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098】蘇伊士運河開通
Part 1
蘇伊士運河是重要的國際通航運河,是亞、非兩洲的分界線。它位于埃及東北部,貫穿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意義和戰(zhàn)略價值。1859年4月,蘇伊士運河開鑿工程在塞得港破土動工,歷經(jīng)10年,于1869年8月竣工,計開挖土石7500萬方、耗資1600萬英鎊、犧牲民工達12萬人。
把地中海和紅海連接起來的想法由來已久,遠在公元前十九世紀,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西索斯特里斯為發(fā)展貿(mào)易首開法老運河。運河起自與地中海相連的曼濟拉湖,經(jīng)尼羅河支流貝魯濟河南下,至扎加濟格折向東,穿多美拉河普,至艾布·蘇維拉,流進與紅海相連的苦湖。運河全長150公里、寬60米、深2至3米。后在運河淤塞后,曾于公元前七世紀、公元前六世紀、公元前三世紀、公元一世紀、公元七世紀,先后5次疏通或開鑿新河道。運河斷斷續(xù)續(xù)通航2600多年,最終在公元767年,阿拔斯王朝哈里發(fā)艾布·加法爾為封鎖反對他的麥加、麥地那人,下令填平運河下游,法老運河徹底廢棄。
Part 2
法老運河廢棄后,東西方貿(mào)易從歐洲走地中海水路至亞歷山大,接埃及陸路至古勒祖姆,再經(jīng)紅海、印度洋水路至印度。十三世紀十字軍遠征期間,又開辟從威尼斯越地中海至大馬士革,再經(jīng)敘利亞、波斯陸路到印度的路線。公元1453年,上述兩段陸路被奧斯曼人切斷。公元1498年,葡萄牙水手瓦斯科·達·伽馬從大西洋沿非洲海岸南行,開辟繞好望角進入印度洋、太平洋的新航路。十八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西歐與印度間貿(mào)易日益頻繁。英國在同其他國家競爭中逐漸取得優(yōu)勢,在十八世紀中葉確立了海上霸權(quán)。法國海上實力不如英國,但在地中海東部勢力強大,于是打算在埃及開鑿一條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直通東方,改善同英國的競爭條件。
Part 3
1798年,當時是法國督政府將軍的拿破侖率軍占領埃及,立即計劃開鑿運河。他親自帶領一批工程師和軍官從蘇伊士北上,尋覓法老運河的遺跡,進行勘察測量,但勘測中錯誤地計量了地中海和紅海水位,以為紅海水位比地中海水位高9.907米,運河鑿通后,尼羅河三角洲將被紅海海水淹沒,于是考慮基本恢復法老運河??墒遣痪?,法國政局發(fā)生變化,拿破侖匆忙回國奪權(quán),開鑿運河計劃遂被擱置起來。時隔近半個世紀,法國當局利用宗教團體圣西門會組織的蘇伊士運河研究會,對地中海和紅海水位又進行反復測量,于1847年得出兩海水水位差不多的結(jié)論,這為蘇伊士運河開鑿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據(jù)。
英國確認蘇伊士運河比好望角路更便捷,但擔心由于法國的競爭,運河通航會損害英國在東方,特別是在印度的利益。為了破壞法國開鑿蘇伊士運河計劃,英國提出從亞歷山大經(jīng)開羅到蘇伊士修一條鐵路,以取代開鑿運河。英國政府勸說埃及當局勿開運河而修鐵路,法國政府則向埃及當局揭露,英國鼓吹修鐵路是企圖侵占埃及。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為了防范外國勢力滲入,拒絕了開鑿運河和鋪設鐵路的建議,但他的繼任者阿拔斯接受英國拉攏,同意修筑鐵路。1858年,自亞歷山大經(jīng)開羅及蘇伊士的鐵路全線貫通。法國見英國得勢,極為不安,便加緊兜售運河計劃。由此可見,開鑿蘇伊士運河是英法爭奪東方的產(chǎn)物。
Part 4
開鑿蘇伊士運河的成功計劃者和組織者是法國人費迪南·德·萊塞普斯。他的父親是一名外交官,早年曾隨拿破侖入侵埃及,法軍撤離后任駐埃及領事,后又支持穆罕默德·阿里奪權(quán),因而成為這位埃及總督的座上賓。萊塞普斯1832年出任駐埃及副領事,1845年晉升為領事。由于父親的關系,他深得總督的喜愛,并與總督未成年的兒子賽義德建立了私交。
1833年,萊塞普斯偶然看到當年隨拿破侖勘察的工程師勒佩爾所寫關于《開鑿蘇伊士運河的報告》,深為其打動。從此,他潛心研究蘇伊士運河問題,并同有關方面特別是圣西蒙會取得聯(lián)系。1852年,已經(jīng)棄官從商的萊塞普斯,把自己擬定的開鑿蘇伊士運河的計劃先后呈給埃及總督阿拔斯和埃及的宗主國奧斯曼帝國,都碰了釘子。1854年,賽義德繼任埃及總督,萊塞普斯聞之欣喜若狂,趕赴埃及向老朋友表示祝賀,趁機提出運河計劃。他用甜言蜜語向賽義德描繪,運河鑿成將給埃及帶來巨大收益,埃及將以運河為屏障,擺脫奧斯曼帝國而獨立,賽義德的英名將永垂青史。
Part 5
賽義德被他的誘人辭令蠱惑得飄飄然,表示接受他的運河計劃。同年十月,正式簽訂關于修建和使用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及其附屬建筑物的租讓合同。一個紛爭數(shù)十年未見分曉的重大問題就這樣敲定了。1858年1月,賽義德與萊塞普斯又簽訂了一份新合同,對1854年合同作了確認和補充。1858年12月,萊塞普斯正式組建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發(fā)售股票。合同主要條款是:租讓期99年,期滿后運河歸埃及所有,埃及政府無償讓與公司開鑿運河所需土地,并提供必要的勞動力,免稅進口施工機器,埃及獲運河運營純利的15%。拿破侖三世后來承認,運河計劃雖是私人提出的,但他早已關心此計劃的研究。一次,他對萊塞普斯說:你可以依靠我的支持和保護。這都說明,萊塞普斯計劃、組織開鑿蘇伊士運河完全是為法國爭霸政策服務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后,萊塞普斯不等奧斯曼帝國批準,更不顧英國政府反對,于1859年4月25日,宣布蘇伊士運河正式在塞得港破土動工。
Part 6
運河動工第二天,法意對奧戰(zhàn)爭爆發(fā)。法國怕得罪英國,招致英國干涉它在歐洲的行動,未敢公開支持運河工程。這時,英國勾結(jié)奧斯曼帝國向賽義德施壓,并把軍艦開抵亞歷山在港相威脅。賽義德迫于壓力,于同年6月召集駐埃及的16國領事商議停止運河工程。法皇拿破侖三世呼吁所有親善國家都支持運河工程,英國基于形勢變化,把軍艦悄悄開回馬耳他基地。奧斯曼帝國不敢輕易得罪法國,既不批準運河計劃,也不再干涉運河工程進行。至于賽義德,他原本就幻想運河鑿成會使埃及擺脫奧斯曼帝國而獨立,同時害怕一旦廢除運河計劃,難以賠償公司股東的損失,英國和奧斯曼帝國壓力一減輕,自然又全力支持運河工程了,運河工程因而沒有中斷。
Part 7
按照合同,運河工程4/5的勞工由埃方提供。但動工的最初兩年,礙于英國和奧斯曼帝國沒有實行勞工征集制,而采取自由招工的辦法,所以工地上勞工有限,最多時埃及勞工僅有1700人,工程進展緩慢。1861年7月,賽義德根據(jù)合同有關規(guī)定發(fā)布勞工法令,承諾埃及按照公司的要求和運河工程的需要提供工人,實行勞工征集制。同年8月,開始強征勞工,當月征調(diào)近8千人,12月增至近1.5萬人。1862年每月達到2萬至2.2萬人。由于工地條件艱苦,從這年開始改為勞工一月一輪換,自此,每月都有不下6萬人往返,困頓在運河工地上。當勞工實在不易攤派時,萊塞普斯便慫恿賽義德裁減軍隊,被裁士兵一脫下軍裝就整隊遣往運河工地去。
蘇伊士地峽是一片浩瀚的沙漠,氣候常年炎熱少雨、飲水奇缺,公司起初用汽船從亞歷山大運一些淡水到塞得港。運河往南開鑿后,則從沙漠上星星點點綠洲里的深井中汲水,再用駱駝運到工地去。此外,公司曾于1859年和1861年進口三臺海水淡化機,但常出毛病。這些措施遠遠滿足不了飲水需要,在運河工地上渴死的人像被收割的莊稼一片片倒下之后,才開始挖掘計劃中的淡水渠。
Part 8
公司供給勞工的伙食既差且少,一份飯不夠一個小孩子吃的,身邊帶有幾個錢的勞工往往從牽著毛驢的游牧人那里另買點食品充饑,多數(shù)勞工經(jīng)常處于半饑餓狀態(tài)。住的情況更不用提,工地上有為數(shù)不多的木板房和帳篷,都被大小工頭和外國技術(shù)工人占據(jù)著,埃及勞工基本上是風餐露宿。地中海的熱風一吹,夾雜著腥臭,蒼蠅成群,揮之不去。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下,農(nóng)村來的壯漢子一個個病倒了,支氣管炎、肝炎、肺炎、紅眼病等極為普遍,威脅最大的要屬于瘟疫,像霍亂、天花、傷寒、斑疹傷寒、回歸熱,每隔一年就襲擊一次,一次比一次厲害,以至有時連送病人去急救站的人都難以找到。
再看工地勞動場景,開工初期雖進過一些機器,但為數(shù)極少。公司嫌機器作業(yè)成本太高,運河開鑿主要靠人工,靠勞工的雙手用笨重的鐵鍬、鎬頭掘土,用簡陋的筐子運土。公司規(guī)定了苛刻的勞動定額,白天完不成,晚上在月光下接著干,連穆斯林的齋月也不例外。這樣的勞動強度、這樣的勞動條件,工資多少呢?一個月完成定額,掙當?shù)刎泿?0至70皮亞斯,每天合2皮亞斯左右。童工的工資更少,只及成人的1/3。當時,美國駐埃及總領事提到勞工工資時說:要是在田間或農(nóng)村附近挖溝,這些工資還說得過去,但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挖河,這點工資實在是太少了。
Part 9
就是這點微薄的工資,也不是直接發(fā)到勞工手里,而是交給工頭,任憑他們從中克扣。此外,公司無故拖欠勞工工資也是常有的事,特別是對不甘心給外國公司賣命而怠工、逃跑者,公司規(guī)定,怠工被發(fā)現(xiàn)一次,扣發(fā)一天工資的1/3,逃跑被抓回一次,扣發(fā)半月工資,后又改為如有人逃跑,扣發(fā)全月工資,但勞工還是照樣逃跑。為保證運河工程進度,1862年1月,賽義德指令埃及每個地區(qū)派一名警察負責押送勞工去工地,并委派專人率領警備隊在工地維持秩序,他們大肆拘捕逃跑者,捕到就往監(jiān)獄送。
1863年,伊斯梅爾繼任埃及總督,他和賽義德一樣,幻想運河鑿成會使埃及擺脫奧斯曼帝國而獨立。他說過,他比萊塞普斯更渴望開鑿運河,但他覺得運河租讓合同中某些規(guī)定對埃及未免過于苛刻。同時考慮到美國南北戰(zhàn)爭期間棉價飛漲,埃及種植棉花有利可圖,故需保持一定的土地和人力,因此力圖對運河租讓合同中一些條款進行修改。后經(jīng)反復與運河公司談判,并請法皇拿破侖三世出面調(diào)停,得以廢除勞工法令,收回一些運河工程不必要的土地,也為此支付了巨額賠款。
Part 10
1866年2月,伊斯梅爾和萊塞普斯正式簽訂一項關于蘇伊斯運河的全面合同。英國和奧斯曼帝國本來強烈反對蘇伊士運河的開鑿,這時見生米即將做成熟飯,便見風使舵,英國轉(zhuǎn)而采取先成之、再奪之的策略,奧斯曼帝國則于1866年3月批準了伊斯梅爾與萊塞普斯簽訂的全面合同。1869年8月18日,地中海和紅海被溝通。11月17日,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運河長162.5公里,河面寬52公尺、河底寬22公尺、河深7.5公尺。蘇伊士運河通航后,成為溝通歐亞非三大洲的國際交通要道。航船不繞好望角而取道蘇伊士運河,可以大大縮短航程,從歐洲到印度的航程大約縮短了一半,從倫敦到孟買的航程縮短了4840公里,馬賽到孟買的航程縮短了5940公里。隨著航程的縮短,相應地節(jié)省了航行的時間和費用,還可避免好望角的狂風惡浪,確保安全。因此,馬克思稱蘇伊士運河為通往東方的偉大航道。
Part 11
研究學者:“蘇伊士運河通航是埃及人民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埃及為開鑿蘇伊士運河所花各項費用連同貸款利息總計達1680萬英鎊,而歐洲股東的全部投資僅為448萬英鎊。開鑿運河的10年中,埃及投入了數(shù)十萬勞工,他們在炎炎烈日下、滾滾黃沙里忍饑受渴,用雙手一鍬一鎬挖出7.2億立方土,完成了這項宏偉工程。運河鑿成時,有12萬人命赴黃泉。所以,后來納賽爾總統(tǒng)在回顧運河歷史時說,這條運河是用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血汗、我們的尸骨換來的?!?/p>
蘇伊士運河鑿成后,客觀上給埃及人民帶來了一些好處,如開鑿運河期間所挖淡水渠灌溉了尼羅河三角洲以東土地,沿運河一線新建了塞得港、伊斯梅利亞城、陶菲克港、古城蘇伊士和坎塔拉也振興起來,不少無業(yè)者找到了與航運有關的工作。埃及同世界各地聯(lián)系也加強了。
Part 12
研究學者:“蘇伊士運河開通后,縮短了歐洲和東方的距離,不只節(jié)省了燃油的消耗、節(jié)省了時間,而且對于交流活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以說,不只是埃及人因擁有蘇伊士運河而獲益,整個世界都獲益匪淺,而且遠比埃及人獲益要大得多。但是在蘇伊士運河國有化之后,可以說一部分收益養(yǎng)活了埃及人民?!?/p>
運河通航后,長期在法、英殖民主義者的控制之下,法國掌握著蘇伊士公司的大權(quán),享有運河帶來的各種利益,而埃及只能得到15%的純利。1882年,英國軍事占領了埃及和運河地區(qū),取代了法國的地位。埃及人民經(jīng)過長期艱苦的斗爭于1956年7月26日將蘇伊士運河正式收歸國有,成立了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結(jié)束了英、法占領運河長達87年之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