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三國》正篇3:火攻
上回說到,年幼的曹操有著浪蕩形骸的性格,很少有人能夠欣賞他,但當(dāng)世名臣橋玄、許劭都對曹操贊譽有加,在洛陽北都尉時期敢于對抗宦官,給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宦官集團只能把曹操貶到頓丘做縣令,在那個時候,曹操做出了不小的成績,曾經(jīng)用這個例子來教導(dǎo)自己兒子曹植需要努力。
《曹瞞傳》:近習(xí)寵臣咸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為頓丘令。
《三國志·曹植傳》:太祖征孫權(quán),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
這時候的曹操仍然是充滿了對漢室的期望,他“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寫了不少的奏章給漢靈帝,卻石沉大海,曹操開始覺得,這個漢室是否是無藥可救了?我這么做是不是徒勞的呢?最終,曹操釋懷了,反正皇帝他不重視,我這么熱情,又有什么用?
《魏書》:太祖上書陳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靈帝不能用。是后詔書敕三府:舉奏州縣政理無效,民為作謠言者免罷之。三公傾邪,皆希世見用,貨賂并行,強者為怨,不見舉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毀。太祖疾之。是歲以災(zāi)異博問得失,因此復(fù)上書切諫,說三公所舉奏專回避貴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責(zé)讓之,諸以謠言徵者皆拜議郎。是后政教日亂,豪猾益熾,多所摧毀;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fù)獻言。
但很快,曹操沒時間感傷了,因為黃巾起義爆發(fā)了,起初,沒有官員重視這件事,只是覺得張角在匡扶漢室,只是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沒心思去管別人的事情,用各種手段榨出一點點的油水,供自己享用,至于百姓,誰在乎呢?曹操畢竟見過很多這樣混吃等死的官員,壓榨百姓的官員,他可能想過,物極必反,百姓走上造反之路怎么辦?我得拯救他們。
此時,皇甫嵩和朱儁陷入到與黃巾軍的死戰(zhàn)當(dāng)中,似乎沒有勝利的希望。哨兵帶來了好消息:“這些黃巾軍用草木結(jié)成營寨?!?/p>
“我有破解的辦法了。”皇甫嵩靈光一現(xiàn),告訴士兵們:“準(zhǔn)備火把,今晚要用!”哨兵前去傳令,皇甫嵩正迫切希望風(fēng)能夠站在他們這邊。
今晚,風(fēng)勢正好,皇甫嵩喜不自勝,命令士兵不得喧嘩,輕輕走路,士兵們一步一步地接近黃巾軍的營寨中,營寨周圍,士兵們正呼呼大睡。
到了預(yù)定的地點,皇甫嵩用手示意,士兵們拋下火把,點燃營寨,隨即大叫道:“起火了!起火了!”呼喊聲遍布了營寨中,黃巾軍士兵在朦朧睡意中,匆匆拿起兵器迎戰(zhàn),卻只有一種宿命。曹操遠道而來,看向火光,感嘆道:“這種方法,對付黃巾軍還好,對付其他強大的對手,恐怕沒那么容易。”覺得這種方法應(yīng)用范圍較小。來不及細(xì)想,曹操還得完成任務(wù),幫皇甫嵩他們擊破黃巾軍的圍困圈中。很快,曹操立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