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最正確”,不接受意見,但接受其他自我說明

?有些事情,我們第一次做的時候,是我們能做得最好的一次,往后的時光里,我們會懷念那光輝的第一次,因為我們再怎么做,都已經回不去了。
而有些事情,并不是一兩次就能成功的,那需要勇氣、耐心和大量的嘗試,以及智慧與毅力。在經歷過很多次之后,我們才能做得很好。
愛情,亦或是夢想,事業(yè),是其上的哪一種,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三觀,而每個人,也都會希望自己是最正確的。但這一點,會使我們忽視別人別人的感受,對我們而言,我們只是闡述事實、發(fā)表評論,但是,對于別人而言,這或許更會像是一種傷害、一種挑釁——我們錯了,卻冥冥中不自知,我們都為了自己的正確而去傷害別人。
“最正確”,需要的是能接受并思考與自己意識相反的觀點,而不是全盤否定、諷刺、打壓。接受多元化,但也要要求共識、相互體諒,以及相互讓步。公共事業(yè)、公共信任,都建立于此。人與人的信任以及相互幫扶、真誠的做派與態(tài)度,也都得益于這種紐帶,如果一方付出過多,另一方或許就會變得自得自滿,反而不考慮另一方的感受;如果兩方都極度自私自利,難以信任、難以合作,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也就極其脆弱,不堪重用。社會風氣變得功利、充滿競爭性,弱肉強食,那么,即便有人今天是志得意滿的獅子,保不齊明日便會被狼群吞食,沒有人的后背是安全的······社會運行的效率底下,相互間所說的話,夾帶著各式各樣的意義,每個人都相互試探,夾針帶線;每個人都不得不相互應酬、套近乎,灌酒,否則就無法安心······但其實每個人都該知道,只要開始了謊言,謊言就很難結束——而當人們直到實話所受的代價如此之大的時候,人們都會選擇飲鴆止渴——把我們自己引向更深的深淵······
壞風氣會相互傳染,壞行為也會相互傳染,每個人都覺得這樣理所當然的時候,往往就上演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戲碼,每個人都會追求更高的刺激,每個人都在追求擁有更多,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更聰明、更自私、并且擁有一副“體面”。
但那一切,不過是謊言,不過是相互間早已明白,卻不得不默認的謊言,既然不能一起高尚,那就一起墮落——墮落可比追逐高尚容易得多了。
每個人手里都有一只杯子,里面有不同量的水,如果每一個富有者或不缺水的人,都分一些多余的水給一只公用的杯子,其余缺水的人再取其所必要的份額,這樣自然可以其樂融融。對于不缺乏水的人而言,他們只是做了些好事,讓自己的內心舒適可親,對于需要水的人而言,自然可解燃眉之急,今日他人幫助了自己,明日也要把這份恩情回報給下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整個社會的人都可以因此而團結起來,相互幫助,真正踐行同胞之親,同胞之愛。
但是,如果我們中有自私自利的人,又會怎么樣?需要的人得不到水,捐贈了水的人感到不值,覺得被其他人無緣無故占了便宜······富有者覺得惡心,貧窮者覺得焦急,唯有竊利鼠輩志得意滿,人們自然也都會變得更加自私——富有者想要守住自己的財富,保享富貴,防止自己突然失去一切,返貧;窮人不擇手段,只為了能更好地生存下去,甚至會竊取、擠占其他人的水源;而自私自利者,投機取巧,見縫穿針,竊取他人的福利以為己用······公共的利益,本來是大家奉獻出來,分擔風險的福利,而當它們成為了肥私的工具時,人與人的信任,也就逐漸垮塌了。
每個人的三觀各有不同,理解、堅持,也各有不同,看著好的,我便學習,想到自身還有問題,我便改正。善意,不是無條件的。最起碼,相互之間要抱有基本的善意與溝通能力才能把對話進行下去。仁至義盡之后,各人也該有自己的一套處事方法,道德準則規(guī)范,是自我修身的工具,但要是被某些人變成了道德的束縛與攻擊武器的話,大可擺脫這種束縛,不過,卻也不是讓人完全否定這種道德工具的作用,從而變得自暴自棄或是自甘墮落。
但很多概念與標準,都來源于我們自己的意識,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我們自己所擁有的偏見與短視,對待別人讓自己所不喜的行為,最好直接說出來,相互溝通了解,以避免任何程度可能出現(xiàn)的誤會,畢竟不曾充分了解背景環(huán)境與相關歷史事實,我們很難真正了解、理解一個人。很多話都需要謹慎選擇,否則口不擇言中、在明知有誤會和巧合的情況下,依然會發(fā)生不必要的沖突與摩擦,既會使人不快,也會造成一個難解的疙瘩。
有什么話,有什么前言,最好提前先說清楚,就像做生意要先簽合同,要不然,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切也都亂了套了。故意讓別人誤會自己的意思也是,然后趁機占便宜,也是相當可恥的行為,各個人都該提高些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