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在武漢許下的浪漫約定,我們如是履約

近期,來自四川、新疆、山東等地的66支醫(yī)護隊16000余人再次齊集武漢,發(fā)生了何事?
別慌,他們來赴3年之約的。3年前他們披堅執(zhí)銳奔赴一線,用一身白衣筑起抗疫的“長城”。3年后疫情結束,武漢邀請他們故地重游同賞櫻花。
看到這個新聞我真是太感慨了。
3年前那個冬天,4.2萬醫(y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搭乘各種交通工具奔赴武漢,他們趕到武漢時冰雪尚未消融,離開時櫻花已經盛開,可他們卻來不及欣賞。兩個月的時間,很多人都不知道著名的黃鶴樓、戶部巷就近在咫尺。他們只是從一個醫(yī)院奔赴另一個醫(yī)院,最后事了拂衣去。
在那年,武漢與他們約定:再到櫻花盛開時,邀請援鄂醫(yī)療隊“回家”。
武漢從未忘記這個約定,并提供了最高禮遇。工作人員彎腰90度接機,交警專程為巴士開路,武漢大學鋪上了紅地毯搭起了櫻花拱門,還暖心地為援鄂醫(yī)療隊員們準備了抗疫紀念章。
有位醫(yī)護人員在絢爛的櫻花下哽咽道:“原來武漢沒有忘記那年的我們!”此刻,她的內心是溫暖又驚喜的。
是啊,如今隔離方艙、核酸崗亭都成為了歷史,好多人都想趕緊忘記這不堪回首的3年。但是有些人、有些事卻不應該消失在歷史長河里。
那一年,一封家書看哭了無數(shù)人:
疫事一起,情形頗烈,武漢三鎮(zhèn),盡為病土。兒自領命,無一日不著白衣,無一日不在前線,施針藥,救死傷,施我所學,冀有所得,不敢半點兒戲,不敢一絲懈怠惟望不負二老所囑,醫(yī)院所托,國家所命……
那一年,全國都知道武漢有個金銀潭醫(yī)院;
那一年,4萬名建設者用10天建起了火神山和雷神山,震驚了世界;
那一年,一張請戰(zhàn)書上簽滿了名字,蓋滿了手?。?/p>
那一年,防護服上寫滿了簽名;
那一年,一位馳援武漢的女孩沒能見上父親的最后一面;
那一年,一位90后的武漢醫(yī)生因為抗擊疫情而推遲了婚約,而這婚約卻成了他永遠無法完成的約定;
那一年,路邊停了很多車,有些車至今沒再啟動;
那一年,一副紅窗簾被網(wǎng)友拍成了連續(xù)劇;
那一年,千萬級人口的武漢,大家打開窗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國》;
那一年,一位院士說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漢市能挺過去;
那一年,14億同胞都在喊“武漢加油”;
那一年,武漢挺過來了,櫻花真的很美;
也是那一年,武漢許下了共賞櫻花的約定。
武漢連續(xù)3年履約,只為確保每個想“回家”的人都有機會赴約!
武漢同濟醫(yī)院外的天橋欄桿上裝有許多特殊的玻璃,上面記錄了援鄂醫(yī)療隊的名字和人數(shù)。
“山西醫(yī)療隊1516人”
“陜西醫(yī)療隊1202人”
“天津醫(yī)療隊1307人”
“云南醫(yī)療隊1217人”
“四川醫(yī)療隊1463人”
“江蘇醫(yī)療隊2802人”……
3年之約雖然結束了,可這份情誼卻以其他形式被武漢深深銘記。
向這些默默付出的“白衣戰(zhàn)士”們致敬!
撰稿: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