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教你打天下——順理《太公兵法》文韜·文師篇上

距今三千多年前商周時期有一老者。前半生貧困潦倒默默無聞,卻在垂老之年大放異彩,在上古華夏自如揮灑自身才華,掩蓋了同時代其他人的光彩,其智慧更是在歷史河流長明星空。他就是姜太公——呂尚。








有人會說那既然如此,大大方方引薦好了,為什么搞那些虛的呢?演給誰看呢?
之所以如此煞費苦心是因為他們做是一件極難事,一件直接挑戰(zhàn)“封建社會”價值觀的事。(這里封建特指商周時期的分別封制度,君主把土地分封給宗親和功臣作為采邑)那便是“任人唯賢”(和三國曹操的“唯才是舉”一個意思,都是開通外部人才管道)。有人要問“任人唯賢”不好嗎?當(dāng)然好了。只是有個問題,賢從何來?
古時選賢任:唐代時有科舉制,三國有九品中正制,漢代有察舉制,這些商周時都沒有。但不代表這之前就不重視人才。在上古堯舜禹時代,舉賢和讓賢成為美談。到了三代(夏商周)也就是《六韜》成書和背景的時代這個傳統(tǒng)不是說沒有了,而是“賢”主要被"君子”壟斷了。先秦時代的“君子”主要指的是貴族。
王的封臣便是貴族,所謂貴族說白了就是王的親戚和親戚的親戚。在家國一體的封建時代,王其實就是家族的首領(lǐng)和。這些王親國戚其實也和尋常親戚沒什么不同:在困難時鼎力相助,富裕了相互攀比,也時常為一畝三分地爭作一團。姜子牙原來是不是商的貴族不知道,是也是沒落貴族,但肯定不是周的貴族,跟周王可謂非親非故。做為家族領(lǐng)袖的文王要認(rèn)一個外人為“賢”,讓一個外人去管理家族資產(chǎn),就是讓一個外人來主持"分蛋糕"。這還不單是名分問題還關(guān)乎利益。況且那班子親戚可是有封地、財權(quán)、軍隊的。所以說“任人唯親"在三代才是常態(tài),任用外人反倒是不合“情理”的。君臣血脈相連,血統(tǒng)代表地位,周禮就是這么來的。可以這么說在這種制度下貴族就是“君子”占據(jù)資源和輿論的雙重制高點。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如果文王和史編操作不當(dāng),姜子牙會被“君子”們扣上“小人”的帽子。
周文王志在天下,選擇人才自然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親戚里,必然要舉天下之才為己所用,并且打破貴族在決策層位置上的壟斷。簡單的說就是開通外部招聘的管道,跳出血緣和身份之外,廣納天下賢才。綜上所述此事極難,那么沒有先例可尋呢?還是有的。
商王武丁的相博說原本是個筑城的奴隸,武丁怎么找到他的呢?夢見的,而且還夢得還相當(dāng)詳細(xì)還配有畫像。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碧烎~”簡直是“武丁尋相”翻版。
博說和姜子牙之最終能進入商周的決策層,首先靠的是得到武丁和文王的支持進行“技術(shù)入股”。而“技術(shù)入股”的關(guān)鍵在于向“股東們”能證明其“技術(shù)”的確過硬,可以充當(dāng)“股份”。要短時間內(nèi)證明向武丁和文王的親戚們證明這點可不容易。因為智慧本是無形物,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真正的智慧的發(fā)揮展現(xiàn)并非一朝一夕。而且姜子牙和博說一個前半生碌碌無為另一個根本就是個底層奴隸,連簡歷都沒法寫。這種情況也就剩下寫一份牛氣哄哄的介紹信了。
誰的介紹信最好使?自然是老天爺了,畢竟他老人家又不會說話。解析權(quán)全然在自己手里??梢哉f借鬼神之口實屬無奈之舉。(在這方面來看武丁還棋高一著。他說老天爺托夢給他,真實性都沒法質(zhì)疑。你最多只說他解夢解錯了。)
總而言之,在史編這一番操作之下,不但為姜子牙和周文王牽線搭橋,還給姜子牙以后身居高位,進入周王朝高層打下了輿論基礎(chǔ)。而且周文王也樹立起了求賢若渴和用人不拘一格的形象和姿態(tài),這為將來其他勢力及在野人才投奔周王留下了口碑。
現(xiàn)在路已經(jīng)鋪好了,關(guān)鍵還得看真本事。畢竟憑“技術(shù)入股”最終能否把周做大做強才是關(guān)鍵。那么姜太公在文王的親自“面試”下是如何對答如流,彰顯自身才學(xué),讓一代君王誠心折服拜其為師的呢?又提供了什么治國良策呢?讓我們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