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訃告
科學
????????我一直崇敬且深愛著她,我看著她,也伙同眾人擁祂上神壇。我甘愿將我的前途點燃,以換有機會余生侍祂座前。
????????可是,我錯了。
????????這篇文章不是用來給我發(fā)癲的,如題這是一場復活儀式。
????????誠如我所言,科學已經死了。是我,我們親手謀殺了她;以最純粹的私心將她釘死在殿上;讓往日鮮活的她成為了座上冰冷的神像。這場葬禮是以祂的死,為我的愛還原,為她復活。

神化的“矛”與“盾”
????????庸俗理解上科學具有雙重屬性,即為無限發(fā)展性和可證偽性。而基于這二者,繼而導向了經典的科學獨斷論。
????????諸如:“科學可以解釋一切現(xiàn)象,解決一切問題?!薄叭绻F(xiàn)在無法解釋一種現(xiàn)象、無法解決一個問題,未來科學一定能解決。”“只要科學程度足夠高,就一定可以描述整個世界或創(chuàng)造整個世界?!敝惖难哉搶⑺粕狭松駢?。
????????無限發(fā)展性是科學生命力的體現(xiàn),而可證偽性成為了科學之所以強大的根基。
????可證偽性—“一支無堅不摧的矛”
????????以卡爾·波普爾為首的證偽主義認為:一個科學理論必然是可證偽的。而可證偽性是指在邏輯上存在一組觀察命題與理論不一致,則該理論是可證偽的。正是這種自我否定性,使得科學如此強大,也使得我們如此的依賴她。
????????在現(xiàn)實中科學不斷的否定其他諸如神秘學、宗教等理論;無情的鞭撻著過去腐朽的“常識”;甚至試圖使用機械唯物論來解釋社會、心理等還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為什么科學可以拆解、破壞其他的理論,而自身沒有受到其他理論的任何影響呢?這便基于科學強大的自我否定性,其他理論都無法與現(xiàn)實不斷地“校準”,而科學可以??茖W會不斷的更新自我,將不符合“現(xiàn)象”的理論剔除,將錯誤、腐朽舍去;而諸如宗教、神秘學等都不具有如此的否定性,這導致科學瓦解這些理論如此勢如破竹而自身不受影響。
但是可證偽性并不那么“可靠”:
????????其主要表為一筆抹煞和胎死腹中
一個理論并非只有一個全稱命題,而是一個全稱命題組;命題組之間邏輯相互關聯(lián),當命題組的結論與事實不符時,往往證偽主義會一筆抹煞整個理論。因為人們并不知道是其中哪個命題出了錯,亦或者整個理論都是錯誤的。
只要理論與現(xiàn)象不符就會遭到否定,這往往使一些很有前景的科學理論胎死腹中。如果按照證偽主義的說法,那么也不會再有日心說、量子力學了。17世紀粒子說與波動說都提交了與對方理論不符的實驗現(xiàn)象,如果在那時波動說和粒子說都被否定,那么就不會再有量子力學了。而哥白尼的日心說使用的是正圓而非橢圓,也同樣有大量不符合理論的現(xiàn)象,如果因此而被否定,那也不會有現(xiàn)代天文學了。
綜上所述,可證偽性的確是一支無堅不摧的矛,但不加以限制地使用也會傷及科學本身。
????無限發(fā)展性—“一面堅不可摧的盾”
????????人們觀察到科學不斷的自我更新,于是妄想出她“永生”的特質。一旦遇到科學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就被冠以“未來一定可以被科學解釋”搪塞過去。可這終究是人類的一廂情愿。
????????試想以其無堅不摧之矛攻其堅不可摧之盾,何解?科學的無限發(fā)展性是最不可證偽的,最荒謬的妄想。這不是科學本身的,而是人類一廂情愿強加于她的枷鎖。所以請放下對“永恒”的渴望,將這個答案留白,我們能回答的僅僅是科學走到了現(xiàn)在。

科學方法的失敗
????????眾所周知邏輯分為類比推理、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這是科學方法的基石。一直以來我們不假思索地運用著這些方法,為我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但是這些方法真的“可靠”嗎?
演繹推理—無根之木的保真
????????演繹推理的強大之處就在于其在邏輯上的保真性,經典的三段論中如果大小前提為真,則結論必然為真。這種強大的保真性被應用于數(shù)理科學中,我們可以說,如果我們得到了正確的總結,則由該總結推出的命題是真的。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演繹邏輯遭遇的問題主要為觀察的不確定和前提的不穩(wěn)定。
觀察的不確定:我們真的能正確、全面、客觀地認識事物嗎?我們真的可以不假借任何概念、知識、物體的中介認識事物嗎?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不能正確、全面、客觀地認識事物,錯視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如圖,有的人看到的是樹根,有的人看到的是相互擁吻的男女。
????????觀察者的不同導致我們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這代表著人不能獲得客觀的結論。
????????不僅如此,我們對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存在不同的概念。例如光子最開始被認為是以太,后來被認為是粒子,再后來又被認為是波,最后認為是玻色子。不僅如此,甚至我們的觀察手段和接納的理論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觀察結果。我們對同一事物的概念,在不同時間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全面、正確的認識事物,我們的認識必須經過感官和思維的中介。
前提的不穩(wěn)定:基于觀察的不確定,我們有什么資格說我們的前提是正確的呢?如果要強調保真性的話只能使用演繹邏輯;那不斷追問一下,前提的前提的前提是否有一個“元”前提是一定為真的?很遺憾,我們找不到。
????????基于觀察的不確定和前提的不穩(wěn)定,我們不能說我們通過演繹邏輯得到的結論一定為真,只能說在該邏輯下結論一定為真。我們再一次回到了原點,什么都沒有證明。演繹邏輯的保真性,不過是無根之木,無水之萍。
歸納推理—二律背反的循環(huán)
????????歸納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可以從個體事物總結概括得到整體事物的特征。例如我們考察了800只天鵝,他們都是白色的得出“天鵝是白的”這個結論??蛇@種推理方式多大程度上可靠呢?這種推理方式要求收集的特殊樣本必須是可靠、隨機、充足的;只有這樣才能在統(tǒng)計學上具有價值??墒嵌嗌贅颖臼浅渥愕哪??如何抽樣才能算隨機呢?我們的觀察可靠嗎?
????????除此之外,只有歸納邏輯可以證明歸納邏輯,這陷入到了一種二律背反中?“為什么歸納邏輯有效?”--“因為經過歸納歸納邏輯是有效的?!焙苊黠@不能通過一個未被證明的東西來證明其本身,否則任何荒謬的結論都可以為真。
類比推理—經驗主義的還魂
????????類比推理是一種由特殊到特殊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推理方式。該邏輯是由兩個具有相似特征的對象聯(lián)想推出二者具有其他相像的特征。
????????可是畢竟這二者是不同的對象,我們不能保證類比的特征一定相同,這代表著類比推理邏輯上不具有保真性。類比推理得到的任何結論都需要進行實際觀察證明,否則就是不可靠的。回到之前演繹推理中前提的不確定,我們沒有理由證明對兩個對象的觀察是客觀真實的,所以類比邏輯的結論雖然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但是也是最不可靠的。
神座上腐朽的尸體
我們否定了這么多,可是終究沒有回答:科學,究竟是什么?
科學是否就是智慧活動的產物?那神秘學算什么?
科學是否就是解釋現(xiàn)象的語言?那冠以科學之名任何現(xiàn)象就合理了?
科學是否就是獲得特權的工具?那是否只是小圈子人的相互承認、自娛自樂?
不是,并不是!
她變成神像太久了,以至于我們忘記了她以前的音容笑貌;隨之一起淡忘的是我們的思考與理想。
科學? 是什么?
????????于我而言,科學是創(chuàng)造本身,是好奇本身,是自由本身;我們將自己的精力、時間、智慧投入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中獲取可以改變現(xiàn)實的力量,這是科學。人類通過抽象的力量達成對現(xiàn)象的歸納及合理猜想才得到了現(xiàn)在的科學,不是狂信,不是舉著神明大旗獲得資源;不是迷信,不是跪著祈求神明降下恩賜。
????????我想,我應該回到最初那種行動中去:不為成功,不為物質,只是單純的好奇,單純的愛。
在沉寂的白晝?yōu)槟闵嫣でG棘,
在枯朽的黑夜為你尋覓砂礫,
所以是否有一天,
我穿過虛幻 仰頭禱告問你,
看到了嗎,聽到了嗎,
我的神明
我是真實你是腦海里,
不能擁抱到的剪影,
多想拉你墮下神壇,
握住你溫熱手心,
你是我在最后歸途上,
用低啞狂熱的嗓音,
勾勒出的最美好幻境,
和最美好憧憬,
以我畢生愛意虔誠地喚你名姓—
——《致》伊水 Uryan/洛天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