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神怪類文藝作品(一)——鬼狐“聊齋”

傳統(tǒng)評書二十九部,分為:長槍袍帶書、短打公案書、神怪書與鬼狐書。無論是分三類(沒有“神怪書”),還是分四類,鬼狐書雖只有一部《聊齋志異》,但都可以獨占一類。
“聊齋”又被稱為文人書,民國評書大家陳士和先生,沒有拜師,本不是評書門里人。他曾在慶王府膳房助廚,有機會聽到落榜秀才張致蘭在達官貴人的家里講“聊齋”,聽得入迷,常常私自揣摩領略,將文人版“聊齋”轉(zhuǎn)化成老百姓也能愛聽的版本,并在京城打響了名號,無門無派卻站住了腳跟。

陳派評書的第三代傳人劉立福先生“聊齋”說得好,“毛大?!?/strong>、“田七郎”、“云蘿公主”等名篇講的惟妙惟肖。
其中田七郎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且發(fā)人深省:富家大戶武承修,受先祖托夢,讓其去結(jié)交“肝腦涂地的真朋友”獵戶田七郎。
田家雖窮困,但田老太太深有見識,不為金錢所動,看穿了有錢人的“不懷好意”,勸兒子不要與之結(jié)交。
“富人報人以財,窮人報人以義”,有錢人交朋友只需要肯花銀子,但窮苦人除了一條命外,無以為報。這哪是交朋友,分明是大戶人家“購買”死士。

田七郎謹記母親教誨,不越雷池半步。直到田七郎吃了人命官司,武承修托關系使銀子上下打點,救他一命。此后,田老太太再也不攔著了,自己兒子這條命已經(jīng)屬于武家了,她只盼著武家風調(diào)雨順,不需要兒子舍命報恩。又交代兒子“大恩不言謝”,自此七郎與武承修交往密切,卻不拘小節(jié)。
武家仆人行為不軌,受到懲罰后,逃進當?shù)赜返艿苤?。狗仗人勢,反過來羞辱武家。七郎得知后,不語,悄然離去。若干日后,惡仆殞命。
御史弟弟勾結(jié)縣令,捉拿武家,大堂上用刑打死了武承修的叔叔。田七郎將家眷安置妥當之后,殺死了御史之弟,自刎而亡。縣令前來查看其尸體,七郎一躍而起將其斬殺,為武承修除去所有對頭后,這才徹底亡故。

道盡人性的田七郎,僅是一角。落第書生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講鬼說狐,卻入世三分。即體現(xiàn)出世態(tài)炎涼,人間百態(tài),又滿是文弱儒生的理想與抱負,幻想與意銀。
他筆下“另類”的才子佳人:一方是善良漂亮賢惠的狐仙、花妖、女鬼等女性形象,另一方則是窮酸書生?;驗榱藞蠖鳎驉勰饺耸篱g的情愛,女方放棄修行,與書生結(jié)成連理。
最后,書生或迂腐的家人,探知其真實身份,天機泄露,人妖(鬼)殊途,不得已帶著遺憾與怨念離開。

蒲松齡將一切美好賦予這些女性角色身上,而男子一方則大多有愧,辜負了對方。
【影視作品】
聊齋先生——戲說蒲松齡
這部1998年的電視劇,另辟蹊徑,講述蒲松齡的人生與經(jīng)歷,屢試不中的落第書生,整理民間傳說中的鬼狐故事,并將所遇到各式各樣、有情有義的女子,化作自己筆下故事中的女性角色。
將聊齋中的女性角色,與蒲松齡生活中所遇的原型進行對比,一窺清代大文豪如何YY,成為了本劇一大看點。

內(nèi)地88版聊齋——童年陰影、兒時啟蒙
《聊齋電視系列片》又名《聊齋》,由福建電視臺拍攝制作的,謝晉、王扶林、陳家林等導演,并由大量美女演員出演。這群16到24歲豆蔻年華的少女,日后皆成長為扛起內(nèi)地影視圈的大明星。
1988年9月第一批劇集播出,然后邊拍邊播,到1990年10月才結(jié)束。以蒲松齡的小說《聊齋志異》為題材,薈萃了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50個左右生動故事。

這部劇堪稱童年陰影,片頭陰風陣陣的音樂響起,漆黑的夜晚一盞暗淡的燈籠,猶如鬼火晃晃悠悠。主題曲響起,開始播放片花,那時候尺度大,片花中有許多嚇人的鏡頭,如一躍而起的無頭田七郎等。
這部劇又是兒時的啟蒙,妙齡女子輕衣羅衫,眉目傳情,衣著暴漏,動作挑逗,讓懵懂少年,捂著臉從指尖縫中偷看。又讓多少大男孩,睡夢之中驚出一身冷汗。
TVB96版聊齋
本劇分六個單元,共35集。改編自《聊齋》中的“魯公女”、“田七郎”、“小翠”、“伍秋月”等名篇。

98版聊齋2
兩年后,又制作了續(xù)集,分八個單元,共40集。這一次改編了“辛十四娘”、“蓮香”、“陸判”、“花姑子”、“阿英”、“湘裙”、“王六郎”、“錦瑟”八個故事。

新世紀合拍劇
唐人公司2005版聊齋志異
本劇由六個故事單元組成,分別為:“畫皮”、“小翠”、“阿寶”、“陸判”、“小謝”、“小倩”。
唐人的劇嗎?你懂得!典型的偶像劇,原聊齋故事則被修改的面目全非。

07版聊齋志異2
上海的某家公司很突兀的制作了聊齋2,完全不知道它是誰的續(xù)集?本劇由“蓮香”、“胭脂”、“嬰寧”、“粉蝶”、“義犬”和“羅剎海市”六個故事組成。依舊是兩岸三地的合拍片。

2011年同一家公司又制作播出了《聊齋志異3》,依舊六個單元,分別對應“畫壁”、“梅女”、“庚娘”、“公孫九娘”、“白秋練”、“江城”。

重點篇章之“聶小倩”
原著故事為:書生寧采臣到金華趕考,入駐郊外幽靜的荒廟,以備科考。同住此廟的,還有一位陜西書生燕赤霞。
寧采臣剛要入睡,一妙齡女子入屋,寧采臣品行端正,不肯做茍且之事,將其趕走。女鬼聶小倩佩服其人品,便將實情相告,并叮囑其要時刻不離燕赤霞,才能保住性命。

第二夜寧采臣與燕生同住一屋,深夜果然妖魔來襲,被燕生的飛劍所傷。寧采臣按小倩所托,將其尸骨遷走,助其脫離魔掌。
寧采臣考試完畢返回家鄉(xiāng),燕生送他一寶物,以防邪魔糾纏于他。寧采臣回家后,將小倩尸骨葬于書房之外。誰知,聶小倩再次現(xiàn)身,并嫁給他,還為其生下一名男孩。而糾纏小倩的妖魔來到寧家,被燕生所贈法寶擊斃。寧采臣還考中了進士,一家人其樂融融。
【影視作品】
李翰祥版倩女幽魂
1960年邵氏公司制作了“倩女幽魂”,改編自《聊齋志異》中的“聶小倩”一文,由李翰祥導演,樂蒂、趙雷主演。

本片塑造了清晰脫俗的女鬼聶小倩與呆頭書生寧采臣,以及恐怖的千年樹妖姥姥,以及豪放劍客燕赤霞的形象,奠定了“倩女幽魂”的主要故事框架,后面各種翻拍都基于此,而非聊齋原著。
徐克版倩女幽魂
1987年徐克翻拍老版“倩女幽魂”,由張國榮出演寧采臣,王祖賢飾演聶小倩,午馬則扮演大胡子劍客燕赤霞。

王祖賢版不沾人間煙火氣的聶小倩,成為許多80后、90后心中的經(jīng)典形象。本片也是徐克的代表作品之一,深受80后、90后等幾代人的喜歡。
倩女幽魂Ⅲ:道道道
1990年徐克翻拍了自己,主角由落魄書生寧采臣改成了梁朝偉出演的小和尚十方,王祖賢出演的女鬼則改名為小卓,性格上也與小倩不同,更活潑俏皮。張學友出演燕赤霞同名的賞金俠客,是片中的搞笑擔當。

翻拍后,整體故事偏喜劇風格,不再有過多的“人鬼戀”這種愛情元素,面對強大的樹妖姥姥以及黑山老妖,主角團更顯弱小無阻。搞笑版燕赤霞,不像午馬版那樣,法術高強,一出場就能解決問題。因金佛被毀,沒了法寶,老和尚也不敵,最終用血染遍十方全身,借用晨輝的光芒,化為金身,這才擊敗了黑山老妖。
小倩
1997年徐克又監(jiān)制了一部動畫版倩女幽魂,可見徐老怪對這個故事有多喜愛。這一次寧采臣再次成為主角,他冒險的路上既有以降妖除魔為己任禪師白云與徒弟十方,又有道士燕赤霞,正義這方可謂是史詩級加強。

重點篇章之“畫皮”
原著故事為:王生路遇一從夫家逃跑的美女,得知其凄慘遭遇后,便將其帶回家中藏匿起來,背著妻子,與其廝混在一起。

誰知美女實為披著畫皮的厲鬼,王生被一道長提點后,見其真身,嚇得魂不附體。道長送其一把蠅拂,懸于門上以避禍。誰知女鬼張狂,法力高強,不懼蠅拂,吃點了王生的心。道長大怒,用法寶將厲鬼擊斃。
救夫心切的妻子陳氏,在道士的指點下找到一名乞丐,忍受食痰之辱,最終咳吐出丈夫的心,王生因而得救。
【影視作品】
老版畫皮
1966年香港的鳳凰影業(yè)公司出品,由鮑方導演,由朱虹、高遠、陳娟娟、翁午等主演。電影改編自“聊齋志異”中的“畫皮”一文。
書生王崇文因功利心切,錯把女鬼梅娘當考官女兒收留,將其帶回家中,受其迷惑后,趕走了發(fā)妻陳氏。
妻弟發(fā)現(xiàn)梅娘的真實身份后,請師父出山相助,可惜晚了一步,王生已被其殺害。老師父法術高超,消滅了害人的梅娘。

此版堪稱徹頭徹尾的恐怖片,尤其是女鬼褪去畫皮露出真容,在那個年代看來,極其嚇人。
畫皮之陰陽法王
1993年出品,由胡金銓執(zhí)導,王祖賢、鄭少秋、洪金寶、午馬、林正英、劉洵等人主演。
本片則另辟蹊徑,以畫皮女鬼為主角,王生卻被其主人陰陽法王附身。女鬼千方百計的想要擺脫控制,轉(zhuǎn)世投胎。
在一眾道士的幫助下,最終在桃木林里消滅了法王,獲得自由。

古裝片中鄭少秋飾演壞人,真的很少見。女鬼褪下畫皮那段,即使是王祖賢出演,依舊很嚇人。
畫皮系列——新世紀東方魔幻主義大片
2008年合拍片畫皮,由陳嘉上導演,周迅、陳坤、趙薇、甄子丹、孫儷主演的東方魔幻主義大片。
本片一時成為了社會討論的熱點,針對男主人、女主、小三的三角關系,延伸討論到辦公室中的人際關系。電影引發(fā)的討論度已經(jīng)超過影片本身。
四年后,烏爾善導演帶領原版主角拍攝了畫皮2。這一次的話題度與口碑遠不如第一部。

因為內(nèi)地公開放映的特殊需要,畫皮中女鬼的設定,被修改為狐妖。
狐貍修煉成人形后的稱呼,是狐仙、狐貍精,還是狐妖,完全看其所作所為。聊齋故事中的狐女,大部分都是正面形象,被稱為狐仙。而那些魅惑、殘害人類的,則被稱為狐妖、狐貍精。
人分好壞,鬼怪精靈亦分善惡,善則百姓尊敬,稱之為大仙,惡者眾人厭惡,視其為妖魔。正邪善惡,皆在一念之間。

其他改編而來的經(jīng)典影視作品
聊齋故事大都是中短篇,特別適合拍成電影。上個世紀60,70年代,香港國泰(前身電懋)、邵氏等影視公司,以及內(nèi)地電影制片廠就出產(chǎn)過一大批聊齋改編電影,也曾風靡一時。

不過大都時間比較久遠,看過的觀眾不多。下文中會摘出知名度高的經(jīng)典影片,著重進行介紹。
精變
1980年上映,改編自《聊齋志異》,由魏慧麗、徐少華主演,有關狐仙為書生救母之恩,化為女子嫁于其子,又多次助夫婿家拜托劫難。最終身份暴漏,遭到公婆嫌棄,不得已只能離開。

本片中的狐女還扮演過西游記中高老莊的高小姐,而男主角則是唐僧的扮演者之一。后來觀看此片時,總擺脫不了西游記的影響,感覺有些別扭。
鬼妹
1985年上映,改編自《聊齋志異》,講述了清貧而正直、仗義的書生陶生和二個鬼妹之間的故事。

狐緣
1986年上映,改編自《聊齋志異》中的《辛十四娘》,講述了書生馮生和狐女十四娘的愛情故事。

碧水雙魂
1986年上映,根據(jù)《聊齋志異》中《晚霞》改編,由何晴主演。

敦煌夜譚
1991年上映,改編自《聊齋志異》,由李翰祥導演執(zhí)導,王霄出演敦煌畫室,王小鳳出演狐仙蓮香,周潔出演女鬼李燕兒,上演了一處人鬼狐三角戀。最終,狐女退出,成全了一對佳人。

古墓荒齋
1991年上映,并以《連瑣》為主線,串聯(lián)起四個不同的聊齋故事,由邢岷山出演男主角,傅藝偉出演連鎖,胡天鴿出演聶小倩,周迅出演嬌娜,陳莎莎出演畫皮少婦。

狐仙
1992年,由呂小龍導演,胡慧中出演。最成功的李小龍模仿者,自導自演(出演道長),又請來打女霸王花,拍攝了這部武俠感十足的狐仙片。
書生放生,銀狐報恩,無奈人妖殊途,又有邪魔從中作祟,最終道長出手,斬妖除魔。可惜,為救書生,狐女以命相換,此情永駐書生心間。

癡男狂女兩世情
1993年上映,根據(jù)《聊齋志異》中《魯公女》改編。講述儒生張于旦與魯公之女飛飛的兩世情緣。

花姑子——電視劇
2004年播出,改編自《聊齋志異》中的“花姑子”,由張庭、沈曉海、陳敏軒、邱心志、王艷等聯(lián)袂主演。
講述了心地善良的窮書生,與香獐子修煉成精的花姑子,之間人妖之戀的故事。

畫壁——烏爾善“畫”字系列第二部
2011年烏爾善又拍攝了畫壁,由一眾女明星出演,改編自聊齋同名原著。故事性尚可,主要靠女明星的顏值與身段作為賣點。

畫壁原著:朱舉人到寺廟中游玩,被墻壁上“天女散花圖”所吸引,竟然進入畫中,與一名少女廝混數(shù)日,使之懷有身孕。而看守仙女們的金甲神,不準仙女們私藏凡人。朱舉人嚇得躲了起來,惶惶不可終日。
最終,被寺廟里的老僧從畫中引了出來。朱舉人很是迷茫,老僧卻道“幻由心生”。
獵奇艷譚
聊齋志異中本就有眾多書生與美女的故事,因此特別適合拍一些美女眾多,展現(xiàn)情與欲題材的影片。

港片就有個艷譚系列,其中第一部三個修煉中的狐女;第三部故事類似畫壁,又雜糅了清代某艷情小說中會法術的和尚;第四部王母的寵物三只玉兔思凡下界,與世間男子相親相愛的故事;第十部則是改編自聊齋的“陸判”一文。這幾部皆為精品,值得一看。其他的,不過爾爾。
清代鬼狐文學志怪小說
除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外,清代袁枚的《子不語》、風流才子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也都善寫鬼狐故事。
魅變
這部2000年播出的電視劇,就改編自“閱微草堂筆記”,本劇由14個故事單元組成,分別為:“如意”、“倩女還魂”、“誤”、“羅生怨”、“二姑娘”、“真假鬼”、“杏花”、“孤妻”、“黑蛋”、“木魅”、“鳳兒”、“姜三莽”、“圈套”、“南行奇遇”所組成。

【拓展】港式鬼片
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將市井田間的鬼狐傳說升入文學殿堂,從而為鬼故事的大眾化普及,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有著東方好萊塢之稱香港電影,各種商業(yè)類型片極其發(fā)達,必然涉及這個領域。港式鬼片大體可分為幾個方向:
港產(chǎn)恐怖片
上個世紀,歐美恐怖片為銀幕主流,日式恐怖片二度崛起,泰式恐怖異軍突起之前,港式恐怖片在華語地區(qū)也是有一號的。
港恐從歐美、日式恐怖片中學習先進經(jīng)驗,結(jié)合本民族特色發(fā)展出多種多樣的類型:鬼怪邪靈、港式僵尸、南洋降頭、苗疆蠱毒、科幻恐怖、殘暴罪案、瘟疫病毒等。

港式鬼片便是這其中的佼佼者。雖然制作上比較簡陋,但還是能拍攝出頗具本民族色彩的恐怖氛圍。
它一方面充滿著濃厚的民俗文化氛圍,將民間傳說融入其中,如:中元節(jié)(盂蘭盆節(jié)、鬼節(jié))禁忌、鬼娶新、鬼打墻、結(jié)陰婚、水鬼找替身等,以及道士畫符、開壇做法、捉鬼除妖等。而電影《僵尸先生》中就有段“鬼新娘”的故事。

另一方面吸收外來恐怖片的先進經(jīng)驗,學習“日恐”在日常生活場景中設恐怖情節(jié),比如電影《Office有鬼》。學習“歐美恐怖片”深度結(jié)合圣經(jīng)等神學名著,引經(jīng)據(jù)典,推測出要達到最終目的所必須的步驟,從而預測下一步行動,比如電影《雙瞳》。

港產(chǎn)愛情片——主要為輕喜劇
除了嚇人的恐怖片之外,還有能讓人輕松愉快的輕喜劇片。此類影片中鬼狐的設定,更多的是為了解釋其“超能力”的來源,從而達到喜劇效果,為對方排憂解難。當然,也為最終人鬼殊途,愛而不得,奠定了悲劇基調(diào)。

當然也有些許從頭到尾充斥著悲劇色彩的愛情類鬼片,比如《胭脂扣》。相約為愛殉情的青樓頭牌如花,在黃泉久候不見十二少,便回到陽間四處尋找,最終見到了“茍且偷生”的老年十二少。
相見不如不見,知道不如不知。對昔日愛人已心灰意冷、放下執(zhí)念的如花,漠然的回歸地府,去轉(zhuǎn)世投胎,對過往,不再有一絲留戀。

【寄語】其實港產(chǎn)愛情才是“悶聲發(fā)大財”的典范,這類影片不需要較大的投入,只需要請有號召力的明星即可。而且常年在港片票房TOP10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可謂是投資少收益大,觀眾還愛看。
雖然能讓人銘記的經(jīng)典作品不多,商業(yè)類型也不遠如武俠、功夫、警匪、無厘頭喜劇等名氣大,但即使“二周一成”霸榜的年代,依舊有一兩部躋身TOP10,賺得朋滿缽盈。
鬼狐聊齋講完了,下一篇則向大家介紹傳統(tǒng)評書中神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