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為儒?何為儒家?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何為儒?”與“何為儒家?”這兩個問題。
????相信大家對于“儒”都不陌生,有些人將“儒”與“釋”、“道”并稱,將其視為中華文明的奠基者。有些人則將“儒”等同于封建糟粕,將談及“儒家”的人視為余毒的死灰復燃。然而孰是孰非,我們作為成年人,尤其是受到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成年人,應該明白“實事求是”的道理,明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事實”是辯證統(tǒng)一的。明白“真理”只有在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運動中,才能逐漸明晰起來。
1. “儒”字釋義?
????首先是“儒”字為何義?比較權威的解釋來自于《說文解字》。東漢學者許慎在其所編纂的《說文解字》中,對“儒”有如下定義:“儒,柔也。術士之稱”。通過這條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儒”字包含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儒”表示“柔”,如清代學者徐灝,就在《說文解字注箋》中說:“人之柔者曰儒,因以為學人之偁”,即“儒”表示“柔”的人。但是此處有一個歧義,“柔”既可以指筋骨上的柔弱,又可以指精神上的柔弱,那么以“柔”,來解釋“儒”,究竟是從“身體”上說呢,還是從“精神”上說呢?
????第二層意思,“儒”表示“術士”。民國時期的學者張舜徽,在《說文解字約注》中說:“漢以上凡有道藝以教人者,皆得謂之儒”。即“儒”代表的是那些懂得各種謀生技能、技藝方法的術士。
????將兩層意思結合起來看,我們大致可以形成關于“儒”的這種面象:即“儒”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謀生技能,并且會用這些技能來教導別人的人。為什么“儒”又代表著柔弱呢?因為“儒”作為當時的知識分子,相較于當時的士兵、農民而言,可以說,他們的身體相對柔弱。同樣,“儒”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比較迂回,亦可以說,他們的精神比較柔弱。
????然后,《論語》中也提到了“儒”。在《論語·雍也》篇,孔子對他的學生子夏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可見稱為“儒”的人又有“君子”與“小人”之分,所以“儒”只表示當時社會的一種身份,并不包含價值義。
????那么子夏是何許人呢?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屬“孔門十哲”之一,長于“文學”,我們現(xiàn)在所讀的《詩經》據(jù)《漢書》記載為“子夏”所傳。公元前476年子夏赴晉國西河(今陜西渭南)創(chuàng)辦了一所學堂并在那里教書。子夏開創(chuàng)的“西河學派”培育出大批經國治世的良材,并成為前期法家成長的搖籃,如李悝、吳起、西門豹都是他的學生。
????由此可見,子夏也和孔子一樣,最后成為了一個教書育人的教師。子夏教授的內容可能有《詩》、《春秋》等內容??鬃訉λ亩诳梢岳斫鉃椋耙鼋處熤械木?,不要做教師中的小人”,因此,“儒”具有教師的意思。
????最后,“周公”所作的記載周代官制的《周禮》明確提到了“儒”這個官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周禮》雖為古文經(即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前用篆文所寫的書),但其中涉及的官制部分與周朝的真實官制體系存在較大出入,因此其成書于何時,已經不可考,但是絕非周公所作。
????東漢學者鄭玄為之作注,《周禮·天官·太宰》中記載,“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鄭玄注曰:“師,諸侯師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然而,看鄭玄的注,似乎與《周禮》的原有含義相反。《周禮》中的“師”,是用“賢”來教導百姓的,所謂“賢”,多才也。再看“儒”,是用“道”來教導百姓的,“道”則是比“賢”更高的境界,在當時的社會往往指“道德”或者“天道規(guī)律”。
????因此,雖然《周禮》中對于“儒”所教授的內容存在歧義,但是“儒”字具有“教師”義則是確定的。
2. 何為“儒家”?
????相較于“儒”所代表的具有一定技能的教師群體外,“儒家”一詞則進一步豐富了“儒”的內涵,成為了當時教導“六藝”的特殊群體的代名詞,并逐漸演變?yōu)閼?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之一。
????首先是《史記》,明確對“儒家”做了敘述?!妒酚洝肥俏鳚h漢武帝時期司馬遷所編纂的一部史書,在其最后一卷——《太史公自序》中,對“儒家”做過如下定義,它說:“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shù),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這句話是說儒家所教導的內容以“六藝”為主,其內容廣博繁雜,數(shù)代都不能精通和掌握,這是說儒家的缺點,指責儒家“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妒酚洝酚终f:“(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這句話是說儒家的優(yōu)點,因為儒家規(guī)定了人倫秩序、社會秩序,這是對社會有好處的,不能夠輕易更改的。
????既然儒家是指以教導“六藝”為主的教師群體,那么“六藝”指的是什么呢?“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這是在西周以至春秋時期,貴族所接受的教育內容。例如,春秋時期是一個非常講究“禮”的時代,宋襄公(孔子亦是宋國貴族之后)曾經在和楚國的弘水之戰(zhàn)中,等待楚兵渡河列陣以后才下令攻打,無疑是遵守戰(zhàn)爭之“禮”的典范了?!皹贰敝傅氖菄夜俜剿贫ǖ难艠贰!吧洹敝傅氖巧浼夹g?!坝敝傅氖邱{駛馬車的技術?!皶敝傅氖菚鴮?、識字的能力?!皵?shù)”指的是算數(shù)知識。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內容在當時社會,只有貴族才能夠學習,平民是無法學習的。甚至戰(zhàn)爭在春秋時期也是貴族的專利,平民是不能打仗的。
????在春秋結束后,儒家所教授的“六藝”內容也有了新的發(fā)展,取消了原有的“射箭”、“御(駕車)”、“書寫”、“算數(shù)”等技能,個人猜測可能是由于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取得了空前的進步,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革。以前打仗是貴族的專利,到戰(zhàn)國時期變成了全民戰(zhàn)爭。同時,隨著教育資源的下沉,普通百姓也能夠獲得一定的學習資源,“射箭”、“駕車”、“書寫”、“算數(shù)”的能力不再為貴族所壟斷,甚至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界限。同時,隨著戰(zhàn)爭造成的社會的動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如何使國家安定、使百姓安居逐漸成為了儒家更關注的問題。因此,自孔子刪述《六經》以后,后世儒家則將所教授的內容,由“六藝”轉向了《六經》,即六部儒家經典。分別為《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樂》經自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后,便遺失了。由此,《六經》變《五經》,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漢代立“五經”博士,《五經》也成為了漢代以后,儒者必修的經典。
3. 關于“焚書坑儒”
????從《六經》變《五經》的過程中,我們談到了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以后的“焚書坑儒”?!胺贂尤濉笔怯蓛蓚€行為組成的,即“焚書”和“坑儒”。
????對于“焚書”大家普遍沒有歧義,《史記》曾明確記載過“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此處“六藝”指“六經”,儒家經典確證屬于被“焚”之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漢代經學的的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爭。
????但是對于“坑儒”的“儒”代表哪些人,大家則有不同的看法。按照史記的記載,“坑儒”是指為秦始皇煉制長生不老藥的術士,同時也包括一些誹謗秦始皇的人。結合“儒”字含義中的“術士”義,一些人認為秦始皇坑殺的人并非我們所理解的“儒者”。但是在《史記》中,也記載扶蘇向秦始皇進諫“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這里又可以看出,被坑殺的人又是誦法孔子的人,屬于“儒者”,這又是另一派的觀點。
????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結合這兩條史料來看,確實可以得出結論,秦始皇所坑殺的是“儒者”。但是,秦始皇并非是在針對孔子,也沒有反對孔子,而是這些儒者因為“煉丹失利”、“誹謗始皇”等罪名被坑殺??赡墚敃r秦始皇推崇法家,使得儒家這些教書人沒有了收入,因此兼修了一些方術等,也是有可能的。同時,當時天下誦法孔子的人非常多,但是記載中只有得罪秦始皇的四百六十余人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