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直取皇位,突然1小官跳出:先拜祖宗,還是先進宮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城,他策馬揚鞭直奔皇宮而來,突然,一小官攔在他的馬前:“殿下是先拜太祖陵,還是直接進宮繼位?您可要三思??!”
這個小官,雖然此時籍籍無名。后來,卻憑“御街攔馬”事件,被朱棣看重。從此,官運亨通。
他就是,歷經(jīng)四朝不倒的“三楊”之一楊榮。
此人,不僅有治世之才,而且膽氣過人。
此時,他只是翰林院的一個小小編修。面對殺伐果決,不怒自威的朱棣,卻敢挺身而出。
朱棣正色道:“自然先去拜太祖陵!”說完深深看了楊榮一眼,驅(qū)馬趕去太祖陵。
(《明史》“成祖初入京,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駕謁陵?!保?/p>
原來,朱元璋曾有令,凡大明繼位者,必先拜明孝陵。
朱棣想名正言順做皇帝,必得給老爹上炷香,得到老爹的認可,才算是正統(tǒng)。
楊榮雖然阻止他登基,朱棣卻對他心存感激。
朱棣即位后,楊榮立刻被重用,他被調(diào)入內(nèi)閣,那可是皇帝的智囊團。
在這個平臺上,楊榮更是如魚得水,他善“謀斷”的潛在本領(lǐng),也凸顯出來。
一天晚上,朱棣收到一份緊急軍情。
原來,蒙古兵攻打?qū)幭模爻菍㈩I(lǐng),發(fā)出急救信號。
遠水解不了近渴,朱棣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兒,急忙找楊榮詢問意見。
結(jié)果,楊榮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樣:“不急不急?!?/p>
朱棣心里噴火:“這都火燒眉毛了,還不急?!”他按下心中的小火苗,讓楊榮細細講來。
楊榮也不敢托大,他摘下邊防圖,條理清晰地,一一為朱棣解惑。
并斷言:“寧夏一戰(zhàn),速戰(zhàn)速決,我方必勝!”
果然,沒過多久,得勝的奏報,就被遞了上來。
朱棣開懷大笑,想不到這小子,竟然料事如神。雖是文官,卻對軍事,有善斷之能。
此后,朱棣5次北伐,都將楊榮帶在身邊。
楊榮儼然成了,朱棣的貼身秘書,一切印信、詔書,都由他保管。
1424年,朱棣在第5次北伐途中,突然病逝。
這一下,可愁壞了楊榮。朱棣去世前,召見大將張輔,曾對他說:“皇位我屬意太子?!?/p>
然而,張輔是2皇子朱高煦的死黨。為防萬一,楊榮決定秘不發(fā)喪。
他命人收集軍中錫器,熔化后制成錫棺。然后,將朱棣放入其中,藏于車車之上。
(“錫”透氣,且不易腐化)
又派內(nèi)侍藏于車內(nèi),1日3餐照常供應(yīng),楊榮則快馬加鞭,將朱棣的遺命,送到太子手上。
也正因為,朱棣身邊有這樣一個謀士,才確保了皇位安穩(wěn)的,過渡給了太子。
從而,才有了后續(xù)的“仁宣之治”。
楊榮可以說是一個全才,他善于審時度勢,而且有膽有識。面對高高在上的霸主,他能巧妙的將自己營銷出去。
雖然是文臣,卻通曉軍中事務(wù)。被同為“三楊”的楊士奇,高度評價:“榮曉暢邊務(wù),臣等不及?!?/p>
在朱棣駕崩時,如果不是楊榮處事不驚,果斷做出決策,天下很可能,又會迎來一場大亂。
有才華的人,也需要被人看到,楊榮另類的“毛遂自薦”,也驚艷了古今。
好在,朱棣慧眼識珠,才有了后來的,君臣兩相宜。
素材來源:《明史·楊榮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