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上博簡·榮成氏》01
? ?? ? 前段時間偶然翻閱一下上博簡的《榮成氏》,發(fā)現(xiàn)《榮成氏》的簡書內容簡直就是一本戰(zhàn)國時期的“上古史簡史”,它的主要篇幅是在講述“夏(唐)朝”從上古的“華(赫)胥氏”到堯,舜,禹這一段“不授其子而授賢”的“禪讓制度”,而“夏后”、商朝和周初的內容,則僅挑選了每個朝代開頭和結尾得帝王,也就是“夏啟、夏桀”和“商湯、商紂”以及“周文王、武王”。這種跳躍的記錄方式,最大的遺憾就是——無法從該簡書中獲取夏商兩朝各個帝王的詳細信息。
? ? ? ? 好了,這種無法彌補的遺憾就讓它隨風而去吧。
? ? ? ? 當下,我們需要做的是——仔細鉆研一下“《榮成氏》”的簡書里到底講了什么。別再因為沒讀懂這些文字而留下更大的遺憾了!

? ? ? ?簡書中,缺簡001的最后一個“華”字和簡1的第一個字——“胥”,破解起來稍微有一點難度,而更困難、更重要的,卻不是“華胥”,而是“伏曦”。在上博簡的譯文中伏曦的字形被翻譯做“茖疋”,這個叫做“茖疋”的人,其實就是“伏曦”。

? ? ? ? 在毛詩(今通行版本《詩經(jīng)》)中,“疋”被“楚”字替代。作為“楚”字下半部分結構的“疋”字,在上博簡的《孔子詩論》、安大簡的《定之方中》和《關雎》中均有出現(xiàn),經(jīng)過綜合分析,我認為“疋”這個字,可以用兼具‘’雅、正"以及時間概念的“曦”字來解讀。(關于“疋”字更詳盡的解讀,可能要拖后到安大簡的《詩經(jīng)》系列了)
? ? ? ?我們先不管“伏曦、茖疋、駱明”這三種翻譯到底哪種更合適,而是先來介紹一下“華(赫)胥氏”是誰?

? ? ? ?傳說中“華胥氏是中國上古時期華胥國的女首領,她是伏羲和女媧的母親,炎帝和黃帝的直系遠祖,譽稱為“人祖”,她是中華文明的本源和母體。”如果用西方漢學家的方法來“演繹”一下,華胥氏可能就是“地母蓋亞”這個級別的大神了。不過,中國的歷史是傳說,也是史實,唯獨不是胡編亂造的神話。
? ? ? 《列子》、《莊子》中都提到過華胥氏。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史料,讓我們進一步的了解上古史的華胥氏。
? ? ? ? 我們再來看一下伏曦。
? ? ? ? 如果按照簡書中“不受亓子而受賢”的內容來分析,伏曦極有可能并不像傳說中一樣,是華胥氏的直系子女。說不定這伏曦也像舜一樣,是“女婿”上位,或者是華胥氏孫子一輩的后代。以此來理解,也就與簡書的記載相符合了。
? ? ? ?再者,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在簡書的譯文中添加了①-⑧的數(shù)字標識,為什么要添加這些數(shù)字標識,因為我數(shù)了一下,簡書中從“華胥”到“壚運”,剛好是八個人(或氏族),而八這個數(shù)字,與“三皇+五帝”傳說的人數(shù)上是相等的。
? ? ? ? “1華胥、2伏羲、3喬結(神農(nóng))+?倉頡、?軒轅(黃帝)、?慎戎(祝戎)、?枱乙(泰壹、少昊)、?壚運(顓頊、頊顓)”的這八個“上古帝王”,雖然在名稱上與我們已知的各版本“三皇五帝”存在一些差異,但是,多讀幾遍《榮成氏》的簡書你就會發(fā)現(xiàn),簡書中的部分“漢字”書寫使用方面“并不規(guī)范”,尤其在人名、地名的書寫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同音字”代替“正確字”的情況。如果把這種“代替”說的高大尚一些,可以叫做漢字的“轉注、假借”,或者叫通假字,而說的直白一點——《榮成氏》的作者使用了不少“同音”的錯別字。 而正是這些“同音字”的使用,讓我們對“《榮成氏》”的理解產(chǎn)生了部分偏差。

? ? ? ? ? ?#43簡之所以要提到前面來解讀,是因為原上博簡排序的簡書中#42簡和#44簡的內容所講述的是商紂王的事跡,而關于商紂王的記載,跟“賢”字完全是不搭邊。從“《榮成氏》”整篇簡文來看,講述“賢”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夏(唐)”這個階段,所以,在反復的調整后,感覺#43簡暫且放置在此處較為合適。
? ? ? ? ? #4簡書中的“嚳(耇)”這個字,很容易被誤解,因為“嚳(耇)”的字形和“乎”字非常接近,所以它被很多譯者當成了“語氣助詞”——“乎”來翻譯。嚳(耇)這個字是#4簡中的“主語”,他的重要性,不亞于前文中的“疋”字,在古文系統(tǒng)中,我們經(jīng)常會碰到一個詞語,它叫“黃耇之言”,也就是“黃老之言”,“嚳”是不是“耇”?嚳是不是“老童”?嚳是不是“老子”?這是個極有趣的“哥德巴赫猜想”!

? ? ? ?我們先不管嚳(耇)是不是老子,僅從簡書內容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堯之前的這位“天子”非常的勤政,博學,也很長壽(近百歲),他執(zhí)掌天文歷法19年后,又當了67年的天子,在挑選接班人方面也是非常用心——他對“堯”傾囊以授,以“賢”的標準來要求“堯”,考驗堯。
? ? ?? #7簡中的“普”字是一個比較難破解的字形,在之后的內容中(大禹部分)“普”這個字還會出現(xiàn),它有著“廣和大”的字面含義。但在此處,“普(蒲)板”只是一個地名,一個極為普通卻意義深遠的地理標識,如果你不知道普(蒲)板在哪?我可以告訴你,它離另一個很有名的地點并不遙遠,那個地方叫陶寺遺址。

? ? ? ? 陶寺和蒲板都位于汾河平原的南部,陶寺在今臨汾市襄汾縣,蒲板在今運城市永濟縣,蒲板的蒲州古城里還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建筑——叫做鸛雀樓。

? ? ? ?“?夏都”究竟在哪并不是本文的重點,我們還是繼續(xù)來閱讀“《榮成氏》”的簡書內容。

? ? ? ? 相信不少人在看到#8簡中嚳(耇)對堯的這些——“天地人”、“道”、“樂”、“禮”的言論,都會覺得,堯之前的這位天子,是不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受過了良好的“儒、道”教育之后,穿越回夏朝的?這些戰(zhàn)國竹簡上所記錄的夏朝歷史,明顯是夾帶了儒道兩家的私貨,是在為古人臉上“貼金”。
? ? ? ?有這種必要嗎?
? ? ? ?其實通過《史記》、《尚書》中對堯的相關記載,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堯統(tǒng)治時期,歷法(顓頊歷、夏歷),行政區(qū)劃(十二州),行政管理(四岳、群牧、七政)都已經(jīng)具備了規(guī)?;\轉的能力,這樣的頂層設計和管理能力,沒有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是無法形成穩(wěn)定局面的。
? ? ? ?不需要高深的邏輯推理,我們也能想明白——堯之前的幾代帝王,絕對都是“高能選手”!

? ? ? ? ?#15簡和下文的缺失簡002部分,描述的應該是堯對舜的“考驗”——將自己的女婿舜,“草帽蓑衣”放于“山林川澤”,無裝備獨面風雨、野獸,打野升級(或許此時娥皇女英還沒嫁給舜吧,這要是無法考驗,像奧德修斯一樣,在“大森林”里迷了路,打了十年野,娥皇女英豈不得改嫁?)——標準的《荒野求生》之上古虞舜版。

? ? ? ? ? ? #23簡“舜聽正三年......”(按《今本竹書記年》來分析),此時應為堯75年。在堯73年春正月,堯將帝位授終(天文桿的準繩)與文命(舜),到堯75年,剛好也就是舜登“天子”位的第三個年頭。
? ? ? ? ? ?從簡書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年可能發(fā)生了不小的地震,“山塌方后形成堰塞湖”,《竹書記年》中野記載了“(堯)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
? ? ? ? ? ? 《榮成氏》中的“大禹治水”的時間和《竹書記年》的記載是可以互相印證的。
? ? ? ? ? ?下文簡書中“禹治水”的內容給眾多的翻譯者帶來了不小的困惑——他們覺得“《榮成氏》”里所記載的大禹治水過程中出現(xiàn)的“九州”,與其它歷史典籍里的九州,名稱并不一樣,因此無法形成一 一對應的關系,就嚴重低估了“《榮成氏》”這一部分內容的“歷史價值”。
? ? ? ? ? ?這種浮躁的思想,恰恰是最令人傷心的。
? ? ? ? ? ?九州的名稱為什么不一樣?
? ? ? ? ? ?1、從夏朝到戰(zhàn)國一千六七百年的時間里,因為自然或者人為的因素,河流改道、區(qū)域重新劃分,地名、河流名稱的產(chǎn)生了變化,無法形成統(tǒng)一的命名規(guī)范。
? ? ? ? ? ?2、文字的變化和對文字認知的全面程度。

? ? ? ? 文中大禹治水的過程,遵循了一個“先沿海后內陸”、“從北往南,從東往西”的規(guī)則。
? ? ? ? 面對任何洪澇災害,只要不是大傻子,都能想明白一個道理——只有下游通暢了、河道挖深、拓寬了,堤壩筑牢了,才能進一步解決上游的堰塞湖問題,否則上游一決口,下游就只能眼瞅著滾滾洪流“汪洋興嘆”。
? ? ? ? 古人的生產(chǎn)技術是不先進,但是古人也是有腦子的。
? ? ? ?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州——不管它在簡書中被寫成了“夾州”還是“亦州”,我們都能從文中讀出,這個州位于中國的東部沿海,而且是在北方。想明白這個問題后,再對著簡書的字形來看“夾、亦、翼、冀”這幾個字,也就基本能明白原作者想要表達什么內容了吧。
? ? ? ?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州,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想明白。其一是古代黃河入海的兩種方式(奪濟而流、奪淮而流),當黃河攜帶的泥沙在蘭考、菏澤(雷澤)這個區(qū)域不斷淤積,河道又無人進行常年的、大規(guī)模疏通時,“黃泛區(qū)”和“黃河改道”就產(chǎn)生了。
? ? ? ? 在黃河“奪淮而流”“從今江蘇黃海區(qū)域入?!钡哪嵌螘r間,北方從太行山區(qū)濟源向東流入海的“濟水”流經(jīng)“兗州”(今山東區(qū)域),于是“濟南”“濟寧”這樣的地名就產(chǎn)生了,如果你仔細查詢一下“兗州”的“兗”字,加上三點水旁,去對比一下古代四瀆之一“濟水”的資料。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的歷史,就寫在那些城市的名字里面。就像后面的臨沂、沂水,甚至沂蒙山一樣,就在那里等著你,去解讀他。
? ? ? ? 冀州、兗州、青州、徐州,這四個州,破解起來其實是沒有什么難度的。但是#26簡中的瓜州和益州卻有不小的難度。讓我沒想到的是,用“瓜州”這個稱呼來表示“揚州”,竟然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而益州就更過分了,簡書中的原字竟然是個“陽”字,這就給今天的讀者帶來了一個大難題——“#26簡中竟然出現(xiàn)了揚(瓜)州和陽州兩個相近的地名”,這該如何分辨?
? ? ? ?在將夏商的“篆書”和戰(zhàn)國的這些“簡書”放到一起分析了半天之后,我才想明白了這個問題出在了哪里——其實漢字的“隸變”過程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發(fā)生了,原作者使用的這個“陽”字,在本文中只能用“形聲字”的辦法來解讀,取“易”字的發(fā)音,來對應今時今日我們對古代“益州”這個地名的認定。
? ? ? 綜合起來看,瓜(揚)州,荊州、易(益)州,豫州,雍州再加上前面四個州,這些對“大禹治水”的描述與其它歷史典籍里的古代九州并沒有地理上的誤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