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的詞《揚州慢·淮左名都 》撫今追昔 抒發(fā)出對家國盛衰之悲嘆
姜夔(1155?——1209),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少隨父宦游漢陽。父死,流寓湘、鄂間。詩人蕭德藻以兄女妻之,移居湖州,往來于蘇、杭一帶。與張镃、范成大交往甚密。終生不第,卒于杭州。工詩,尤以詞稱。精通音律,曾著《琴瑟考古圖》。詞集中多自度曲,并存有工尺旁譜十七首。詞風清空峻拔,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詩說》、《白石道人歌曲》等。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時姜夔二十余歲,初到揚州。這是經(jīng)過南宋初年金兵侵犯的揚州,雖然戰(zhàn)亂已經(jīng)過去若干年,但見到城內(nèi)、城外一片蕭條景象。聯(lián)想到古時繁華的揚州,尤其是詩人杜牧筆下的無比風流的揚州,懷古傷今之情油然而生,寫下此詞。

揚州慢
(宋代)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首詞以哀音秀句,極力渲染描繪出兵亂之后揚州的荒涼之狀,抒發(fā)了詞人的憂傷之情。

詞的上闋描述揚州眼前蕭條的景況,借景抒情。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strong>交代寫作背景:早聽說過揚州是名城,在風光秀麗的竹西亭,解下馬鞍稍作停留,這是最初的路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strong>寫城中印象:當走過從前春風十里繁華的舊道上,到處都是薺麥一片青青,難覓昔日盛況。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strong>寫金兵侵犯給揚州造成的永久傷痛:自從金兵進犯長江沿岸后,連那荒廢的池苑、高大的古樹至今還討厭說起舊日用兵。金兵南侵造成的殘敗荒涼,在人們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傷。一個“厭”字,寫出了人民的苦難、朝廷的昏聵和胡人的罪惡。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strong>由視覺轉(zhuǎn)向聽覺,把空城清寒之景象描繪的有聲有色:將近黃昏時候,凄涼嗚咽的號角吹起了冷寒,這都是劫后的揚州城,整座空城顯得那么的荒涼落寞。

詞的下闋側(cè)重地運用虛擬的手法,著力構成風月繁華與蕭條頹廢的意象對比。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strong>以杜牧系列詩意,抒寫自己哀時傷亂、懷昔感今的情懷:晚唐的杜牧雖作過超卓的鑒賞,料想今天,重來此地一定吃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杜牧算是個俊才情種,即使“豆蔻”詞語精工,青樓美夢的詩意很好,當面對眼前的凋殘破敗景象,也難以表達出深厚感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strong>設想當年在揚州二十四橋就有過許多風流韻事的杜牧,看到今天此種景況:二十四橋仍然還在,但只有橋下江中的波心蕩漾,月色凄冷,處處寂靜無聲。是絕對寫不出昔日那么膾炙人口的艷情詩來,委婉地表現(xiàn)出對揚州遭受戰(zhàn)爭破壞的無限惋惜和傷感。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懷念那橋邊的紅芍藥,想已無人賞識,它不知道每年替什么人開花繁生!以懸念的疑問作結(jié),自然移情入景,進行今昔對比,更加催人淚下。

全詞用洗練雅潔的語言,描繪出空蒙凄淡的畫面,概括力強,想象豐富,讀之令人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