南唐士兵。
此后柴榮先后攻克了楚州、揚州和泰州等地。南唐靜海軍被柴榮攻占,后周正式和吳越國接壤。自此柴榮平定淮南之地,拿下了十四州、六十個縣。 一、柴榮三征南唐后,李璟的態(tài)度怎樣? 南唐軍在這三次大戰(zhàn)的過程中,基本上沒有什么獲勝的情況,甚至接二連三地戰(zhàn)敗。為此李璟也很苦惱,他沒想到自己的軍隊如此不堪一擊。
為此李璟多次向后周求和,最后一次也是最慘烈的一次,那就是同意劃江而治,
將長江以北的所有南唐領土都交給后周。
此外李璟本人還自去帝號,只稱呼自己為江南國主,由此可見,當時的李靖已經(jīng)向柴榮稱臣了。
所以我們不能責怪李煜后來向趙匡胤稱臣的行為,畢竟他老爸李璟已經(jīng)率先垂范了。
李璟當時最擔心的是什么呢?就是后周的大軍會南渡,只要柴榮選擇南渡,那么南唐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因為當時的長江天塹,已經(jīng)被后周牢牢掌控。 為此李璟明知道江北的土地是守不住了,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索性送給人家好了。所以李璟將淮南地區(qū)的
廬州、舒州、蘄州和黃州
索性一起送給了柴榮。 世宗征淮,保融遣指揮使魏璘率兵三千,出夏口以為應。又遣客將劉扶奉箋南唐,勸其內附。李景稱臣,世宗得保融所與箋,大喜,賜以絹百匹。荊南自后唐以來,常數(shù)歲一貢京師,而中間兩絕。及世宗時,無歲不貢矣。---《新五代史》 柴榮當然就比較高興了,也就答應了李璟的求和。人家又是送地盤,又是去帝號,而且每年都要給錢數(shù)十萬,柴榮當然愿意答應這種和談了。 二、柴榮為什么沒有一舉滅了南唐?他的目標在北方。 在柴榮眼中,南唐、吳越這些都是小毛孩子,隨時都可以滅了他們。所以柴榮這次教訓了一下南唐,并沒有立刻滅了他們。 反倒是北方的契丹,才是柴榮心目中的心腹大患。
自從后晉的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送給契丹以后,契丹人的力量,就遲遲沒有離開過北方中原地區(qū)。
他們想要南下中原,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因為中原地區(qū)無險可守。這么一來就算是兵強馬壯的后周,依舊受到契丹人的威脅。 為此柴榮心里最大的對手,那就是北方的契丹。
只有將燕云十六州給收回來,他柴榮才能安穩(wěn)地在中原地區(qū)稱霸。
至于南方的南唐和吳越,雖然有一點戰(zhàn)斗力,但是他們沒有北伐進取之心,偏安一隅的心態(tài),只能夠讓他們迎來滅亡。 李璟在多次戰(zhàn)敗以后,自去帝號,并且割地求和,這表面上來看,李璟好像得償所愿了,其實柴榮就是要慣著他們這種不求上進的心態(tài)。只要南唐長期這么下去,早晚是后周的囊中之物。 三 、攻取燕云十六州,柴榮壯志未酬。 主要人物:
大遼:遼穆宗、蕭思溫、李在欽、終廷輝。
后周:柴榮、趙匡胤、劉重進、孫行友。
打服了南唐以后,柴榮解決了后顧之憂,他便帶著大軍從河北滄州北上,直奔大遼而來。這是為了收復燕云十六州,將石敬瑭留下的爛攤子給修補起來。
四月十七日,柴榮占領遼寧州后,分大軍為水陸兩路大軍。
趙匡胤帶領水軍,韓通帶領陸軍,柴榮自己乘著龍船北上。
四月二十三日,柴榮大軍與大遼兵馬都總管蕭思溫交戰(zhàn),蕭思溫戰(zhàn)敗
,益津關守將終廷輝開城投降。
此后水路不通,柴榮則帶領大軍從陸路出發(fā),先后攻克瓦橋關、淤口關、莫州以及瀛州。
關南地區(qū)都被柴榮收復。
五月初,柴榮命令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攻打固安,孫行友攻打易州。
易州刺史李在欽兵敗被俘,燕云十六州眼看著就要拿下了,這個時候出了問題。
大遼發(fā)現(xiàn)根本不是柴榮的對手,連忙派人到北漢去調兵攻打后周,以此掣肘后周大軍。幽州眼看著就要拿下了,柴榮根本不可能死心。
他一邊派遣李重進抵擋北漢的軍隊,一邊加快速度攻打幽州。可能是舟車勞頓再加上急火攻心,柴榮自此一病不起。 僅僅42天時間,柴榮帶著大軍連續(xù)收復了三關和三州,一共有17個縣??梢娔孟掠闹?,完全不是什么問題。 柴榮得病以后,只能選擇停止前進,他將已經(jīng)攻占的地區(qū)固守以后,慢慢選擇撤軍。不久之后柴榮就病死了。可以說,是老天爺不讓柴榮收復燕云十六州,不是他個人能夠改變的。 四、柴榮最擔心的,便是后院起火。 柴榮為什么要在北伐之前,把南唐給打服氣了?因為柴榮擔心南唐會在自己北伐的時候,出兵攻打后周的南部地區(qū)。 如果柴榮傾國而出,那么南唐乘勢北伐,柴榮將會無家可歸。這才是柴榮最擔心的事情,所以他先三次親征南唐,攻占長江以北的所有領土,讓南唐臣服于自己。 帝因高平之戰(zhàn),始知其弊,癸亥,謂侍臣曰:“凡兵務精不務多,今以農夫百未能養(yǎng)甲士一,柰何浚民之膏澤,養(yǎng)此無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眾何所勸!”乃命大簡諸軍,精銳者升之上軍,嬴者斥去之。又以驍勇之士多為藩鎮(zhèn)所蓄,詔募天下壯士,咸遣詣闕,命太祖皇帝選其尤者為殿前諸班,其騎步諸軍,各命將帥選之。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選練之力也。---《資治通鑒,后周紀》 只有這樣才勉強算是,消除了后方的威脅??墒呛笾懿恢挂粋€后方,與后周有世仇的北漢,一直虎視眈眈地盯著柴榮的一舉一動。 只要柴榮北伐大遼,那么北漢隨時都可以出兵。不過北漢出兵比南唐出兵,要好對付的對,大家都在北方,距離上是夠得到回援的。為此柴榮并沒有特地收拾北漢,而是直接進軍大遼。
三征南唐,不僅起到了收拾后院的效果,而且可以給后周立威。當時天下正處于五代十國時期,到處都是小諸侯國,柴榮貿然攻打契丹,定然會讓不少諸侯國覬覦空虛的后周。
而三征南唐的時候,柴榮徹底把南唐給打服氣了,又掃蕩了南唐北方的地盤,那其他諸侯國就不敢貿然對后周動手了。這樣柴榮放手一搏,奪取燕云十六州,才會更輕松。 總結:拿不下燕云十六州,是柴榮一生的遺憾。 柴榮33歲登基,39歲病逝。這6年時間里,柴榮南征北戰(zhàn),不僅擴大的后周的地盤,而且也鍛造出了一支兵強馬壯的隊伍。 趙匡胤后來正是依靠柴榮鍛造出來的這一支隊伍,才打下了北宋的江山。不過很可惜的是,柴榮沒有拿下燕云十六州,這肯定是他這輩子最遺憾的事情。 因為柴榮沒能收復這些地方,以至于兩宋三百年都一直備受北方政權的欺辱。先是大遼后是大金,再就是蒙古南下。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地區(qū)的屏障,這里落在別人手里,這就好比自己家的大門隨時為對手敞開一樣,人家想要出兵南下,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相反你要北上卻必須要越過燕云十六州的復雜地形。
三征南唐,再北伐大遼,這一戰(zhàn)略思想是完全正確的,奈何柴榮的壽命不長,又沒有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幫助他完成沒有實現(xiàn)的理想,所以這一擱置就是三百多年。
參考資料: 《新五代史》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