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環(huán)王》和中土世界:沙巴德,連接南北杜內丹人王國的重要河港

? ? ??沙巴德(Tharbad),是中洲西部埃利阿多(Eriador)地區(qū)南部、格瓦斯羅河(Gwathló)岸邊的一座河港城市。在第三紀元早期,沙巴德成為通往埃利阿多的南北主干道路上的重要交通節(jié)點,但隨著時間流逝,這一規(guī)模龐大的城市最終只剩下斷垣殘壁。


? ? 沙巴德所處位置屬于格瓦斯羅河的中下游,該位置地勢近乎水平,水流遲緩,屬于沼澤中的一片寬闊淺灘。在該淺灘以北便是由河水擴散形成的大沼澤天鵝澤(Swanfleet)。往南大約一百英里流程處,地面坡度便逐漸增加。

由于格瓦斯羅河的流速比較緩慢,哪怕是吃水較淺的船,也可以輕易由南向北,逆流而上抵達沙巴德所在位置。因此鑒于該位置所處地理優(yōu)勢,建成河港作為格瓦斯羅河上往來船只的中轉點,無疑是一個很好選擇。
? ? 關于沙巴德河港的布局,書中并沒有多少介紹。鑒于河上橫跨著沙巴德大橋,猜測主要城鎮(zhèn)區(qū)分布在格瓦斯羅河兩岸,而大橋為各城區(qū)陸路的唯一連接點。

? ? 根據(jù)記載,沙巴德岸邊修有堤壩,這保證了水道的延長,也減少了下游的泥沙淤積。穿過沼澤地、通往大橋的漫長堤道也在沙巴德修筑。為了守衛(wèi)橋梁,在河兩岸大橋的土基上還建起了堡壘。

? ??

? ? 沙巴德河港的始建日期并不明確。而沙巴德地名最早出現(xiàn)在第二紀元,出自海外的努門諾爾探險家之手。
? ? 根據(jù)著名努門諾爾探險家,國王阿勒達瑞安的記錄,他在一次探索中洲的航行中沿格瓦斯羅河而上,直至沙巴德所在位置,并在那里遇到了精靈夫人凱蘭崔爾。第二紀元早期的努門諾爾探險家既無需求、也無人手在沙巴德興建工程,因此當時的沙巴德還只是荒無人煙的淺灘,沒有形成規(guī)?;木劬拥亍?/strong>即便后來努門諾爾人在格瓦斯羅河兩岸采伐林木,沙巴德也沒有得到建設。
? ? 此后精靈與黑暗魔君索倫的戰(zhàn)爭打響,沙巴德再次登上歷史舞臺。索倫占領埃利阿多全境、圍困精靈領地,他的生力軍從南方源源不斷而來,逼近沙巴德。這時,努門諾爾王國的援軍跨海而來,他們首先重創(chuàng)圍困精靈的敵軍,逼迫其撤往南方,隨后分兵登陸格瓦斯羅河口的瀧德戴爾(Lond Daer)港,沿河直撲沙巴德南岸,因此雖然索倫的敗軍在沙巴德北岸得到重組,但已被切斷后路。在努門諾爾軍隊夾擊下,索倫大軍在沙巴德徹底崩潰。

? ? 格瓦斯羅之戰(zhàn)的獲勝讓努門諾爾人初嘗權力的滋味,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沙巴德河港初具規(guī)模,成為努門諾爾人在中洲西北方的擴張基點。
? ? 努門諾爾淪亡后,在中洲出現(xiàn)了由流亡的努門諾爾王室建立的剛鐸和阿爾諾兩個王國,這兩國以格瓦斯羅河為界。為了改善交通,擴建沙巴德的浩大工程在第三紀元早期便開始了:兩國工匠采取排水和修建堤壩的方式,令河港能容納更多的船只,橫跨河流的沙巴德大橋也是在這一時期修建。
? ? 在第三紀元,從南方的剛鐸先走海路抵達沙巴德,然后換陸路經南北大道前往北方的阿爾諾,被認為是在兩國之間旅行最快捷的路線。為了維護這個重要的交通節(jié)點,一支由戰(zhàn)士、水手和工匠組成的守軍駐扎在沙巴德,其人數(shù)十分可觀。
? ? 第三紀元中期大瘟疫席卷中洲西部,阿爾諾深陷與安格瑪巫王的戰(zhàn)爭和以及疫情的雙重災難,人口銳減,格瓦斯羅河兩岸土地被徹底廢棄,于是沙巴德河港迅速衰落下去。
? ? 第三紀元后期,嚴酷寒冬的融雪在格瓦斯羅河流域引發(fā)了大洪水,原本就脆弱的沙巴德河港遭受了洪水的襲擊徹底淪為廢墟,那里的最后一批居民被迫撤離。由于阿爾諾的滅亡以及剛鐸的衰落,沙巴德未能重建。

? ? 雖然中洲旅行者仍然可以利用沼澤中崩塌的堤道,找到通往沙巴德的秘徑,然后從大橋殘垣處的淺灘渡河,但這條路線極其危險。不過這可難不倒游俠阿拉貢的通行。
? ? 第三紀元末的魔戒圣戰(zhàn)期間,負責搜尋魔戒的以安格瑪巫王為首的九名戒靈,安全經過了沙巴德廢墟。他們還在靠近沙巴德的地方抓獲巫師薩茹曼的手下,并從他口中逼問出了大量情報。而剛鐸執(zhí)政宰相德內梭爾之子波洛米爾在前往瑞文戴爾參加會議的旅行中也同樣經過沙巴德廢墟,不幸的是,他在渡河時意外折損了自己的馬匹,之后波羅米爾被迫步行跋涉。

? ? 魔戒圣戰(zhàn)后,隨著阿拉貢的登基,關于阿爾諾的復興開始穩(wěn)步進行。相信有關沙巴德河港的重建,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