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編者引言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 是列寧批判唯心主義哲學思潮、捍衛(wèi)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重要哲學專著。 1905年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以后,沙皇政府在國內建立了殘酷的警察制度,瘋狂地迫害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各種反動勢力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十分猖獗。面對反對派的進攻,革命的一些“同路人”陷入悲觀和動搖,甚至背叛革命。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泛濫,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成為時髦。俄國知識界出現了一批經驗批判主義即馬赫主義的狂熱鼓吹者。他們中既有弗·維·列謝維奇、維·米·切爾諾夫這樣一些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公開敵人,也有俄國社會民主黨成員尼·瓦連廷諾夫、帕·索·尤什凱維奇、亞·亞·波格丹諾夫、弗·亞·巴扎羅夫、阿·瓦·盧那察爾斯基等。經驗批判主義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哲學家恩·馬赫和德國哲學家理·阿芬那留斯創(chuàng)立的一種主觀唯心主義學說,流行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這種哲學是實證論的變種,它在批判地研究經驗的幌子下閹割經驗中包含的不依賴于認識主體的客觀內容,標榜自己是“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上的“唯一科學的”哲學。俄國的馬赫主義者把經驗批判主義奉為至寶,利用它向辯證唯物主義展開進攻。特別是波格丹諾夫等人,他們自稱是馬克思主義者,卻企圖用馬赫主義來“補充”、“修正”馬克思主義哲學。俄國馬赫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是第二國際修正主義思潮在俄國的反映。伯恩施坦在哲學上提出“回到康德那里去”,企圖用新康德主義來“修正”馬克思主義哲學;阿德勒則主張用馬赫主義的認識論來“補充”馬克思主義。哲學修正主義對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構成了嚴重威脅,馬克思主義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榜R克思主義者同馬赫主義者的斗爭問題已經提出來了?!保ㄒ姟读袑幦分形牡?版第19卷第245頁) 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成果,先后創(chuàng)立了電子論,發(fā)現了X射線、柏克勒爾射線和放射性元素鐳等等。這些新發(fā)現在物理學領域引起了一場革命,使人類認識從宏觀世界深入到微觀世界。這些新發(fā)現打破了傳統(tǒng)物理學關于物質結構和特性的舊觀念,縮小了經典物理學某些定律的適用范圍,動搖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機械自然觀,為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提供了新的科學論據??墒俏ㄐ闹髁x哲學家卻歪曲這些新發(fā)現的哲學意義,利用它們來宣揚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攻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某些科學家也從這些新發(fā)現中作出唯心主義的認識論結論。他們宣揚“物質在消失”,否定客觀世界的實在性;他們夸大認識的相對性,把科學規(guī)律說成是人們?yōu)榱恕胺奖恪焙汀八季S經濟”而“任意”制定的,從而否定科學規(guī)律的客觀性,否定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guī)律的可能性。面對自然科學中的這些偉大發(fā)現和唯心主義對這些發(fā)現的歪曲,馬克思主義者必須作出新的哲學概括,必須澄清唯心主義者制造的思想混亂,捍衛(wèi)和發(fā)展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為了批判馬赫主義等唯心主義哲學,揭露哲學修正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在哲學上總結和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然科學的新成果,捍衛(wèi)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列寧撰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這部重要著作。列寧回擊了馬赫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進攻,捍衛(wèi)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他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并在總結革命斗爭新經驗和自然科學新成就的基礎上,深刻地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段ㄎ镏髁x和經驗批判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歷程中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是我們系統(tǒng)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一部重要文獻。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由序言、代緒論、六章正文和一篇簡短的結論構成。列寧在《代緒論》中考察了近代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基本派別的斗爭,通過歷史考證,揭露了俄國馬赫主義者用來攻擊唯物主義的論據同貝克萊攻擊唯物主義的論據如出一轍;說明了俄國馬赫主義的思想淵源是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馬赫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對立是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條基本哲學路線斗爭的繼續(xù);證明了俄國哲學修正主義者作為“最新哲學”來標榜的馬赫主義,不過是貝克萊主義的翻版。 列寧在前三章中著重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在認識論上的根本對立。在第一章中,列寧圍繞恩格斯提出的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即物質和意識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分析了經驗批判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基本前提,經驗批判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前提是:感覺是本原,是第一性的,物是“感覺的復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前提是:物質是本原,是第一性的,感覺、意識來源于物質,是外部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列寧從兩種認識論的基本前提揭示出兩條根本對立的哲學路線:“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呢,還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恩格斯堅持第一條路線,即唯物主義的路線。馬赫堅持第二條路線,即唯心主義的路線?!保ㄒ姳緯?9頁)在第二章中,列寧著重圍繞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即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的問題,來分析和批判馬赫主義的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闡明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即革命的能動的反映論。列寧在這里把辯證法運用于認識論,提出了三個重要的認識論結論:第一,“物是不依賴于我們的意識,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在我們之外存在著的”。第二,“在現象和自在之物之間決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則的差別。差別僅僅存在于已經認識的東西和尚未認識的東西之間”。第三,“在認識論上和在科學的其他一切領域中一樣,我們應該辯證地思考,也就是說,不要以為我們的認識是一成不變的,而要去分析怎樣從不知到知,怎樣從不完全的不確切的知到比較完全比較確切的知”(見本書第96、97頁)。列寧從這些基本原則出發(fā),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論,論述了真理的客觀性,闡明了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列寧指出,絕對真理是由相對真理構成的,人的認識是從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不斷發(fā)展的過程。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之間的界限不是絕對的,相對真理中包含著絕對真理的成分。因此,它們之間的“這種區(qū)分正是這樣‘不確定’,以便阻止科學變?yōu)閻毫拥慕虠l,變?yōu)槟撤N僵死的凝固不變的東西;但同時它又是這樣‘確定’,以便最堅決果斷地同信仰主義和不可知論劃清界限”(見本書第134頁)。列寧還著重論述了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吧?、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見本書第141頁)列寧強調要辯證地看待實踐標準,它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除了實踐,沒有任何東西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因此它是“確定的”。這樣可以“同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一切變種進行無情的斗爭”(同上)。但是實踐本身也是不斷發(fā)展的,每一具體歷史階段上的實踐不可能完全地證實或推翻人的認識,因此它是“不確定的”。這樣可以“不讓人的知識變成‘絕對’”(同上)。列寧還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理論,“沿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會愈來愈接近客觀真理(但決不會窮盡它);而沿著任何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將什么也得不到”(見本書第142頁)。 在第三章中,列寧揭露和批判了馬赫主義否定世界的物質性,否定物質世界內在規(guī)律和時間空間的客觀性等唯心主義觀點,論述了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時間空間的客觀實在性、物質與運動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客觀規(guī)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等問題。列寧在前一章和本章中,在總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斗爭歷史和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給物質下了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見本書第126頁)這一定義概括了物質世界的最一般的特性,強調了它們是客觀實在,是認識的源泉;它們能為我們的感覺、意識所反映。這一定義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原則,同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具有重大的認識論意義。列寧還闡明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指出物質和意識的對立“僅僅在承認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范圍,這種對立無疑是相對的”(見本書第147頁)。列寧對恩格斯關于自由和必然的思想作了發(fā)揮,闡明了客觀規(guī)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指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人的意志自由必須建立在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上。人在沒有認識自然規(guī)律以前,是“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隸,人認識了自然規(guī)律,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必然向自由的轉化是在實踐基礎上實現的。 列寧在第四章中主要考察了馬赫主義的歷史發(fā)展,特別是馬赫主義同康德主義、休謨主義、內在論哲學的聯系。通過對比研究,揭露了馬赫主義的階級根源、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論述了它在資產階級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第五章中,列寧從哲學上概括和總結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然科學的新成果,批判了物理學唯心主義認為“物質在消失”的謬論,指出唯心主義者所宣稱的“物理學危機”,既不是物理學本身作為一門科學所發(fā)生的危機,也不是唯物主義哲學所面臨的危機,而是舊唯物主義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危機,其實質是唯心主義利用物理學的新發(fā)現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弱點來攻擊和否定辯證唯物主義。列寧指出,某些物理學家所以陷入唯心主義,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辯證法”(見本書第274頁)。列寧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了當時物理學的新發(fā)現,指出:這些新發(fā)現“表現的只是人對客體的認識的深化。既然這種深化昨天還沒有超過原子,今天還沒有超過電子和以太,所以辯證唯物主義堅決認為,日益發(fā)展的人類科學在認識自然界上的這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暫時的、相對的、近似的性質。電子和原子一樣,也是不可窮盡的”(見本書第275頁)。列寧的這個科學預言為后來自然科學在認識微觀結構方面的一系列新成果所證實。列寧正確地闡述了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關系,認為自然科學為哲學的發(fā)展提供基礎,現代自然科學的新成就不但沒有駁倒辯證唯物主義,相反地不斷地證實辯證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強調自然科學家必須掌握辯證唯物主義。他預言,不管道路多么曲折,現代物理學必然要走向“自然科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和唯一正確的哲學”?!艾F代物理學是在臨產中。它正在生產辯證唯物主義。”(見本書第329頁) 列寧在第六章中揭露馬赫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主觀唯心主義,批駁波格丹諾夫的唯心主義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同一論”,揭穿馬赫主義者想用“社會唯能論”以及生物學的和其他自然科學的規(guī)律來代替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反科學企圖。列寧在批判馬赫主義者的唯心史觀過程中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首先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論證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列寧進一步揭露了馬赫主義宣稱自己是“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上的“無黨性”的偽裝,論證了哲學的黨性原則,指出:“最新的哲學像在兩千年前一樣,也是有黨性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按實質來說,是兩個斗爭著的黨派,而這種實質被冒牌學者的新名詞或愚蠢的無黨性所掩蓋?!保ㄒ姳緯?78頁)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成書于1908年2-10月。實際上,早在1906年,列寧在讀了波格丹諾夫的《經驗一元論》第3卷后,就寫了一封關于哲學問題的長達三個筆記本的信,并打算用《一個普通馬克思主義者的哲學札記》為題發(fā)表(此信一直沒有發(fā)現)。1908年初,俄國馬赫主義者出版了《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論叢》,對辯證唯物主義公開進行歪曲和攻擊,列寧決定予以反擊,撰寫《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為了撰寫這部著作,列寧在日內瓦圖書館和英國博物館深入研究了大量哲學和自然科學文獻。據查考,列寧在書中引用的各類文獻達200種之多。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于1909年5月由莫斯科環(huán)節(jié)出版社出版,署名弗拉·伊林。在俄國革命失敗后的不利條件下,要為這本書找到出版人,困難相當大。列寧的姐姐安·伊·烏里揚諾娃—葉利扎羅娃為出版該書起了重要作用,以自己的名義簽訂合同并擔任校對。列寧在國外親自看了這本書的校樣,并一再督促盡快出版。該書出版后受到馬克思主義者的好評,對于捍衛(wèi)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起了重要作用。德國社會民主黨《新時代》雜志刊登了出版消息。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在全世界傳播很廣,被譯為多種文字。第一個中文摘譯本由高唯鈞譯出,1929年上海滬濱書局以《哲學的唯物論》為題出版。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由笛秋、朱鐵笙翻譯,1930年上海明日書店出版,書名為《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1934年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了傅子東譯本,1947年晉察冀新華書店出版了曹葆華譯、博古校的譯本,1948年讀書出版社出版了陳曉時譯本,書名均為《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 經中共中央編譯局譯校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收入1957年出版的《列寧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4卷和1988年出版的《列寧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8卷。編譯局在譯校過程中參考了曹葆華譯、博古校的譯本。 本書附錄所收《向報告人提十個問題》是列寧在1908年5月為批判俄國馬赫主義者寫的提綱。列寧獲悉波格丹諾夫等人定于5月28日在日內瓦作題為《一個哲學學派的奇遇》的哲學報告,借機宣揚他們的馬赫主義觀點,遂寫下這份提綱寄給布爾什維克中央和《無產者報》編輯部成員約·費·杜勃洛文斯基,供他在波格丹諾夫的哲學報告會上發(fā)言使用。 附錄所收另一篇文章《辯證唯物主義和僵死反動派的哲學》是列寧委托弗·伊·涅夫斯基所寫。涅夫斯基時任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大學校長。列寧在1920年《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首次在俄國再版時將這篇文章作為附錄收入,并在《第二版序言》中給予了肯定的評價。 本書采用《列寧全集》中文第二版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