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國無二主”,為何南明卻出現(xiàn)“扎堆稱帝”的局面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無論是古代統(tǒng)一王朝還是割據(jù)政權,無論是君主專政還是權臣當?shù)?,其?nèi)部只有一個皇帝,那是必然的常規(guī)的操作。然而卻有這么一個朝代,前后不過茍延殘喘18年,領土也是從偏安一隅到急劇縮水。然而前后卻出現(xiàn)了為數(shù)眾多的帝王,甚至出現(xiàn)了同時有多位皇帝并存的荒唐局面,如此“扎堆稱帝”的奇葩王朝,就是南明。

崇禎帝煤山自盡 _圖
“扎堆稱帝”的南明
1644年,“天子守國門”的崇禎皇帝在北京自殺殉國后,明朝剩余的力量在陪都南京建立政權,史稱“南明”。不料,“首帝”弘光帝朱由崧執(zhí)政僅一年后就被清軍俘殺。接下來南明不僅不能挽回敗局,相反卻陷入了爭相上位的局面:這邊唐王朱聿鍵在福建稱帝隆武,那邊魯王朱以海又在浙江監(jiān)國;這邊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永歷,那邊朱聿鐭則在廣州稱帝改元紹武······
除了這幾位形式上還像回事以外,更有眾多的宗室紛紛自稱皇帝或監(jiān)國,甚至于像靖江王朱亨嘉這樣毫無稱帝根據(jù),都不是朱元璋后裔的旁支宗室(其始祖是朱元璋長兄朱興隆),竟然也自稱監(jiān)國,還改年號為洪武278年,一副視朱元璋身后所有明朝皇帝為“偽帝”的氣魄。如此奇葩亂象,堪稱歷史罕見,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南明小朝廷會陷入“扎堆稱帝”的怪圈呢?

(永歷七年)1653年南明與清的形勢圖 _圖
明朝宗室的驚人數(shù)量和巨大權利
從表面上看,明朝宗室們都是一群高級囚徒,除了自身的封爵,他們一般不能在朝廷擔任官職,也不能隨便離開自己所在的封地,甚至想與其他宗室組個飯局都是一種奢望(所謂“二王不相見”)。
但另一方面,宗室們又堪稱明帝國最奢侈最富裕的一群人,土地、賦稅、房屋、美女·······應有盡有。以傳說被李自成做成“福祿壽”的崇禎帝皇叔、明神宗三子福王朱常洵為例,其封地遍布河南、山東、湖北多省,面積達2萬頃,其財富更是“珠玉貨賂山積”。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 _圖
除此之外,朝廷還規(guī)定只要宗室們每多生一個男丁,就會另外有多余的巨大恩賜,史載“宗室年生十歲,即受封支祿。如生一鎮(zhèn)國將軍,即得祿千石。生十將軍,即得祿萬石”。因此大小宗室們無不將“造人”當成頭等大事,強搶民女,擴大“后宮”, 可謂是“莫不廣收妾媵,以圖則百斯男”,導致宗室的人數(shù)呈幾何級數(shù)暴增,據(jù)史載,萬歷三十二年(1603年)僅明玉碟記載的高級別宗室人數(shù)已達八萬以上,這還不包括數(shù)量更為龐大的地位“相對較低”的其他宗室人員。
此外和清朝將宗室集中于京城 “統(tǒng)一管理”不同,明宗室是遍布全國分布的。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加之清軍入關雖然對北方的宗室們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但對于南方的明宗室,則暫時還是毫發(fā)無損,于是各路王爺紛紛蠢蠢欲動,圖謀上位。而這些宗室中像朱以海這樣志在抗清的是極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都是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已。

永歷通寶是南明桂王政權的鑄幣 _圖
南明從政治到法理上始終都沒有真正的領導核心
在穩(wěn)定的王朝中,皇位的繼承都有一整套從法理到政策上的嚴格規(guī)范,任何敢于違背的都將被視為“篡逆”,即使偶有僥幸逆襲成功上位者(如朱棣),都免不了長期受到爭議和抨擊。
但在南明時期,天下已是“大亂”局面,人心不古。南明建立后,由于崇禎本人以身殉國,皇子們當時也都下落不明,其也沒有親兄弟在世,因此只能在其崇禎的堂兄弟里中挑選合適人選。以東閣大學士兼領兵部尚書,手握重兵的重臣馬士英為首的一派支持福王朱由崧(“老福王”朱常洵之子,崇禎的堂兄)繼位,而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卻認為朱由崧“不忠不孝,恐難主天下”,他們欲推舉血統(tǒng)偏遠卻“素有賢名”的潞王朱常淓為帝。

朱由崧(1607年9月5日-1646年7月1日),南明被擁立的首位皇帝 _圖
雖然朱由崧在馬士英等人支持下最終上位,但朝野上下對其不滿的人依然數(shù)不勝數(shù)。因此,朱由崧也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舉措為自己正名,比如將與自己有類似經(jīng)歷的明代宗朱祁鈺(同樣是藩王上位、臨危受命且極富爭議)徹底平反,為其追加完整謚號(17字)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上廟號“代宗”(明憲宗僅追謚5字謚號“恭仁康定景皇帝”,且無廟號,平反不算徹底)。
然而,其上臺后的一系列胡作非為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普遍不滿,就連南明百姓都戲稱其“皇帝但吃酒”。而歷經(jīng)僅僅一年就兵敗被俘,似乎更加印證了朱由崧上位是個極大的錯誤。
既然朱由崧這樣的都可以稱帝,那么其他宗室自然另有想法。再加上有明一朝,藩王們或合法(如明代宗朱祁鈺、明世宗朱厚熜、明思宗朱由檢),或非法(明成祖朱棣)上位的也有不少,在如此傳統(tǒng)加持下,各地藩王有上位心思,也都不足為奇了。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 _圖
利欲熏心的南明文臣武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
南明從建立伊始就形勢嚴峻,但很多手握重權的文臣武將想的并不是光復河山,收復失地,而是忙著擁立對自己有利的宗室為帝,自己也好做個開國元勛。
比如馬士英,憑借擁戴之功,把持朝政,排斥史可法等人,堪稱是南明權奸(不過,這位被后世公認的奸臣,卻一直堅持抗清立場,最終也是殉國身亡,僅此一點,就甩了錢謙益之流幾條街);手握幾十萬軍隊的寧南伯左良玉,崇禎有難時拒不出兵,南明建立后對朱由崧上位不滿,竟然起兵攻打南京搞“清君側(cè)”,不料半途病亡;而總兵劉承胤則是乘著永歷帝逃竄至其地盤湖南永州有利時機,將其軟禁,而自己則成為了“大明”的安國公,把持大權搞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諸如此類不一而例,這些層出不窮權欲滔天的朝臣,也對南明“扎堆稱帝”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南明永歷政權抗清名將 _圖
最終走向速亡的悲慘結局
客觀評價,南明建立伊始,其整體實力并不遜色于東晉、南宋等同為偏安政權的小朝廷,如果勵精圖治,即使不能收復失地,維持半壁江山“如南北朝故事”也并非沒有機會。
更何況,南明軍隊的戰(zhàn)斗力也并非很多人想象或歪曲的那樣弱小,南明軍隊不僅在防守戰(zhàn)中可以依托堅城給予清軍重大殺傷(如揚州、嘉定等),在主動進攻作戰(zhàn)中他們同樣表現(xiàn)頗佳,其中既有鄭成功與張煌言水陸并進從福建一路橫掃至南京城下,甚至嚇得順治帝準備遷都沈陽“跑路”的戰(zhàn)績;也有李定國先在桂林之戰(zhàn)逼迫清定南王孔友德自殺,又在衡州之戰(zhàn)中斬殺清宗室、敬謹親王愛新覺羅·尼堪(清太祖之孫、順治的堂哥)這樣“兩蹶名王,天下震動”的壯舉。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 _圖
只可惜,明朝宗室和權臣們只顧著稱帝奪權,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打內(nèi)戰(zhàn),結果被清軍各個擊破。1662年,永歷帝在云南被曾經(jīng)的大明平西伯,現(xiàn)在的滿清平西王吳三桂所殺,南明也徹底走入了歷史的終結,只留給后人無盡的哀嘆和悲歌。
作者:楊上柳下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坐天下:張宏杰解讀中國帝王》,張宏杰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