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仁義老好人,一個是白馬勇將,他們之間為啥反目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席卷天下,塞外邊陲動蕩不安,戰(zhàn)火紛飛是主旋律,同時也是一個亂世出英雄的時代。此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幽州,一個是"和輯戎狄"的皇室宗親劉虞,一個是威震鮮卑白馬將軍公孫瓚。劉虞時任幽州牧,是公孫瓚的頂頭上司,他們曾在一起并肩戰(zhàn)斗過,先平定了張純作亂、又鎮(zhèn)壓30萬青州黃巾軍,兩人一出手就立下不小的功勞。如果老好人劉虞和白馬勇將公孫瓚一直走下去,未來的幾年里一定能大有作為,但是他們還是分道揚鑣反目成仇了,公孫瓚最終殺死了劉虞自立為一方軍閥。什么原因讓他們之間非得你死我活呢?
1、 他們之間的矛盾早已有之,對待戎狄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
隨著黃巾起義的爆發(fā)與邊章韓遂作亂,東漢遍地起狼煙,沒有一點點凈土,幽州邊塞的鮮卑、烏桓部落也趁機蠢蠢欲動,后來漢奸張純(原中山相)投奔鮮卑自立為天子,常常帶領鮮卑騎兵南下?lián)尳?。這時候東漢政府開始實行州牧制度,劉虞被漢靈帝任命為幽州牧,掌管著幽州的軍政大權,相當于幽州的一把手。而此時的公孫瓚早就威震邊塞,他率領自己最得意的特種兵白馬義從,曾經(jīng)一度壓制鮮卑不敢越境一步,是幽州一帶響當當?shù)娜宋铩?/p>
針對這次張純與鮮卑作亂,公孫瓚與上司劉虞之間有著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劉虞決定采用懷柔政策,派出使者向鮮卑等部落宣揚一系列政策,只要放下武器乖乖聽話咱們還是好朋友,什么互市交易照常進行。公孫瓚什么人,他是一個勇將只相信自己的拳頭,跟異族講仁義那就是養(yǎng)虎為患,這里公孫瓚還有一個私心,如果只講仁義自己豈不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不能眼看著劉虞立功與升官發(fā)財,所以他堅決反對劉虞這一做法。公孫瓚居然派人刺殺鮮卑使者,公然阻止劉虞實行懷柔政策,但劉虞是有名的老好人,公孫瓚離間失敗。這一件事他們之間產(chǎn)生了一定的裂痕。
2、 出身不同,決定他們之間沒有相同的價值觀
公孫瓚出身遼西郡大族,出身并不是很高,年輕時任郡里門下書佐,就是一個小小的文職人員而已,所以混到一個將軍實在是不容易,他的目的就是升官發(fā)財,想混到高層的圈子,他手下有一支戰(zhàn)無不勝的白馬義從軍,辦事只相信武力。
劉虞出身就不一樣了,他出身皇族,其5世祖是東海王劉強。劉強就是當年劉秀與郭圣通的兒子,他可是當過太子的人,因為劉秀太愛陰麗華了,索性就廢了劉強的太子位,所以劉虞也是正兒八經(jīng)的皇族后裔。劉虞作為皇室宗族,對朝廷忠誠無二。
劉虞是想辦法保住風雨飄搖的東漢王朝,公孫瓚是想辦法升官發(fā)財,他們之間的價值觀與理想是截然不同的,把他們放一起共事,不像一路人,時間長了不出事才怪呢?
3、 關東開始割據(jù),劉虞無動于衷,公孫瓚野心膨脹
時間來到董卓亂政時期,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討董集團形成,實際上劉虞與公孫瓚并沒有參與這件國家大事。劉虞是上司,我們有理由相信是他決定不參與討董聯(lián)盟的。這個時代是三國的開端,是亂世出英雄的時代,劉虞不想?yún)⑴c,不代表公孫瓚不想?yún)⑴c,他被上司深深的壓制。這個時代,你不出去惹事不代表人家不來惹你。
這不30萬黃巾軍在青州混不下去了,他們決定北上冀州、幽州作亂,主動來惹公孫瓚的麻煩。公孫瓚確實有兩下軍事才能,他大破30萬黃巾軍,名聲大振響徹中原。立此大功,公孫瓚立即占了一部分青州、幽州、兗州、幽州,野心急劇膨脹。亂世出英雄,誰不想要這大好河山呢?于是公孫瓚開始參與國家大事,與眾軍閥們逐鹿中原,但是呢,身后有個上司總是出來反對他。
.在劉虞的眼里,公孫瓚就是一個脫韁的野馬,越來越難以約束,他們倆心照不宣遲早得有一戰(zhàn)。直到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公孫瓚不經(jīng)過上司的同意,主動挑起介橋之戰(zhàn),結果白馬義從全軍覆沒。
劉虞不論對待平民還是豪強,都非常平易近人,從不擺架子,贏得了一個老好人稱號,但他的能力還是差了點,亂世之中也不能一味的講仁義。公孫瓚失敗后,劉虞只看到了老百姓受苦受累,但他忽視了戰(zhàn)爭的作用,只有戰(zhàn)爭才能結束亂世,仁義那一套行不通。
于是劉虞準備教訓一下這個不聽話的小弟,劉虞不愧是大好人,他去攻打公孫瓚約束手下不準放火,不準踐踏農(nóng)田,不準這不準那的,白白浪費戰(zhàn)機,結果反而被公孫瓚俘虜。公孫瓚一向受夠了這個上司的約束,所以殺死了劉虞,公孫瓚一下成為三國初期最有實力的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