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折騰測試】Steam Deck折騰測試(Windows篇)

2023-03-14 01:45 作者:lwyx2017  | 我要投稿

前幾篇專欄我寫了關于Steam Deck這臺機器的很多東西,因為也就是想著圖一樂,很多東西都是放飛自我亂寫了,實際上大多也是無意義的廢話,那這篇專欄廢話就不多說,趕緊測試一下這臺機器的性能吧。

目前我先做一下Windows下的測試吧,因為我個人用Win系統比較多,也知道上面一些常用的測試工具,就先做一下這邊的測試吧。

在測試前也簡單說一下我的測試環(huán)境,這臺機器除了被我更換512G的海力士BC711以外,并沒有更改其他的硬件,也沒有改過散熱,BIOS使用默認設置,性能測試過程中使用機器內屏,擴展塢接上外設的同時并為它充電,機器在測試過程中全程插電使用。

雖然之前我裝了Win11,不過機器內置的Nvme硬盤我之前換成SteamOS了,因此我外接了一塊512G的三星PM9A1,將系統,游戲和檢測工具放到里面來進行測試。

這塊硬盤就是我之前一直用的那塊,固件已更新至7801,現在裝在Nvme硬盤盒里暫時當移動硬盤用,之前總是看到三星出現0E的問題,就不敢給主力機用了。

硬盤盒搭載的是JMS583+JHL7440的主控,很可惜這個機器并不支持雷電以及USB4,就無法發(fā)揮出這個的實力,雖然我這個硬盤盒走JMS583最大可以達到10Gbps的速度,機器的那個Type-C也可以支持,但10Gbps的集線器比較貴,我這個擴展塢上的USB3.0只支持5Gbps的速度,就只能跑在這個速度,不過比eMMC和TF卡要快不少,之前我在那張三星TF卡上也裝了Win11,考慮到擴展塢帶寬有限,做為移動硬盤,4K性能可以跑到這個速度也不差了,應該不會造成太大性能瓶頸。

不過這個機器的Type-C接口,可能還是會存在接太多東西會導致供電不足,需要外接電源的情況,之前我在擴展塢上接了這塊搭載了WTG的移動硬盤,鍵盤鼠標等外設掛機下載游戲,結果之前關另外一臺電腦,習慣性的把插座的電源按鈕關了,然后SD過幾秒鐘也突然自動關機了,并沒有使用電池去繼續(xù)為機器和USB供電,還好硬盤和機器都沒事,不然導致硬盤損壞或者機器燒主板就GG了,畢竟那個硬盤加上這些外設功耗也不小,要是雷電接口倒還可能頂得住,而普通USB在供電方面就不太吃得消了,因此在給這個機器選擇擴展塢時,一定要選有過流保護措施的那種,不建議用便宜的山寨貨,這里用我個人的經歷提醒一下。

系統方面我用的是Win11專業(yè)工作站版,版本22H2,操作系統版本22621.1344。

同樣我這些測試也很隨便,并不是很嚴謹,就當是圖一樂吧,對這方面有要求的話,去看其他大佬的評測就可以了。

CPU測試

首先來測試一下這顆CPU的性能吧,前面我說過這顆CPU由于是以核顯為重點,緩存方面相比一般的Zen2來說少了很多,主頻方面也不算是很高,那它的性能究竟怎么樣呢?

CPU-Z跑分

首先是CPU-Z的測試,雖然這顆CPU是一顆低壓芯片,但它的理論性能已經很接近英特爾曾經桌面端的i7 6700K了,或許也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差。

國際象棋跑分

雖然這個工具參考性不大,但也娛樂玩玩吧。

CINEBENCH跑分

說實話R15是有點老了,不過也加上這個的測試吧,接著我也會跑R23的測試。

R15跑分為743分,接近英特爾四代的i7 4790K,也不算差了。

R23的跑分單核為994分,多核3979分,相比英特爾那邊同樣是四核的CPU還是差了一些,例如移動端的i7 1165G7,單核性能就要比這個強不少。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R23的渲染測試更加偏重CPU的AVX性能,雖然AMD在Zen2補足了這塊短板,但AVX2會對CPU帶來更加嚴重的發(fā)熱和功耗問題,而英特爾那邊的Tiger Lake還支持AVX512,IPC性能本身就比Zen2強,最大睿頻也更高,有些機器還可以提供更激進的性能釋放,自然就占上風了,而這臺機器在功耗限制方面就比較保守,這就導致在這方面的性能會差一些。

AIDA64內存與緩存測試

在開始測試前,說實話我也覺得這機器搭載5500MHz的內存,應該很強吧?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的話,這個測試就要給你潑一盆冷水了。

這個成績很明顯不像是雙通道5500MHz內存跑出來的成績?。慷疫€這么高的延遲。

說實話我筆記本上的3700X有70到80的延遲,還有前面我測試Win掌機90到100多的延遲,我都覺得很高了,除了延遲以外,性能方面也是非常讓人失望的,像我以前測試GPD Win Max的i5 1035G7,刷上內存頻率為3733MHz的BIOS能跑5萬多的讀寫,Win3的i7 1165G7搭載4266MHz的內存,可以跑6萬多的讀寫了,但這個5500MHz的內存,怎么才這點速度呢?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正如同我前面所說,Zen2并不適合上高頻內存,上了高頻內存如果CPU的FCLK體質跟不上,讓FCLK降頻去支持更高頻率的內存的話,反而不利于性能的發(fā)揮,這個是可能性的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這種LPDDR5內存的頻率非常高,而且要分頻才能運行,而Zen2本身卻不太適合以分頻的模式去上高頻內存,內存還是運行在Gear1,也就是1:1的比例更好,這里的Gear1和Gear2指的就是CPU內存控制器與內存頻率的比例關系,例如內存控制器的頻率與內存的頻率比例為1:1時,稱為Gear1,如果這個比例是1:2,則就是Gear2。

加上這種內存時序和延遲比較高,實際性能相比理論性能來說有一些差距也很正常,可這個差距與理論相比實在是太大了,我個人感覺雖然內存頻率是5500MHz,就算它是以Gear2模式運行的話,FCLK運行在1375MHz的話,也就是等效2750MHz的頻率,這個機器的內存位寬是128位,算下來2750*128/8000也有44G每秒的帶寬啊,怎么還是與理論值相差如此之大呢?

BIOS中關于內存時鐘頻率的設置是Auto,就說明這玩意的頻率可能不一定是固定的。

雖然你有折騰能力的話,或許可以對照這些提取出來的信息,試著自己使用H2OUVE在系統下修改BIOS設置,探索更優(yōu)化的設置來提升性能,也可以想辦法解鎖出BIOS高級設置,但這樣做風險比較高,操作不當可能會導致機器變磚甚至損壞硬件,我個人就不太推薦沒有折騰能力的一般人這樣做了。

前面我就說過,Insyde的BIOS設置錯誤或者超頻失敗的話,就可能會導致機器變磚無法開機,需要重新刷BIOS才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系微BIOS的結構與AMI的不同,AMI的BIOS有Failsafe故障保護的設置,用戶設置依賴CMOS電池保存,因此采用它們家的BIOS的機器,通過取下CMOS電池,或者通過短接對應針腳,以及按復位鍵給CMOS電池放電,是可以恢復安全模式的設置的,只要你不用AMIBCP去亂改默認設置和故障保護設置的默認值,一般都沒事,像以前我折騰GPD的Max搞變磚就是我亂改了默認設置,才導致機器無法開機的,不過后面我也成功救磚了。

而系微的BIOS是將用戶設置以變量的形式存儲在BIOS芯片里,也就是我們在H2OUVE中看到的那些各種值,我們在系統下通過修改這些值,就可以做到更改BIOS的設置,因此它就不能通過取下CMOS電池來還原默認設置,遇到設置錯誤導致自檢失敗而無法開機的話,就要上編程器重新刷BIOS才行,因此采用系微BIOS的機器,我一般不怎么折騰和亂設置BIOS。

不好意思偏題了,給出這個想法也是希望能給對這方面感興趣的人帶來一點幫助,也說明一下普通人最好別折騰BIOS和亂設置,以免搞壞機器而導致欲哭無淚,目前我對LPDDR內存的頻率不是很了解,就希望大佬們指教了。

還有個可能就是AMD Zen2這一代刀法的原因,例如普通桌面端雖然都能支持雙通道內存,但實際上還是會帶來一些性能分別的,例如只有一組CCD的CPU,像3700X的內存寫入就只有讀取的一半,要兩組CCD的CPU,例如3900X和3950X才有雙通道滿血的寫入速度。

不過Zen2移動端CPU我沒用過,雖然那臺準系統筆記本是Zen2的,但它用的是臺式機CPU,我就對Zen2移動端不算是很了解,不知道Zen2移動端是否也存在這種情況?

不過我在AIDA64里看了一下,發(fā)現這個機器的CPU實際上跑的好像是2667MHz的內存頻率,雖然理論上雙通道2667也不止這個性能,AIDA64檢測也不一定完全準確,但是考慮到上面這個因素的話,內存讀取和寫入速度被限制在25000MB/s左右也正常,我的3700X內存寫入也是被限制在這個值左右。

魯大師檢測出它的內存頻率是4266MHz,這個的內存應該是以Gear2模式運行的,算它等效2133的頻率吧,算下來2133*128/8000=34.128GB/s,這個就剛好和上面內存復制的成績接近。

第三點就是內存規(guī)格,可能會對性能產生影響,以前在上手藍天NH55AF的時候我就說過,內存規(guī)格是會對性能產生一定影響,例如AMD平臺推薦上4BG的內存,4BG的內存性能,相比2BG的內存要更好一些。

關于Bank Group這個東西是DDR4以后開始引入的,通常情況下以四個Bank打一個包,作為Bank Group,這里簡稱為BG,計算機軟硬件在對不同BG同時讀取或者寫入數據時,就可以做到并發(fā)和減少延遲。

例如單個顆粒位寬為4bit或者8bit的內存,一般是4BG的內存,而單個顆粒是16bit甚至32bit的話,就是2BG的內存。

而這臺機器搭載的是四顆32bit的內存,也就是2BG的規(guī)格了,前面拆機我們也見到了,這個可能也會對性能產生一定影響。

緩存方面的話,它的緩存性能其實是不如桌面端Zen2的,就拿我現在還在用的3700X舉例吧,這還只是隨便跑,沒有做任何超頻和調整的成績,它的L1和L2緩存讀寫是可以破千的,L3緩存讀取和復制也有500G左右的速度,寫入降到100不知道是不是Win11的問題,估計是BUG,以前在Win10還更高些,但考慮到這只是顆四核心的低壓芯片,以核顯為重點的APU,性能方面相比桌面端有一定差距也能理解。

而且Zen2這一代內存寫入減半似乎對實際影響也不大,SD的那個內存帶寬,我覺得也可以滿足那個CPU了,大家也不用太過焦慮。

AIDA64的GPGPU測試

雖然這個既可以反映出CPU的計算性能,也可以反映出GPU的相關性能,但這顆APU在Windows下由于驅動原因,目前是不支持OpenCL的,前面那篇專欄我也提到過,這就只能讓CPU來跑OpenCL,感覺對于有些支持OpenCL加速的軟件,還是會有一些影響。

不知道SteamOS下的話,這個GPU可以支持OpenCL嗎?目前我還不太懂Linux,就希望會的大佬指出了。

如果SteamOS下可以支持的話,就是Win系統這邊的驅動問題。

魯大師跑分

喜聞樂見的娛樂大師跑分,說實話這個平常我也不怎么用,但圖一樂就娛樂一下吧。

3DMark各項跑分

這個跑分軟件雖然發(fā)布有Steam版,但聽說在SteamOS上貌似是跑不了的,就在Windows下玩玩吧。

首先是CPU Profile,這個是3DMark的CPU測試,其中獲得了單線程593分,雙線程1173分,四線程2097分,八線程2429分。

Night Raid跑分

其中總分16222,顯卡分數22014,CPU分數6513。

Wild Life與Wild?Life Extreme跑分

其中Wild Life跑分10423,Wild?Life Extreme跑分2903。

Fire Strike三項跑分

Time Spy兩項跑分

Port Royal跑分

這個機器跑出了739分,不過測試的過程感覺就像是放幻燈片了,雖然這個RDNA2核顯支持光追,不過性能方面就沒法保證了,就當是圖一樂了。

在測試這些的過程中,調出MSI Afterburner的幀數顯示也是遇到了一些問題,雖然幀數可以顯示出來,但是GPU的核心與顯存頻率卻讀不出來,其他好多工具也是這樣,估計是LPDDR5內存的原因。

而在SteamOS下用官方提供的那個性能監(jiān)視工具的話,就可以很好的讀出來,關于SteamOS我會在后面的專欄里說。

DirectX光追測試

這玩意四舍五入也跑了平均2幀了,高情商來說1幀能玩,2幀流暢,3幀電競吧,記得以前我筆記本115W的RTX2070跑這個好像也才15幀。

網格著色器和采樣器反饋功能測試

其中網格著色器提升還是很大的,但采樣器反饋提升就不是很明顯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而RDNA2架構是支持第一級采樣器反饋的,相比同期友商只支持第0.9級的話,是更先進一些的。

VRS功能測試

這里有點意思的是會提示第一級VRS測試未運行,剛開始我也以為是3DMark抽風,結果試了好幾次都這樣,VRS關閉的場景可以正常跑,但是VRS開啟的場景貌似就跑不了,直接退出了。

這個我以前測試過英特爾的Gen11核顯,NV的圖靈都是可以正常跑的,不知道是不是RDNA2不支持Additional Shading Rates的原因,話說其他RDNA2的GPU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嗎?

之前我也說過Additional Shading Rates在程序中是一個布爾類型,用于指示GPU是否支持使用2x4,4x2和4x4這些粗略的像素大小進行單一采樣渲染,以及2x的MSAA是否支持2x4的粗略像素大小。

如果GPU不支持這個功能的話,針對這項功能的查詢將返回0,也就是false,有可能是3DMark的這項測試要用到這個功能吧。

不過RDNA2對第二級的VRS支持是比較好的,它支持Multiple Viewports,也支持8x8的屏幕空間大小,3DMark這邊也是采用圖塊大小為8的著色率圖像來跑的,性能增益來到了91.4%。

英特爾的XeSS功能測試

英特爾的XeSS功能測試我也玩了一下,這突然讓人覺得有點懵,SD用的不是AMD的定制芯片嗎?能跑英特爾的這個優(yōu)化技術是怎么一回事呢?

關于XeSS這項技術的話,它則是英特爾的超分辨率技術,就像AMD的FSR與NV的DLSS,用于提升游戲性能,雖說是英特爾家的技術,不過它也和AMD的FSR一樣,是有很強的兼容性的,也就是說不光英特爾自家的顯卡,就連友商的A卡和N卡,也是可以用的。

不過XeSS雖然可以用在友商家的顯卡上,但它對英特爾自家的硬件是有專門優(yōu)化的,例如英特爾的ARC獨顯中有XMX單元,XeSS就會針對這個來進行特定優(yōu)化,使用INT8的精度來進行處理,而其他沒有XMX單元的GPU的話,則會使用DP4a指令集來進行操作,也就是讓流處理器來進行放大與銳化,這樣的好處就是除了對自家的硬件有優(yōu)化以外,還可以支持老卡甚至友商的產品,理論上支持SM6.4以上的顯卡就可以用。

這里就得吐槽一下老黃家的DLSS了,DLSS雖好,不過這玩意別說是對其他家的顯卡開放了,就連老黃自家的老卡都不一定能用,例如Volta那一代,雖然有很多的Tensor Core,然而那一代卻不支持DLSS,可能是第一代Tensor Core只支持FP16的精度吧,DLSS應該還是要支持對應的精度才能跑,現在好多深度學習跑的也是FP32,就導致N卡第一代Tensor Core用武之地不是很大,之前的DLSS3好像也是要RTX40系才能用,而XeSS和FSR卻不這么挑硬件,還可以用在友商家的顯卡上,這何嘗不是一種……

個人認為這類技術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新的高端卡,反而是那些老卡,只要能把游戲幀數提升上去,畫質損失不大,且兼容性很好的話,它就是好東西。

比如說之前我拿筆記本的RTX2070玩銀河破裂者,那個游戲就可以支持英特爾的XeSS和AMD的FSR,唯獨不支持N卡的DLSS,那個游戲雖然配置要求也不算高,但在4K分辨率下開啟光追的話,2070還是有點壓力的,不過借助FSR和XeSS的話,也能讓那張卡在4K分辨率下愉快玩耍了,雖然畫面質量相比原生還是有一些損失,但能用上這類優(yōu)化流暢運行也不錯了。

而SD的這個GPU在XeSS關閉的情況下跑了2幀,XeSS開啟的情況下跑了接近4幀,從流暢進化到電競了,性能差異91.2%,也圖一樂吧,主要是這個測試的分辨率給的太高了,XeSS模式也是最高質量,不過它也能給這個帶來性能提升也不錯了。

PCMark10跑分

這個機器的得分為2919,說實話這個成績是低了點,之前我拿GPD Win3的i7 1165G7跑這個,是可以得5000多分的,在數位內容創(chuàng)作方面的得分感覺是低了不少,我認為很可能是這個不支持拿GPU來跑OpenCL導致的,你看下面的其他輸出就知道了。

游戲性能測試

測試完這些常見的跑分工具以后,是時候來試試游戲了,這些游戲則采用預設的特效測試,至于使用FSR和降低渲染倍率那些方式來提升幀數的話,由于受個人主觀影響很大,開了可能會對畫質有一些影響,我也就不去調整了,這個看自己來優(yōu)化吧。

至于光追的話,在Windows下雖然支持光追的游戲可以打開光追,但是從上面3DMark的光追測試中的表現是慘不忍睹的話,還是別開了。

首先是極限競速:地平線4,這個游戲的優(yōu)化還是非常好的,即便開啟高特效,這個機器也能跑出平均72幀的好成績。

無主之地3的話,雖然這游戲算是A卡優(yōu)化,開頭打著大大的AMD LOGO,但這游戲我覺得對配置要求還是有點高的,像1080P要玩惡棍畫質的話,以前我拿Vega64跑沒什么問題,而4K分辨率高特效的話,AMD則是推薦6800XT以上。

而這個機器跑800P高特效的話,可以跑出28幀的平均幀,將特效降到中特效的話,則可以跑到43幀,想要穩(wěn)定60幀應該還是要手動調整,說實話之前玩過1080P的惡棍畫質,也在4K分辨率下玩過中等畫質,現在這個低分辨率還特效一般,而且字看上去比較小,我個人還是接受不了,無主3我還是選擇拿高配電腦玩,這個掌機我就只拿來玩玩無主2了。

古墓麗影:暗影,這個游戲的優(yōu)化也不錯,開高特效可以跑42幀,將特效降到中等的話,可以跑44幀,才提升了2幀,感覺很明顯是CPU瓶頸了,我們也可以看到右下角那里GPU存在很明顯的受限。

死亡擱淺的話,它這里有個默認的設置,這個設置可以跑40多幀,將特效降到中等,可以多幾幀,降到低的話,雖然可以跑到60幀,但移動起來和遇到復雜場景,依然還是會掉幀,這個我覺得也很明顯是CPU瓶頸了。

銀河破裂者的話,雖然之前我還滿懷期待的想用這個掌機測試一下,結果這邊圖形API只能用DX11,用不了DX12,感覺這個游戲應該是檢測GPU型號,來決定是否推薦使用DX12,像我之前嘗試拿英特爾的UHD620核顯運行這游戲,雖然英特爾Gen9.5架構支持DX12.1,但同樣好像也是選擇不了DX12模式,只能用DX11。

而這游戲我覺得DX12模式才對AMD新架構優(yōu)化更好,而且它源代碼里是對A卡有優(yōu)化的,例如VRS支持大小為8的圖塊,也就是VRS圖塊大小支持8x8的像素圖塊粒度,而RDNA2也支持8x8的屏幕空間圖像,相比同期只支持16x16的友商的話,要更先進一些,DirectX的VRS就要在DX12模式下才能用,而DX11模式感覺對它不太公平,因此就放棄了。

地鐵:離去,這個游戲開中等特效在這個場景可以跑到50幀,開低特效可以跑60幀以上,感覺增幅也不算是非常大,有些不復雜的場景還能跑更高的幀數,但是到復雜場景幀數下降的也比較嚴重,應該也是CPU瓶頸了。

Control,這游戲可以說是N卡優(yōu)化的游戲了,它支持N卡的DLSS與PhysX等技術,但這個游戲我記得在Steam Deck的宣傳視頻中出現過,不知道現在會不會對A卡更友好一些。

在啟動游戲的時候,我發(fā)現了一個不同以往的地方,以前我拿A卡和英特爾核顯玩這游戲,一般是直接以DX11模式進游戲的,你必須在啟動選項那里輸入-dx12,才能以DX12的模式運行游戲,要N卡才會彈出這個窗口,現在拿這個機器在Windows下跑這個游戲,也會彈出這個菜單讓你選擇圖形API了。

進游戲也同樣很順利的,加載過程非常流暢,就不像之前地鐵離去加載了好一會才進去,來試試這個機器有多大能耐吧。

首先是高特效,高特效這個機器也能跑22幀,算是可以了,遠超我的預期。

將特效降到中等的話,幀數來到了37幀。

如果將特效開到低的話,這個游戲也能跑到60幀了,可以啊,感覺這游戲現在對A卡優(yōu)化應該好了很多,或者說是對這個機器的優(yōu)化還不錯,前提當然是不開光追與DLSS了,像好幾年前我拿Vega64玩這個游戲,1080P高特效還有點卡,游戲加載還沒這臺機器那么快,不知道這游戲是不是因為登錄了主機,以及做為SD宣傳片用的游戲,就對A卡的優(yōu)化更好了些。

不過在場景復雜的情況下,低特效依然還是會掉到四五十幀,估計還是CPU瓶頸的問題,不過這個做為N卡優(yōu)化的游戲,能在這個機器上跑出這樣的成績,已經非常不錯了。

另外這游戲即便在Windows下使用DX12的API,是無法開啟光追的,雖然這個GPU支持DXR1.1的規(guī)范,但光追的選項是鎖死的,估計是這個游戲的廠商為這臺機器的定制APU做過優(yōu)化吧,覺得開光追對于這個APU實在是太勉為其難了,就別為難它了。

關于游戲測試就到這里吧,總結下來感覺這機器的游戲性能雖然不算強,但還是超出我預期的,也符合我之前的猜測,的在有些比較吃CPU的游戲中,CPU確實會出現瓶頸。

也就是你玩游戲對畫質要求不高,但是想讓有些游戲跑60幀的話,即便你把特效和分辨率降低,也依然還是可能跑不到60幀,即便在靜態(tài)場景下可以跑60幀,但在場景復雜的情況下依然會掉幀,感覺V社設計這臺機器的目標,應該就是3A大作在中高畫質下讓你鎖30幀來運行,而不是讓你最低畫質跑60幀的樣子。

還有一點就是這玩意如果你要拿它跑3A大作為主,想下載很多游戲的話,我個人還是推薦你上1T的固態(tài),現在512G的固態(tài)隨便下幾個游戲,空間就比較吃緊了,而我個人其實是不怎么想拿這個機器玩3A大作的,而是玩一般不怎么吃配置的老游戲為主,下載這些游戲,只是為了隨便試試這個機器的性能,加上預算限制,因此才選擇512G的固態(tài)。

戰(zhàn)地5的話雖然我之前下了,但還是懶得測試了,就把它刪掉下其他游戲了。

關于這個的GPU驅動我也隨便搜了一下,在Windows下確實要用專屬驅動,目前的最新版就是去年9月的6013那版。

然后我又再次試了一下安裝公版驅動,也就是Adrenalin 23.3.1的版本,我找6800U的驅動原因,是考慮到兩者都是移動端的RDNA2,但依然還是安裝不了的,看來這個機器就只能使用專屬驅動了。

這個機器在Win系統下要使用專屬驅動所帶來的問題,除了不能讓我們用上AMD的最新驅動以外,這個專屬驅動還沒有AMD的驅動控制面板,感覺還是有一些麻煩。

前面我提到了這個GPU不支持OpenCL的話,除了在前面的一些測試中表現出了影響以外,還有個問題就是不支持使用GPU來編解碼視頻,RDNA2是支持Video Core Next的,也就是AMD下一代視頻編解碼技術,簡稱為VCN,這個可以看作是原來VCE的繼任者。

雖然RDNA2理論上支持VCN3.1,但這個定制芯片在Bandicam里面卻不支持使用GPU編碼,就只能讓CPU編碼,OBS這邊也是同樣,PR我就懶得安裝了,應該也不能支持PR的OpenCL加速的,這個機器的屏幕是個低色域的屏,連低分辨率跑有些游戲都跑不到60幀,估計沒人會拿這玩意錄視頻和剪視頻吧。

總之在Windows下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例如這邊的性能監(jiān)視工具目前還無法讀出GPU的核心頻率與占用,GPU要使用專屬驅動,不支持OpenCL與DXVA,其他有些硬件的驅動適配的不是很完美,像設備管理器里依然有很多沒有適配驅動的硬件,這臺機器我個人其實也就不是很建議你換成Windows了,還是推薦用SteamOS,Win系統做個WTG在需要的時候用一下就好了。

說實話體驗過SteamOS的一些功能后,再加上Win系統這邊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個人感覺把這個換成Windows還是有種買櫝還珠的感覺,我這邊裝Win系統主要是為了跑性能測試,偶爾運行一些在SteamOS下運行不方便,或者有兼容性問題的程序。

這也如同我前面所說,如果你是用Windows為主,而對SteamOS沒什么興趣的話,我個人還是覺得Win掌機可能更好一些,畢竟Win掌機在Windows下驅動方面適配更好,也不存在GPU鎖驅動的問題,而這玩意如果你要拿它來干活的話,這些問題還是會有一些麻煩。

大多數人可能也會覺得我把系統和游戲裝到移動硬盤上可能會有一定影響,這樣來測試確實不太公平與合理,畢竟受限于擴展塢上的接口協議,導致這個硬盤速度還是差了點,但也能反映出拿WTG來使用Windows系統的情況,像后面我自己用SD卡做WTG的話,速度還更慢呢。

性能釋放測試

接著我們來試試這臺機器的性能釋放方面吧,首先是AIDA64單烤FPU,單烤半小時后,CPU的溫度穩(wěn)定在83度左右,整個CPU的功耗穩(wěn)定在15到16W,頻率為3.0GHz。

甜甜圈單烤GPU的話,GPU也能最大分到15W左右的功耗,頻率穩(wěn)定在1400到1500MHz左右,偶爾會掉到1400MHz以下,這個也能說明功耗墻限制所帶來的性能影響了,我感覺6800U要是給的功耗也很少的話,680M應該也跑不到非常高的頻率吧。

這里還有個有意思的地方,在等待烤機的過程中說點題外話吧,雖然前面我說這個GPU貌似不支持AMD VCN編碼,但GPU-Z的傳感器這里卻有VCN單元的時鐘頻率,軟件不支持的話,應該是驅動方面的問題吧,另外GPU-Z里也讀不出GPU和整個SOC的溫度。

實際上這顆APU我個人感覺視頻編解碼單元并沒有被閹割,不然玩游戲的過程中遇到需要播放視頻的場景就尷尬了,前面我拿來觀看高分辨率的在線視頻也不卡,就比如說以前我水的4K視頻,16000的碼率,播放起來也沒有問題,可是在播放過程中VCN單元的頻率也并沒有提升,只是GPU核心頻率會偶爾變高。

按理來說我覺得在進行這種高分辨率視頻播放的時候,應該是需要用到它的VCN單元來進行解碼的,就像以前我拿Vega64編碼視頻,它的VCE單元頻率是會提升的,而這玩意在軟件中不支持,播放視頻似乎也沒有用到VCN解碼,但播放高分辨率視頻實際上的表現卻沒受到太大影響,這是什么原理呢?難道APU在這方面有優(yōu)勢嗎?換成其他較差的CPU我個人感覺軟解的效果就不怎么好了。

做為對比我拿筆記本的2070舉例,拿這個播放4K視頻的話,它的視頻解碼部分是有很大占用的,你看它占用都到42%了。

這邊我也看了一下,它應該也確實沒有用到A卡專屬的VCN單元進行解碼,而是拿CPU+GPU來進行強算的樣子,你看CPU的占用率就比較高了,GPU也有一定占用,希望這邊后面推出的Windows新驅動能支持使用VCN來進行硬解吧,軟解還是有點難受了,像前面我提到的那兩個錄像軟件,都不支持使用VCN編碼視頻。

回歸烤機,接下來進行雙烤,在AIDA64與甜甜圈的雙烤狀態(tài)下,GPU分到了7到8W的功耗,感覺應該是對半平分吧,其中CPU主頻接近2.4GHz,GPU核心頻率為800MHz左右,應該還是整個SOC限制在15W的樣子,CPU與GPU在對應高負載下,會相互搶功耗。

雖然SD這個性能釋放比較保守,但也讓我比較擔心6800U在低功耗下的性能釋放如何了,說實話我個人后面還是想搞臺GPD的Win Max2玩玩,主要是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游戲機形態(tài)的設備,這種機器在別人面前要拿來干活就有點尷尬,而且也不方便在家里人面前使用,雖然現在我是一個人在外面住,家里現在也不管我玩電腦,但看見我拿著臺游戲機一樣的東西肯定會說,而那個就可以用來做為一臺偶爾用來干活的設備,以后有機會入手的話再說吧。

跑3DMark的Time Spy壓力測試的話,它也以99.6%穩(wěn)定度的好成績通過了測試,看來這套散熱穩(wěn)壓15W的功耗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雖然這臺機器的性能釋放方面并不是很優(yōu)秀,只能給整個SOC提供15W的功耗,但噪音和溫度方面卻是控制的比較好的,像我以前對GPD的Max和Win3進行烤機的時候,雖然那兩臺機器性能釋放優(yōu)秀,可以壓25W甚至35W的功耗,但卻是以更大的風扇噪音和更高的溫度所換來的代價,如果你給那些機器設置較低的功耗墻,降低風扇轉速來用的話,性能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現在的高性能的CPU,你給它設置非常低的功耗墻的話,還可能會出現不能正常工作的情況,畢竟你不給人家喂飽飯,還要它努力工作,人家肯定會罷工的啊。

而SD在烤機的過程中我個人認為風扇是比較安靜的,機器發(fā)熱也不怎么大,我感覺這玩意拿來玩一些要求不是很高的小游戲,相比風扇噪音較大的Win掌機會有更好的體驗,尤其是對風扇噪音比較敏感的用戶,盡管我個人可能喜歡更激進的性能釋放,不過這點還是要提出表揚。

那么關于這臺機器在Windows系統下的測試就到這里了,下一篇專欄我會帶來這臺機器在SteamOS下的個人體驗。

【折騰測試】Steam Deck折騰測試(Windows篇)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霍林郭勒市| 富锦市| 汪清县| 同德县| 台东县| 房产| 延长县| 中西区| 高台县| 阿巴嘎旗| 吉林省| 鄂托克旗| 涞源县| 英吉沙县| 马龙县| 全州县| 晋宁县| 石棉县| 连山| 兴海县| 林口县| 萨嘎县| 垫江县| 克拉玛依市| 会泽县| 石景山区| 石首市| 阜平县| 调兵山市| 沁水县| 新巴尔虎右旗| 延川县| 正宁县| 冀州市| 隆尧县| 麻阳| 博兴县| 渭南市| 桑日县| 吉隆县| 蓝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