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挽回的大明王朝——從《萬歷十五年》看明末

1572年,萬歷皇帝幼年即位,在此后的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是大明王朝的統(tǒng)治者,他也成為了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上У氖?,在這半個世紀中,除了早年的勵精圖治,之后再也沒怎么關心過國家大事,完全是一副和稀泥的態(tài)度處理政事,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他,大明的火炬交接到他手上,已經(jīng)有些衰微的跡象。文官集團的內斗和規(guī)則的不加變通,使得整個國家機構的治理效率極為低下。在開國兩百年后,原本精簡的文官隊伍發(fā)展的異常臃腫,加之各個機構的官員經(jīng)常因為政見或出身不同互相設立辦公障礙,使得官場中的暗流異常洶涌。
萬歷早年也想勵精圖治,但是在遭遇了一系列自己想做卻不能做的挫折后,慢慢轉向佛系,也就是怠政,例如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立皇太子,不能自由的出游,也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處理大臣。一般而言,事實上擁有最大的自由裁量權的是開國皇帝或者是中興皇帝,他們擁有絕對的威信,守成皇帝的個人意愿會極大的受文官集團的意志影響,雖然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但是各項政策的實施卻是通過各個官員進行的。在明朝,內閣大學士在政治上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內閣中的首輔。萬歷皇帝早年的首輔,同時也是他的老師,就是張居正。可以說,張居正是一位能臣,也是一位忠臣,但是按照現(xiàn)在的標準來看,他還是一個貪污犯,兩面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他家中藏有大量的珍寶佳人,反張派利用這些,促使萬歷皇帝對其死后進行了嚴重的清算。在萬歷皇帝年幼的時候,張居正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使明朝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增強,這些政策的實施有很大一部分歸功于他的威權,通過打壓異己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
事實上,明朝的首輔很少能夠做到善始善終,申時行算其中一個,他是出了名的和事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因為他看見了自己的前任張居正死后遭到了清算,他在官場中更加小心翼翼,文官集團是一股相當大的勢力,當你有權勢時不敢造次,但是當你失寵時會狠狠的清算一把,雖然這不是君子所為,但是當時的為官者的確是小人居多。
《萬歷十五年》還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角度下的歷史人物,使他們的形象更加豐滿。在沒有閱讀這本書之前,海瑞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堅守原則的清官,戚繼光則是偉大的抗倭英雄,但是,事實的另一面可能是,海瑞的確是一個清官,但他的能力卻不足,他的古板和不知變通并不適合于擔任職能部門的一把手,因為他的行為會觸動上下各級官員的利益。而他的妻妾在同一個晚上死去也使得他的私人生活為人所詬病。戚繼光也的確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將領,更加幸運的是,在文官壓制武官的整體社會環(huán)境下,他碰到了他的伯樂——譚綸和張居正,一個是地方巡撫,另一個則是內閣首輔,若沒有后兩者對他的信任,他也無法發(fā)揮出自己的才能。現(xiàn)在看來,戚繼光不但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將領,還深諳為官之道,那就是搞關系,作者在文中提到張居正曾收受其部分禮物,其余“璧諸來使”來說明禮物的貴重,能臣干將未必廉潔奉公,但在當時看來,這是官場的潛規(guī)則。因為明朝官員的俸祿太低了,這是制度的問題,一幫人中龍鳳取得功名,如果只拿俸祿,就只勉強夠生活下去,至于富裕那是肯定不可能的。而官員收取的常例則往往可以達到俸祿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向海瑞那樣的清官屈指可數(shù),這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總的來看,明朝的覆滅有這么幾個主要的原因,一是統(tǒng)治集團內耗,文武官員不和,二是貪污腐敗盛行,三是軍事訓練不足,由供應制度導致的軍中補給不夠,供應效率太低,最后才是皇帝的怠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