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葛主義(6)

帕奈提烏斯
帕奈提烏斯大約在公元前 185 年出生于羅得島。 他先在別迦摩學習,后來在雅典學習,師從巴比倫的斯多葛派的第歐根尼和塔爾蘇斯的安提帕特。后來他在羅馬呆了一段時間,在著名的羅馬將軍西皮奧·阿非利加努斯周圍的人的圈子里 【這里可以看到斯多葛主義在羅馬上層中已經(jīng)有了明顯傳播的跡象】。公元前 128 年,他接替安提帕特成為斯多葛派的領袖。 隨后死于公元前 110 年左右。 帕奈提烏斯后來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他對西塞羅的影響,西塞羅在撰寫他自己極具影響力的《論責任》 時廣泛借鑒了帕納提烏斯現(xiàn)已失傳的《論適當?shù)男袆印贰?/p>
據(jù)說,帕奈提烏斯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很欽佩。盡管他仍然忠于斯多葛學派的大部分教義(足以繼續(xù)擔任斯多葛的領袖),但他在某些方面有所背離。他拒絕了世界周期性毀滅的斯多葛主義學說,而是肯定了它的永恒性(見 DL 7.142)?!娟P于周期性毀滅的看法類似于世界輪回的感覺,英國物理學家彭羅斯也曾提到過循環(huán)宇宙的說法,不過從總體上看,整個世界依舊是一個實在的,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帕奈提烏斯更加肯定世界的實在性】 他可能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淡化了斯多葛主義嚴肅的信條,他認為認美德本身足以獲得幸福(暗示還需要物質(zhì)財富;參見 DL 7.128)以及將注意力的焦點從圣人的理想【斯多葛的理想人格是難以達到的,因此斯多葛終究不足以抗衡基督教的發(fā)展,因為在傳播過程中,圣人的形象與努力的目標對于大眾來說十分的困難,就像是王陽明立志做圣人一樣,就像佛教要人成佛一樣】轉(zhuǎn)移到街上的普通人( 參見例如 Seneca,Ep. 116.5)。
然而,盡管他在這些觀點上持異端態(tài)度,并且他還對柏拉圖表示欽佩,但他仍然忠于斯多葛學派的正統(tǒng)思想,否認柏拉圖關于靈魂不朽的學說(見西塞羅,圖斯克 1.79)。 還應該指出的是,他的一些“異端”觀點其實已經(jīng)被他的一些斯多葛派前輩所采納;例如,巴比倫的第歐根尼已經(jīng)拒絕了世界的周期性毀滅,因此帕奈提烏斯只是在追隨他的一位斯多葛學派老師的指導罷了。
波希多尼
波希多尼【波希多尼是一位古希臘斯多葛學派哲學家、政治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和教育家。他被當時的人稱為通才。他的主要著作今天均沒有完整留下,只有殘段留下】大約在公元前 135 年出生于敘利亞的阿帕米亞。
他在雅典跟隨帕奈提烏斯學習(當帕奈提烏斯于公元前 110 年去世時,波希多尼大約 25 歲)。 他沒有留在雅典,而是搬到了羅德島,并在那里教授哲學。 這可能是因為在帕奈提烏斯死后,雅典斯多葛學派的領袖職位已經(jīng)傳給了姆內(nèi)薩爾庫斯和達爾達努斯。在羅得島期間,波西多尼烏斯多次環(huán)游地中海,本著亞里士多德的精神收集科學與當?shù)匚幕疾觳牧?。他最著名的學生可能是西塞羅。波西多尼大約在公元前 51 年去世,去世時已經(jīng)有八十多歲。 最重要的是,波西多尼是一位博學多才,不僅對斯多葛哲學做出了貢獻,而且對歷史、地理、天文學、氣象學、生物學和人類學也做出了貢獻。
通常學界認為,波西多尼最著名和最顯著的背離斯多葛正統(tǒng)學說的地方是在心理學上。 根據(jù)蓋倫的線索,早期的斯多葛學派如克利西波斯采用一元論心理學(其中理性和運動未被被分離為不同的能力),波西多尼緊隨柏拉圖提出了三重心理學,將靈魂分為理性、情感和欲望。蓋倫在他的論文《論希波克拉底和柏拉圖的學說》中非常高興地強調(diào)了斯多葛派理論中的這種矛盾。然而,最近的學術研究認為,波西多尼和克利西波斯之間的距離可能沒有蓋倫聲稱的那么大(參見 Cooper 1999)。
波西多尼和帕奈提烏斯背離了早期斯多葛學派的一些學說。但這不一定算是缺點。如果他們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以前在斯多葛學院所教授的一切,那么他們將更接近于宗教門徒而不是哲學家。很明顯,克里安西斯和克利西波斯也不是芝諾的盲目追隨者,而是以反映他們自己哲學傾向的方式擴展和發(fā)展芝諾的基礎,每個人都對斯多葛哲學的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個人貢獻。克利西波斯之后的斯多葛學派建立了一種發(fā)展完善的系統(tǒng)哲學。 如果我們假設這些后克里西帕斯多葛學派確實是哲學家而不是克里西帕斯信條的信徒,那么我們當然應該預料到他的學說會有一些偏差。 如果 波西多尼和帕奈提烏斯完全配得上“哲學家”的稱號,那么我們可以預期他們會得出自己的哲學結(jié)論,并且時常不同于以前的斯多葛學派。這樣的同時并肯定斯多葛哲學是最具備理性和諧的哲學流派并不會產(chǎn)生不一致的。事實上,如果情況并非如此,那么哲學流派或哲學傳統(tǒng)的整個概念將面臨成為術語自相矛盾的風險。
還應該指出的是,雖然帕納提烏斯和波西多尼烏斯都表現(xiàn)出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欽佩,但這可能與其說是他們個人折衷主義的反映,不如說是那個時期哲學趨勢更廣泛變化的反映。盡管最早期的斯多葛學派可能熱衷于主張他們相對于柏拉圖的哲學獨立性,但到公元前二世紀末,柏拉圖可能已被視為斯多葛學派的發(fā)源地,而不是哲學上的對手。這一時期也出現(xiàn)了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新興趣,人們越來越多地認為他是一位杰出的哲學家,而不僅僅是競爭學派的領袖。因此,任何有抱負的哲學家都不得不欣賞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