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訣(為什么要修心??真心被埋沒、失落的原因?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修心法要)
文/耕云導(dǎo)師
~講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廿四日
? ? 一、為什么要修心?
任何一個人的升沉、苦樂、正邪……,都是由心決定的。
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認(rèn)識指導(dǎo)的。為什么要修行?因我們從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識的伸張,主觀意念把一切問題、現(xiàn)象、事實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會一直扭曲下去,所活的環(huán)境,是個變態(tài)的環(huán)境;心,是個走了樣子的心;不修心,會活得很苦。
談到修心,要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顆心?自己有幾個心?”用分類法,起碼有兩種:儒家說“有人心、有道心”,佛說“心為惡源”,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此可知,心有兩種。
這兩種心,并不是用解剖學(xué)解剖出來的,而是我們自出娘胎,第二種心就開始形成。十多歲時,雛形大體完成,受完教育以后,進(jìn)入社會工作,人心不斷地增強(qiáng),道心不斷地被埋沒。如果說我們一生下來,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實。佛說“心為惡源”,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為惡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夠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么形成的?它是由根、塵相對,第七識的自我意識,第六識的分別意識,透過五官的采集、見取、納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層意識,在本心的表層上覆蓋了一層塵垢,這塵垢便是我們經(jīng)常認(rèn)為的自我。佛說“無我”,是針對著我們的表層意識,說“這不是你,根本沒有你”。如果你認(rèn)為“這就是自己或自己的心”,是絕對不正確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訶般若,是心的原態(tài),也是生命的共相。這個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圓滿,是不須要修的。須要修的是什么心呢?是我們的表層意識。
表層意識掩蓋、埋藏了我們原本真實、光明、圓滿、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這個虛假的妄心──表層意識。古人說“借假修真”,不是借肉體修法身,而是借我們虛偽的表層意識,來修正、恢復(fù)、發(fā)掘出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問:“你有心沒有?”你一定會說:“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會把口袋里的錢送給不相干的人,我吃飯也不會吃進(jìn)鼻孔里。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边@并不正確,你是有一顆心,但是你現(xiàn)在沒有心──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塵覆蓋住了、埋沒了,而你那個表層意識虛假的心,又支離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為什么?因為你缺乏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心──昨天決定的事,今天你會否定;上午決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你的理智時常和情感交戰(zhàn),欲望和德性交戰(zhàn),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統(tǒng)一完整的。
所以談修行,首先要把這個支離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層意識修好,真心則不用修。如果表層意識原本是好的,佛不會講“心為惡源”,《大禹謨》亦不會說“人心惟?!薄K员韺右庾R是我們要修的對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揚(yáng)棄。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須先具備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表層意識,而且要給它開個孔道,讓原本的真心出頭,來主宰這個統(tǒng)一的表層意識。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則便是流于空談。
? ?二、真心被埋沒、失落的原因
真心被埋沒,真心被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塵所覆蓋,主要由于我們沒有認(rèn)知它、肯定它、珍惜它,其錯誤原因如下:
?(一) 心為形役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為這個肉體服務(wù),我們所有的念頭、動機(jī),都是根據(jù)肉體產(chǎn)生,古人說這叫“軀殼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恒、不可貴、死了不多久就發(fā)臭的臭皮囊,但是我們卻一生都在為它服務(wù),做了它的奴隸。絕大多數(shù)人,以大部分時間來侍奉這個肉體;給它吃、給它穿,它不美,想法子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為了這具肉體。心既然做了肉體的奴隸,原本的本心就會因為被忽視,而漸漸地遺忘、迷失、沉沒在虛幻里了。
?(二) 與世浮沉
人,大多沒有當(dāng)家作主的意志。有些人寫自己的傳記,說他曾經(jīng)做了些什么,那是大言不慚,那并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環(huán)境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趙匡胤?,黃袍加身當(dāng)皇帝;又如?黎元洪?,從床底下被拉出來作都督。
大多數(shù)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都沒有當(dāng)家作主,都沒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是被環(huán)境所驅(qū)使,要他怎樣,他就得怎樣。這就是“與世浮沉”,時間過去了,他的生命也腐蝕、消失了。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數(shù)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擺不脫命運的支配。其實,是大多數(shù)人都不肯自己當(dāng)家作主而“與世浮沉”,自己原本的真心才被淹沒,不起作用的。
我們看了《了凡四訓(xùn)》以后,就知道人是可以當(dāng)家作主,可以改變并主宰自己的命運的。佛經(jīng)上說“種子變,則命根變”,只要你發(fā)心,你的本質(zhì)變了,素質(zhì)提升了,頑鐵忽然變成黃金,價值自然就不同了。我們修心,最重要的就是要糾正、改變這一點;如果不改變這一點,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在茫茫業(yè)海中脫穎而出了。
?(三) 積業(yè)成障
業(yè),是思想行為的總和,一如公司的業(yè)績。
為什么叫各位反?。恳驗檎嬲词〉娜耸强梢哉J(rèn)知自己的。為什么要各位注意六歲以前?你能反省到六歲以前,進(jìn)一步就能反省到出生以前,就可以自己證明生命是永恒的、是不朽的,不是這一世才有的;在座的有好幾位可以證實這一點。如果你不肯去反省,業(yè)障就障礙你最真實的本心,使你不得成佛、不得自在。
我們既然在習(xí)氣污染中,迷失了自己,只有靠反省、回顧,才能明白自己這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叭诵奈┪!?,是什么原因使我們具備了一種毀滅的傾向?我們?nèi)绻戏词?、肯懺悔,我們就能夠不再把錯誤重復(fù)下去,也才能不讓煩惱、痛苦再延續(xù)下去。
如果我們能按照以前所說的要領(lǐng)去反省,靜靜地發(fā)露出我們內(nèi)在的過錯,不求功利,不求速效,也不要趕時間,能夠反省到六歲以前;反省不下去時,就等,靜靜地等,等它一年、二年,一定要把六歲以前的都反省出來,到那時,你就知道你原來是誰;再往前反省,你就知道你前世是誰;再反省下去,就是宿命通了。
宿命通,是真實的神通,不會退失(天眼、天耳都容易退失)。到那時,自己會清清楚楚地認(rèn)知自己;不論你是?中國人?、外國人,你可以說那個時代和那個地區(qū)的話,那是萬萬假不了的。同時你也便肯定了生命的永恒,而珍惜自己的生命了。所以,打破業(yè)障,除了反省、懺悔,沒有第二條路。
真能由衷反省的人,都得到了法的利益;沒有認(rèn)真反省、懺悔的人,便停止在那里,無法前進(jìn)了。反省、懺悔,并不是我發(fā)明的,我也是這樣做,而且很確實認(rèn)真地做過的。我曾告訴過各位,當(dāng)我反省到媽媽生我,反省到媽媽沒有生我以前,我便認(rèn)知了真實永恒的自己。
反省,不要急躁,不要求速效,要誠、要敬、要由衷,才會成功。
路,是人走出來的,你不去做,只求知,那就上當(dāng)了。裝了一腦子名相,不停地拿它作分別妄想的素材,想來想去,最后便會落入想陰。
?(四) 逐相而迷
我們一睜開眼,便見五彩繽紛,如果沒有堵塞耳朵,又加上百音雜陳,對于這些,我們習(xí)慣地執(zhí)著它是真實的,而忘記了這個地球并非永恒。
其實,這些都不真實,都如夢如幻。我們?nèi)绻豢蠌膲糁秀叫堰^來,就不免要迷失在現(xiàn)(幻)象當(dāng)中了。有時照照鏡子,自己都懷疑自己:這是我嗎?我是這個德性嗎?我怎么會是這種樣子呀?不但把自己的心迷失了,對自己的相貌都會打問號,而失去親切感。
何以如此?因為我們最善于對外在的幻象認(rèn)同。既然認(rèn)同了虛幻不實,我們的心自然也就變成了虛假。所謂虛假的心,就是生滅心;隨著環(huán)境在改變,后念出、前念沒,不停地生滅。如果你改變不了對外在幻象的執(zhí)著,那就無法修行了,修亦不會成功。
?(五) 隨想入陰
很多人以幻想為享受,想入非非。一個人坐在那里想,越想越有味道;想到高興的事,情不自禁地會自己發(fā)笑。有時候,為自己勾畫一幅未來的遠(yuǎn)景,會興奮到整夜不睡覺,越想越有意思,干脆喝杯茶、抽支煙,繼續(xù)想下去!可是到了明天,一出門,所想的不是忘了,便是一點兒也派不上用場。
習(xí)慣多想的人,多半面不華色,氣色都不好,因為陰氣太盛。所謂“五陰”,想得太多,便墮入了“想陰”。禪宗典籍上說“?寂子?,莫入陰界!”(?溈山?示?仰山?語,?寂子?為?仰山?名),意思是說“不要去想,問你問題,能答便答,腦筋一打轉(zhuǎn),答案就不對了。要直接反應(yīng),就像一按鈕,燈就亮才行。”
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那些陰暗、見不得人的、心的陰暗面曝光。
現(xiàn)代人很多患有時代病,最普遍的是神經(jīng)衰弱和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就是意志不統(tǒng)一,想得很多,心力無法集中,所想的事情往往和他的工作脫節(jié),與做人做事都不相干,久而久之,就會由神經(jīng)衰弱而精神分裂了。所以,人不能妄想;要想,一定要有個單一的、光明的主題,集中心力精覃不雜地去想,沒有結(jié)論,絕不放手。這樣莊敬、嚴(yán)肅地去運用思維,才是正思維。如果輕率地亂想一通,只會傷害自己。
人一進(jìn)入想陰,他的心靈便開始黯淡,不再有光明的感受,人生也顯得不開朗。當(dāng)然,他的心是亂的、不統(tǒng)一的、四分五裂的。精神就是心,一個分裂不統(tǒng)一的心,是不能“借假修真”的,因為它沒有力量。
?(六) 作繭自縛
人要修行,無須放棄工作,不須躲入深山;但是,要修行就得擺脫七情六欲,所有恩愛纏綿、怨恨交織、刻骨銘心、夢魂縈繞……,都是自縛于七情六欲之繭,而把自己綁在里面。所有的放不下、不自在,百分之九十是情感的因素。有些人一生的事業(yè)不能平衡發(fā)展,是因為家庭不調(diào)和。?順治?皇帝江山都不要,是感情在作祟。?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豫讓?漆身吞炭……,這些都是仇恨的驅(qū)使,讓愛恨交織糾纏,使一個人喪失理性,走上毀滅沉淪之途。
情,有正有負(fù)。正的情,是一種萬物一體的情操;沒有我,只有宇宙和眾生,把私我融入宇宙和眾生而遍在,這是佛、菩薩的心懷。如果把自己跟眾生、宇宙相對立,用選擇的方式?jīng)Q定自己的愛與恨、好與惡,那是凡夫的情,是作繭自縛的基因。我們?nèi)绻麛[不脫那些恩愛的纏綿、仇恨的蝕骨、乃至于許多低級的興趣,那我們就沒有辦法修行了,修亦不會成功。這一關(guān)很難突破。
? (七) 瞞心昧己
自己從來不認(rèn)識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幾碗飯,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擔(dān)子,乃至于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天話,都不是自己所體驗的,也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但卻去要求別人。
如果我們分析每個人講的話,十句當(dāng)中,起碼有六句是不真實的,不管你是作老師的、為人父親的、作人丈夫的,所講的往往都是虛偽,而自己卻以幻為真,活在幻想當(dāng)中,自我陶醉。
自我保存欲太強(qiáng)的人,就會產(chǎn)生不必要的恐懼,覺得自己不安全,這些都反映出了虛偽。“法”是絕對的真實,活在虛假當(dāng)中的人,和“法”是絕緣的,是不相應(yīng)的。
禪學(xué)會一成立,我們便提出“誠、敬、信”?!罢\”就是不虛假,“敬”就是不輕慢、不懈怠、不隨便、不放逸、很認(rèn)真……。
?(八) 言多必失
喜歡講話,滔滔不絕,講得很起勁,越講越有意思,講完了,再找安祥,安祥沒有了,溜走了。所謂“言多必失”,說錯話,失言事小,失掉了離執(zhí)的安祥心態(tài),多糟!各位一定有這種經(jīng)驗吧?不妨試試看,話講多了,回頭反觀自心,安祥就會降低,乃至于消失了。
所以,一個以說話為興趣的人,不能修行。講話是一種責(zé)任義務(wù),而不是一種權(quán)利,也不是一種享受;如果把說話當(dāng)作權(quán)利或享受,那非?;闹嚒S械男扌腥?,胸口掛個牌子“不語”──持不語戒。鄉(xiāng)下人有句土話:“你一輩子不講話,沒有人會把你當(dāng)豬賣掉?!惫诺乱舱f:“你一輩子不講話,?閻羅王?對你也沒辦法。”所以話說多了,會破壞心的原態(tài),使你失去安祥。
以上所講的這些因素,障礙了我們明心見性,障礙了我們的自在、解脫。所以我們必須知道,然后把它丟掉,對于修行,才有著手處。去掉了以上八種因素,才是真正的“借假修真”。把假的整頓好了,真心不用修,本自圓成。
?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們的心,被這些“前塵緣影”障礙了、埋沒了、迷失了,我們該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這里有四點要留意:
?(一) 知心
如果連“自己的心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無從著手了,你又從何修起呢?“心是什么”都不清楚,說修心,那豈不是謊話嗎?所以,首先要認(rèn)識自己的心。古人說“人貴自知”,連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別人,豈非謊言?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第一、要反省、要剖析?:像剝香蕉樹,一層一層地剝,看我們的表面意識是如何形成的,一層一層地剝到最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是什么”,就看到了真實。
要想“如實知自心”,要有方法,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參禪。參禪包括“觀心”與“看話頭”。
我們對禪下過太多的定義,定義多了,就不定義了。禪是什么?不懂禪的人,覺得禪很神秘,鉆也鉆不進(jìn)去,古人講的話也看不懂。自己參了兩天,覺得淡而無味,就不去參了。觀心呢?觀來觀去也觀不住,這個心很難觀,就不觀了。我們要想“如實認(rèn)知自己的心”,首先就必須作一番由衷的反省。
?第二、要參禪?:參禪必須有親切感,如果感覺很陌生,覺得格格不入,很不耐煩,那是不會成功的。因為你不具親切感,等于缺少了媒觸劑;沒有媒觸劑,它是不會融結(jié)成一體的。要想“與法相應(yīng)”,首先要認(rèn)知“參禪是在參個什么?”
禪,不是別的,禪就是你自己。如果不是自己,又何必去參?參禪的目的,在于認(rèn)識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這樣講,各位一定說,那太簡單了。其實,除了領(lǐng)悟自覺,發(fā)覺自己以外,沒有什么。而禪的目的,就在于完成生命的覺醒。
?洞山?走到水邊,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說:“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yīng)須恁么會,方可契如如?!?/p>
古人對?洞山?所悟,拈唱、下語很多,這幾句話,我們一看就懂了;但是看了古人的拈唱、下語以后,反而糊涂了。何以不加解釋反倒明白,畫龍點睛之后,反而糊涂呢?因為他所敘說的只是心的原態(tài),別人從道理上尋覓,從線索上去找,是找不到的。我們很通俗地把這幾句話解釋一下,應(yīng)當(dāng)不難理解。
“切忌從他覓”──“他”不是你我他的“他”,“他”就是自己以外的東西,不要離開自己去找自己。
“迢迢與我疏”──遠(yuǎn)得很,向外去找自己,遙遠(yuǎn)得很,而且毫不相干。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叫“獨”。去掉這些根塵,就“獨”了;既然“獨”了,就是不二。不二,則一切無非自己,豈不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渠”字是無相、無思、無為的,“渠”是指真我。
“我今不是渠”──“自他不二”、常住不遷的真我,不是那外在的、有相的、相對的、二元的、因緣所生的幻我。
“應(yīng)須恁么會,方可契如如”──你要這么去體會,才能與真如吻合。
?洞山?悟道,只是悟了自己,并沒有悟出什么大道理。所以真正的開悟,就是認(rèn)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覺醒。
因此要修心,第一要知道“什么是心”。參禪的人徹始徹終,從開始到最后,都只是在認(rèn)知自己;除了認(rèn)知自己,就沒有修行的正確目的。
?(二) 制心
佛說:“制心一處,事無不辦?!?/p>
就世間法來說,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理智、精力投入某一件事、某一問題、學(xué)問或工作上,讓它形成一個焦點,在那個焦點上,就會迸放出智慧的火花,就會使生命發(fā)光發(fā)熱。
?章太炎?夜讀,他姐姐送了一盤炸年糕和白糖,結(jié)果他用年糕蘸著一盤墨汁吃光了,而不自覺,這就是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心無二用”,把心力集中到這種程度,你就不可能發(fā)揮出生命的潛力,而你也就辜負(fù)了自己,埋沒了自己。你本來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你沒有集中。任何人只把理智投入、把精神投入、而不投入情感的話,那是無效的,那會做得很辛苦,對你來講,是一種懲罰;如果投入“情感”,那便是一種享受了。
?瓦特?在實驗室,家人給他兩個雞蛋,叫他餓時煮來吃。到想吃雞蛋時,一看,煮的卻是懷表。
?愛迪生?納稅時,忘了自己的名字;蜜月旅行,丟了新婚的太太;專心研究,不看時鐘;養(yǎng)兩只貓,開兩個洞……;看起來好像智商零蛋,實際上,他“心無二用”,他把精力、智慧和感情,全部集中到他酷愛的工作上了。
?王冕?是個放牛的孩子,沒有讀過書,他畫的荷花成一時之珍品,王公大臣爭相擁有,因為他畫的荷花,賦予了紙上荷花以生命。
佛法講“情生智隔”,情執(zhí)一生,就形成般若智慧的阻隔;但是,如果你是“情生于智”,就會產(chǎn)生慈悲,而擁有無比的動力。
制心一處,在世法上,會產(chǎn)生創(chuàng)新的作用;對修行而言,也是同樣的。佛法有所謂“方便”,什么叫做“方便”?如《十六觀經(jīng)》里,叫你全神貫注在一件事物、一個景象上;密宗叫人“觀種子字”;五祖叫人“觀月輪”;練習(xí)瑜伽的叫人“觀蠟燭、觀香火、觀四大”;道家煉丹,叫人“守竅”(觀想丹田那一點)。像這些,都是一種方便,目的都在教人“制心一處”,把心力集中成為一個焦點,然后才能發(fā)揮心的力量,也才能完成自我突破──自我解脫。
對禪來說,它的特色就在不二法門──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色心不二……。能夠不二,便能消除一切相對、消除一切二元的謬見,以契合真實。
?(三) 常惺
《指月錄》上有個和尚(?師彥?禪師),常常自言自語:“主人公?。ㄗ源穑河校。┬市手?!他時后日,莫受人謾。”惺惺著,即是提起精神,保持清醒。大家能把這小故事搞清楚,對參禪很有幫助。他的意思是說:“主人公!自己要當(dāng)家作主,要保持清醒?!薄八麜r后日,莫受人謾”,即是說,以后莫受人愚弄。“謾”即是愚弄,什么是愚弄呢?
打你一棒,是愚弄?!安灰獎由囝^,把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說一句看!”也是愚弄你。對一個真正的禪者來說,這都是多余的玩意!用不著說空說有、說神說鬼,這都是愚弄。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頭腦常常保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覺,不要迷糊?!妒ソ?jīng)》上也說:“不要睡覺!不要做夢!”
?(四) 能舍
不少人學(xué)佛法走錯了方向,搞反了,一心只想獲得;就像?梁惠王?一見?孟子?就問:“你來了,對我有什么好處?”
學(xué)佛法,要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有些人去拜拜,向佛求富、求貴、求平安、求健康……。佛則只舍而不求獲得什么。本師?釋迦牟尼佛?,舍江山、舍權(quán)勢、舍嬌妻愛子、舍錦衣玉食……,統(tǒng)統(tǒng)都舍,全部放棄。深恐別人妨礙他舍棄,而偷偷地逃走、擺脫。
古德說:“放下即是?!蔽覀?nèi)羰欠挪幌旅?、肉體、恩愛,是沒有辦法學(xué)佛的。須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糧”,春天不舍,那來的秋收?我們迷失,是因為貪財貪色、貪生怕死……,因為“貪”而迷失!而墮落!所以必須靠“舍”,才能得到清醒、解脫。
?趙州?說:“老僧十八歲上便解破家散財”,破家散財就是舍。?龐蘊(yùn)?居士,進(jìn)士及第,官不做,連萬貫家財都沉入江底,帶著老婆孩子編竹簍維生過日。他為什么不去廟里供養(yǎng)?因為拿錢給別人,不一定是功德。
舍得徹底,便是放舍身命。宗門有句“懸崖撒手”的話,一切都舍啦!所謂“懸崖撒手,自肯承當(dāng),絕后再蘇,欺君不得?!蹦阕约嚎仙幔怯捎谀阕约嚎铣挟?dāng)。承當(dāng)個什么?承當(dāng)“宇宙即我!”肯定這一點,你才肯撒手。沒有肯定“宇宙即我”,你肯撒手嗎?“絕后再蘇”──一個新的生命呈現(xiàn),從此以后,任憑別人再講什么道理、什么佛法,都騙不了你,“欺君不得”之故。
? ?四、修心法要
要語不繁,繁語不要,以上講了那么多,不能算是法要。真正的法要,只有四句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各位把這四句話牢牢記住,這個就是修心法要,亦是修心要訣。各位切莫誤會“唯我獨尊”是指偉大的佛祖,這與我無關(guān)。
《指月錄》上,有人問?云門?:“佛剛出世,就周圍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你作何解釋?”?云門?說:“我當(dāng)時若在,一棒子打死喂狗?!?云門?這么說,有人就懷疑他是不是佛弟子?如果是佛子,為什么說出“一棒子打死喂狗”大逆不道的話呢?
有個老和尚說:“?云門?這話是真懂得報恩?!币驗?云門?真懂得“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所以他才這么說;他若不懂,講不出這樣的話。因為,只有我把他打死,才更獨尊。“獨尊”是什么意思?不是佛獨尊,而是人人原本的自我是獨尊的。
又有人問:“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什么意思?
答:“傳語人。”傳什么語?給誰傳語?給法界傳語。
各位如果做到“唯我獨尊”,就成功了。因為佛一生下來,第一次說法,就講了這八個字;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本意。如果大家能不忽略、能夠做到的話,即身成佛,絕無問題;著力點就在“獨”字?!疤焐咸煜隆贝頍o限時空,“唯我獨尊”即是自在──不與任何東西同在,不與色、聲、香、味……同在,不與想念同在,不與意識同在,不與任何東西同在,就是“獨尊”。若與任一事物連在一起,既不“獨”,豈有“尊”?
什么叫“自觀自在”?觀心,即是觀自己,觀熟了,即是觀察自己,保任亦是觀自己。如果把《心經(jīng)》的“觀自在”,擺在“一切都無”的后面,就容易懂了──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什么都沒有了),觀自在菩薩。
把“觀自在”擺在這里,就更明白了:“既沒有接觸外界的工具,也沒有外界的真實存在,只有‘觀自在’。”除了“自觀自在”,除了永恒生命的大圓覺海,曰理、曰事、曰心、曰物,了不可得。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稍嫌粗糙了一些,再細(xì)一些,就是自觀自在,亦即“我覺故我在”。
六祖說:“來時無口”,這是正令全提。
“守本真心”,五祖一生特別強(qiáng)調(diào)“守本真心”。守,初學(xué)佛法,不守就會迷失。比如帶小孩上街,要守住他,你不守住他,走著走著,就會走丟啦!當(dāng)你觀心、保任,明白了自己的心,認(rèn)知了自己的心以后,最初若不守一個階段,讓“生處變熟,熟處變生”,它仍然會迷失的。
既然已經(jīng)知道“最尊最貴、和自己最直接、最親切”的,就是自己的心,就應(yīng)該珍惜它、守住它,不必再向外面去找些不相干、沒有用的廢知識來徒增法塵,找些不相關(guān)的道理來把玩光景,浪費時間,虛擲生命。須知“金屑雖貴,在眼亦病”,眼里既然不能放入金粉,同樣地,心上也是什么東西都不能放的。所以“守本真心”,守著你那真實、原本的真心;真實的心是你本來的心、沒受污染的心、沒有蒙塵的圣主,你要守住它,它就不會再迷失。如有一念生心外覓,向外馳求,這叫“舍父逃走”、“懷寶迷邦”。古人道“向外覓菩提,總是癡頑漢”,又說“貪看天邊月,失卻手中珠”,還是小心腳下吧!
修心法要,扼要地作了以上說明;前面講的是病,后面說的是藥。如能常?!白栽凇?、“獨尊”,一切皆我,不生見取,離諸染著,把這四句話消融于“自觀(覺)自在”之中,其他的都可以不要了。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