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菌移植能幫到日本前首相嗎?

本文作者?Tadpole?| 公眾號?biokiwi
本文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 糞菌移植 結腸癌
東京時間8月28日下午5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辭職,原因是疾病導致其力不從心,難以專注工作。
安倍之痛
這個病的名字叫做“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
把這個病名拆解一下,似乎不難理解:發(fā)生在“結腸”處的“炎癥”,還伴有“潰瘍”等狀況??墒聦嵣?,這個病遠沒有說起來這么簡單。

結腸屬于大腸的一部分,也是最長的一環(huán),這個特點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等物質的功能。在人體內,結腸呈 “M” 狀,連接著盲腸和直腸,直徑從起始大約6cm逐漸減小至末端的2.5cm左右,便于排遺產物(糞便)的形成。

在此前解釋“為什么你的便便這么臭?”時提過,盲腸中的細菌是主要原因。而且正如推文“你不只是人,還是一個‘超級生物體’”中說的:消化道內的細菌等微生物,是保證人體健康的重要配件,具備合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等功能。因此,結腸等消化道器官的內部環(huán)境相對復雜,這可能也導致了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困難、病因難判。
文章鏈接:


潰瘍性結腸炎的癥狀主要是斷斷續(xù)續(xù)的腹瀉、腹痛、出現(xiàn)粘液膿血便等,且頻繁如廁也沒法緩解來自肚子的異樣感受,被稱作“里急后重”。這些癥狀很容易和其他腸道疾病混淆,再加上作為慢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病發(fā)的持續(xù)時間和周期并不穩(wěn)定,更加大了診斷的難度;通常需要使用排除法,篩去其他腸道炎癥的可能性才能確診。安倍晉三就曾在采訪中說道,從初次病發(fā)到確診花費了十年左右的時間。

即便能夠確診,錯綜復雜的的病因也讓潰瘍性結腸炎難以治愈、容易復發(fā)。目前普遍的認知是多種因素導致潰瘍性結腸炎,包括環(huán)境、遺傳、免疫和微生物等等。也正因為病因不好確定,大部分治療方案都是對癥治療,通過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控制炎癥,使用美沙拉嗪等止瀉藥等緩解腹瀉癥狀。但這些手段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癥狀特別嚴重的患者甚至需要手術切除結腸。
近幾年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案被越來越多的媒體報道,并稱該手段在未來很可能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帶去福音。
糞菌移植
這個治療的新思路,來自前面曾被反復提及的腸道微生物——通過改善微生物群的組成和結構,來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具體一點的做法就是“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xiàn)MT)”,也就是“吃屎”。

人體消化道至少存在300~500種細菌,而在糞便中細菌的數(shù)量自然也不少,粗略估計每克糞便可包含10^12個細菌細胞。飲食、環(huán)境、基因都可能影響腸道微生物的構成,反過來,腸道微生物也會在包括消化、免疫在內的人體各類正常生理功能中發(fā)揮作用。
研究發(fā)現(xiàn)多種腸道細菌,如腸毒性脆弱里桿菌、大腸埃希菌、空腸彎曲菌等都可能與炎癥性腸道疾?。╥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有關;而潰瘍性結腸炎正屬于炎癥性腸道疾病的一種。有研究團隊指出,因腸道菌群失衡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的異常激活可能是炎癥性腸道疾病的潛在機制。那么通過移植正常人糞便菌群,改善患者腸道菌群平衡狀態(tài)的糞菌移植療法自然被人們寄予厚望。

迄今為止,國內外開展過多項利用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試驗,有了一些積極的結果:包括臨床緩解率顯著性地提高,達到20%,有效率也高達50%;并且沒有任何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只有少數(shù)出現(xiàn)輕度或自限性的不良反應。但已有的試驗樣本量較小,未來還需要更大規(guī)模、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證明糞菌移植是否真的可行。
另一個很多人會好奇的問題便是糞菌移植的方式,難道真的是直接“吃屎”嗎?畢竟其中有效成分是細菌,也不可能做殺菌、消毒處理。
實際操作過程中,通常會使用新鮮樣本(也就是還熱著的糞便),用牛奶或生理鹽水稀釋、過濾后使用漿液。隨后通過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兩種途徑進入體內,前者包括胃鏡、胃管或十二指腸管,后者主要是指結腸鏡或灌腸等方式。當然,也有研究團隊將其制成口服形式,如膠囊等進行使用。

黑豹之殤
上周還有另一個消息令人惋惜——電影《黑豹》的男主角 Chadwick Boseman(查德威克·博斯曼)因結腸癌去世。

前文一直討論的潰瘍性結腸炎和結腸癌也可能存在聯(lián)系。有研究調查顯示,炎癥性腸道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中,癌變占到了15%。相比正常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出現(xiàn)結腸癌的概率可能更高;10年、20年、30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fā)生結腸癌的概率分別為2.1%、8.5%和17.8%。
當然,結腸癌和潰瘍性結腸炎雖有聯(lián)系,仍舊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尤其是結腸癌的發(fā)生,還涉及到各種各樣的其他因素。潰瘍性結腸炎雖然可能增加結腸癌變的幾率,但并不是一定就會導致癌變。
另一方面,在惋惜和感嘆的同時,人們需要警惕起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尤其是膳食結構的改變,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日漸增高,中國也不例外。幸運的是,目前已有較為成熟的腸鏡、液體活檢等技術,能夠在早期檢測、診斷出結直腸癌;而以現(xiàn)在的醫(yī)療條件,早期治療能夠大大提升存活時間和質量
希望各位能夠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并注重定期的身體檢查,遠離腸道疾病。
參考資料: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 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J]. 中華消化雜志, 2018, 38(5):292-311.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 炎癥性腸病外科治療專家共識[J]. 中華炎性腸病雜志, 2020, 04(03):180-199.
Osada T , Watanabe S .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Juntendo Medical Journal, 2016, 61(6):588-596.
Noiseux I , Veilleux S , Bitton A , et al.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atient perceptions of diagnostic and monitoring tests and procedures[J]. Bmc Gastroenterology, 2019, 19(1).
關春迪, 高孝忠, 褚衍六. 糞菌移植的研究進展[J].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6, 25(5):578-581.
Tian Y , Zhou Y , Huang S , et al.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ulcerative colitis: a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J]. Bmc Gastroenterology, 2019, 19(1).
光旭, 張宏宇, 胡登華. 糞便移植在治療炎癥性腸病中的應用價值[J]. 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 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