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癥(倉鼠癥):有可能發(fā)生在任何人身上的心理障礙

盡管電視節(jié)目和電影中經常有污名化的描述,但大多數(shù) "囤積者" 并不符合生活在骯臟環(huán)境中的戲劇性刻板印象。
事實上,2%到6%的人有囤積癥,這是一種心理健康狀況,當一個人在與其他疾病——從腦損傷到悲傷到抑郁癥——斗爭時,囤積癖好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應對機制。換句話說,它比你想象的要普遍得多。
像其他心理疾病一樣,囤積癥——雖然在生活管理上造成困難——可以通過正確的方法進行治療。一篇由兩位精神病學家和一位職業(yè)治療師(都在澳大利亞)撰寫的科學文章概述了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幫助患者的策略。
早在2013年,《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DSM-5)就承認囤積癥是一種獨特的疾病。
手冊標準如下。
難以丟棄或放棄所有物,無論其價值如何。
困難是由于感知到需要保存這些物品,以及與丟棄這些物品相關的痛苦。
丟棄所有物帶來的困難導致物品堆積,使生活區(qū)變得擁擠和雜亂,并大大影響了物品的預期用途。
囤積行為在社會、職業(yè)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造成臨床上顯著的困擾或損害。
囤積行為不能歸因于其他醫(yī)療狀況。
如果你在親友身上發(fā)現(xiàn)了這些癥狀,下一步就是想方設法讓他們得到幫助。然而,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囤積癥的一個主要標志是拒絕幫助,所以醫(yī)生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要尊重病人不接受治療的意愿,又要不完全接收。相反,要鼓勵醫(yī)生結合溫和、持續(xù)的幫助與情感支持,即使患者甚至拒絕打開他們的門"。
核磁共振掃描表明,患有囤積癥的人往往與認知控制有關的大腦區(qū)域連接不足,但與專注于個人內心世界的區(qū)域有更多的連接。
這可能有助于解釋他們?yōu)楹螞]有能力管理他們賦予物品的所有意義,以及為什么他們無法放棄。
當無節(jié)制的囤積開始干擾生活或周圍人的生活時,囤積行為就成為一種障礙。雖然許多囤積者是社會上活躍的成員,但在極端的情況下,囤積可能導致骯臟的個人生活環(huán)境。
研究人員強調,一旦患者同意治療,醫(yī)生必須首先解決其他可能使囤積行為惡化的問題。在超過50%的案例中,囤積行為與其他疾病并存,如抑郁癥或酗酒等精神障礙,或關節(jié)炎等身體疾病。
研究人員建議使用認知行為療法,針對特定的情感依戀和模式。根據(jù)某些研究,可以適當?shù)厥褂盟幬铮缰委煆娖劝Y的藥物可能也有助于治療囤積癥,盡管這些研究的人數(shù)通常非常少。
最后,在澳大利亞,有一些支持團體,如Buried in Treasures,在那里,那些與病征作斗爭的人可以互相學習應對技巧,并找到理解他們的人。
該研究已發(fā)表在 Australian Prescriber 上。
原文:https://www.sciencealert.com/hoarders-are-much-more-common-than-you-think-new-research-outlines-strategies-for-how-to-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