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款裝甲運兵車在外形上難以區(qū)別,但內在其實不一樣
在二戰(zhàn)期間,蘇聯(lián)一直都缺乏裝甲運兵車,所以士兵們經(jīng)常“外掛”在坦克上進行機動,這種操作不僅危險,舒適性也非常差。在1952年,基于PT-76兩棲坦克底盤研發(fā)的BTR-50兩棲裝甲運兵車開始服役,很快成為蘇軍的主力裝備。
捷克斯洛伐克也對BTR-50感興趣,在50年代后期獲得了蘇聯(lián)的生產(chǎn)許可,不過該國并沒有照著圖紙生產(chǎn),而是與波蘭一起重新開發(fā)了的運兵車,新的運兵車被稱為OT-62 TOPAS,在60年代初開始服役,它的外形與BTR-50高度相似。
OT-62的戰(zhàn)斗重量約15噸,比BTR-50略重,這可能跟車輛裝甲防護變化有關,OT-62使用軋制鋼板提供防護,正面裝甲最厚處為17毫米,而BTR-50的正面裝甲最厚只有13毫米。BTR-50的動力為一臺240馬力直列6缸柴油機,OT-62改為一臺300馬力的PV-6 6缸柴油機,更強的動力讓它最大公路速度可達到60千米/小時,水上最大速度10.8千米/小時,與此同時BTR-50的最大公路速度只有44千米/小時。
總的來看OT-62的性能超越了BTR-50,不過它的運兵能力有所削弱,它的車組為駕駛員和車長人,一次性最多運輸16名士兵,而BTR-50可以運輸20名士兵。
基礎型OT-62是沒有武裝的,武裝版OT-62B在右側車長指揮塔外安裝了一門82毫米無后坐力炮,車上備彈5~10發(fā),另有一挺7.62毫米機槍作為輔助;OT-62C是另一個加強火力版本,車長指揮塔上方安裝一座小型炮塔,主武器為一門14.5毫米重機槍,另有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改進OT-62C版本增加了2門82毫米迫擊炮以及相應的炮組,攜帶50~100枚炮彈,實際上已經(jīng)成了一款火力支援車;WPT-TOPAS是一款輕型裝甲救援車,安裝了一挺機槍用來自衛(wèi)。
OT-62是非常成功的裝備,除了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自己裝備,它還被出口到保加利亞等華約成員國,其他如埃及、敘利亞等很多采用蘇系武器的國家也購買過,它參加了不少中東地區(qū)的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