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一個問題,為什么就算福島核電站的污水在處理達到飲用水標準之后,也不應(yīng)該排海
如題,為什么這些水即使達到了飲用水標準也不能排海?
①氚,碳14在生物圈中的物質(zhì)循環(huán)特性與重金屬元素不同。氚,碳14進入生物圈之后是由不均勻變成均勻的擴散。也就是說,一開始排放點濃度很高,但是隨著物質(zhì)循環(huán),地球上的水體將會均勻的平攤每一份含量。這些水體包括海洋,河流,也有含水的動植物。
舉個例子,地球上的碳14的主要來源是宇宙射線,宇宙射線轟擊大氣中的氮,把氮14變成碳14,這些碳14進入生物圈后,因為化學性質(zhì)和碳12完全一致,就相當于是少量的碳14溶解在碳12中。生物體對碳14并沒有特定的選擇,這些碳14經(jīng)過了動植物的一輩子之后,會從動植物的尸體中變成各種各樣的沉積物。宇宙射線對大氣中的氮原子的轟擊產(chǎn)生碳14和動植物死亡尸體中的碳14沉積到地層中,就像是生物圈這個浴缸的進水口和出水口,達到動態(tài)平衡后生物圈中碳14的總量就固定了。氚也是類似的,進入生物圈之后,會隨著動植物的代謝在生物圈中擴散,最后達到一個均勻的分散效果。這就意味著,在氚均勻分散后,分攤到個體的氚其實是很少的。隨著地球的自凈化,它們很快就會回到正常(只要你不是倒霉的住在排放點)。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908453/
關(guān)于氚和碳14不會在生物中富集的情況,這篇專欄文章說了。
②銫137,鍶90之類的重金屬核素,由于親脂肪性,在進入環(huán)境后,會趨向于進入動物體內(nèi)而不是在環(huán)境中均勻分布。被排入海中的重金屬元素,在被食物鏈底層的藻類浮游生物吞噬后,再被動物吃掉,但是重金屬元素由于親脂肪特性會趨向于進來不走,在動物體內(nèi)越積越多,隨著食物鏈的物質(zhì)傳遞,吃了更多動物的食物鏈高層就會富集大量的有毒有害的重金屬物質(zhì)。
③日本和國際原子能機構(gòu)說福島的儲水罐的污水在處理后能達到飲用水標準。我們姑且不管真實性,即使達到了,你想一個問題,飲用水是給誰喝的?顯然是給食物鏈頂端的人喝的,也就是說飲用水,在物質(zhì)循環(huán)中處于食物鏈高層。排海,就相當于直接把食物鏈高層的物質(zhì)扔給了食物鏈底層。那么再次重金屬通過富集,回到人吃的動物體內(nèi)的時候,會變成什么樣呢?
④福島的儲水罐,存儲了幾百萬噸受到放射性物質(zhì)污染的水,即使把這些水都處理完了,處理后的水也擁有總量巨大的重金屬的放射性核素。一般的核電站怎么處理的,通過各種各樣的工藝把放射性廢液變廢固,這部分廢固和不能再用的乏燃料一起組成了核廢料。只有完成了廢液變廢固的過程完成之后,剩余的水經(jīng)過檢測達標才能排放。顯然,福島核電站的放射性污水沒有經(jīng)過廢液變廢固的過程。
⑤最后再提一點,日本并沒有完成對儲水罐中的污水做完整的放射性核素的檢測,對處理后的污水的檢測也及其有限。
以下視頻有說明:
【日本人告訴你為什么要抵制福島核污水排海!日本國會質(zhì)詢·環(huán)境委員會】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g4y1w7kP/?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2245f3129393dc4361da66f185925d2c
個人的一些看法,如有異議或者補充歡迎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