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雖短救贖漫長


?
??? 2000年前,耶穌因猶大出賣,被叛有罪,千萬城民要求釘死這位號稱是“彌賽亞”(救世主)的人。在這里他的頭被戴上刺冠,身負沉重的十字架,受盡鞭笞皮肉之苦、嘲弄唾罵之辱,最終被釘于十字架,用生命救贖世人的這條“苦路”,伸展在耶路撒冷老城中心,如今已是穆斯林聚集的生活區(qū)。
?
??? 在這里詳實地記錄著耶穌受審、定罪、第一次跌倒、遇見母親瑪利亞、古利奈人西門幫耶穌背十字架、婦女薇若妮卡為耶穌擦汗、被釘在十字架上、被從十字架上取下及埋葬、復活等人生最后的14處生死歷程。
?
??? 也是這條路,使猶太人背上了出賣耶穌的罪名,從此猶太教與基督教相互仇恨達千年之久。
?

??? 耶穌被釘死,成就了基督的救贖義舉。
?
??? 人類的發(fā)展的歷程就是一條苦路,由于受到現(xiàn)實生產(chǎn)力所限,對世界的認知總是非對稱的;由于認知的有限性和宇宙的無限性,面對大自然,人類處于被動狀態(tài),而且永遠處于被動狀態(tài)。人類犯錯誤是必然的,而且將繼續(xù)下去,錯誤的認知必然與人類共始終。
?
??? 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人類怎樣自我糾偏,才能不使錯誤成本過度放大,就需要有人挑戰(zhàn)現(xiàn)有的規(guī)則,進行創(chuàng)新。而由于認知的慣性及關(guān)系現(xiàn)實利益,社會與既得利益者都會加害叛逆者,叛逆者都會付出相應的代價,而這樣代價的付出,往往最終的受益者為社會和普羅大眾,所以這就成了救贖,為普羅大眾的錯誤認知付出代價,以求民眾自省。
??? 無論宗教改革,還是政治改革、社會改革、文化改良等,無不如此。
??? 判處耶穌釘死十字架的不僅僅是彼拉多,“從此彼拉多想要釋放耶穌,無奈猶太人喊著說:‘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凱撒的忠臣。凡以自己為王的,就是背叛凱撒了’”。(《約翰福音》19:12)。
?
??? 救贖者為被救贖者獻出了生命,被救贖者自省后良知不安,愧疚感開始神化救贖者,于是耶穌就成了“彌賽亞”!
?
??? 苦路,是救贖者的苦難之路,奉獻之路,人格升華之路,人類懺悔之路。
?
??? 苦路也是思想碰撞,文化沖突的和解之路。
?
??? 耶穌為眾生的和睦與和平,以自我的犧牲,尋求社會和解,譜寫大愛的真意:人類要相互愛,不要相互恨。
???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精神,猶太教與基督教放下了千年的宿怨,徹底結(jié)束尋仇,握手言和,今天我們處處都可以看到猶太教信眾與基督教徒親如一家。今天同樣在耶路撒冷,在以色列,我們看到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在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彼此尊重對方的信仰,大家一團和氣,共生才能共榮已成共識,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和解的春天已經(jīng)到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和解還會遠嗎?只要大家乃至世界精心呵護,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乃至所有天下正信的宗教必將求同存異,相互促進,共同繁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