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邏輯課(六)
一
邏輯,是感性經驗趨向于一致的判斷。
如果說,“烏龜比人跑得快”,大多數(shù)人的反應是“不可能”,或者“你說的是某一種烏龜跑得快吧?!?/p>
可是,如果說,“烏龜天性善良”,大多數(shù)人的反應只是,“我不是很清楚,你再說說看”。
我們具有一致的感性經驗時,對于一個判斷的反應也會趨于一致。如果我們缺少相關的感性經驗,就會變得遲疑,無法立刻做出判斷。
二
如果只說,“烏龜天性善良”,我們會變得遲疑。同樣的,如果只說“烏龜天性邪惡”,我們也會遲疑。
可是,將這兩句話同時說出,我們的判斷又是另一種情況了。
“善良”和“邪惡”,這是兩個不同含義的詞。并且,我們非常確定,“善良”的含義中不包括“邪惡”,“邪惡”的含義中也不包括“善良”。
這兩個詞都不是對方的一部分,這種情況在邏輯中就叫做“矛盾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產生矛盾”。矛盾的意思,正如前面所說,如果一個詞存在,由于這個這個詞只能是它自身的全部,所以它就不可能有不屬于它的部分存在。
“善良”存在,它其中不可能有任何的“邪惡”,所以“邪惡”必然不存在。
由于“矛盾律”,所以這兩句話,“烏龜天性善良”與“烏龜天性邪惡”,不能同時是成立的。其中一句如果是對的,同時也就表明了,另外一句必然是錯的。
矛盾律,是一個整體和它所含有的所有部分,與另一個整體和它所含有的全部部分之間的關系。
簡單來說,我們只要知道一個整體中的所有部分,則這些部分之外的,必然不屬于這個整體。
如果更嚴格的方法,我們必須同時知道這兩個整體的所有部分,并且確定它們絕對沒有重合的部分,才可以最終確立“矛盾”關系。
當然,如果是真實的事物,確定這兩個整體不存在“重合的部分”,倒也很容易。正如“矛盾”這個詞背后的故事,一只矛與一塊盾,這就是完全不重合的兩個整體。
三
讓我們再進一步。
如果將“善良”除了它自身的全部之外,所有不屬于“善良”的部分都稱為“邪惡”,此時就會得到,任何一個部分,如果它不屬于“善良”,就必然會屬于“邪惡”。
任意一個部分,當它屬于一個整體時,必然同時不屬于另一個整體。
如果這一個部分,只能歸屬于這兩個整體中的一個,不可能歸屬于第三個整體,這種情況在邏輯中就稱為“排中律”。
四
“矛盾律”和“排中律”,是邏輯判斷的重要方法。它的特點在于,雖然我們可能不具有完全一致的感性經驗,但是只從給出的信息,也可以達成一致的判斷。
了解“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存在后,下一步,就是如何掌握和熟練地運用這兩個規(guī)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