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第一卷的摘錄和筆記(十三: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第一冊 資本的生產過程
第三篇 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第五章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2.價值增殖過程
1、我們的資本家所關心的是下述兩點。第一,他要生產具有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要生產用來出售的物品,商品。第二,他要使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價值,大于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各種商晶即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了購買它們,他已在商品市場上預付了寶貴的貨幣——的價值總和。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生產商品,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生產價值,不僅要生產價值,而且要生產剩余價值。
2、正如商品本身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tǒng)一一樣,商品生產過程必定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tǒng)一。
3、在勞動過程中,勞動不斷由動的形式轉為存在形式,由運動形式轉為對象性形式。
4、他(資本家)強硬起來。難道工人光用一雙手就能憑空創(chuàng)造產品,生產商品嗎?難道不是他給工人材料,工人才能用這些材料并在這些材料之中來體現自己的勞動嗎?社會上大多數人一貧如洗,他不是用自己的生產資料,棉花和紗鏈,對社會和對由他供給生活資料的工人本身進行了莫大的服務嗎?難道他的服務不應該得到報酬嗎?但是,工人把棉花和紗錠轉化為棉紗,不也就是為他服務了嗎?而且這里的問題也不在于服務。服務無非是某種使用價值發(fā)揮效用,而不管這種使用價值是商品還是勞動。然而這里談的是交換價值。他付給工人三先令價值。工人還給他一個完全相當的等價物,即加在棉花上的三先令價值,工人以價值償還了價值。我們這位朋友剛才還以資本自傲,現在卻突然采取像自己的工人那樣的謙遜態(tài)度了。難道他自己沒有勞動嗎?難道他沒有從事監(jiān)視和監(jiān)督紡紗工人的勞動嗎?他的這種勞動不也形成價值嗎?但是,他的監(jiān)工和經理聳肩膀了。而他得意地笑了笑,又恢復了他原來的面孔。他用一大套冗長無味的空話愚弄了我們。為此他不費一文錢。他把這一類虛偽的遁詞和空話都交給他為此目的雇用的政治經濟學教授們去講。他自己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對于業(yè)務范圍之外所說的話,雖然并不總是深思熟慮,但對于業(yè)務范圍之內所做的事,他始終是一清二楚的。
注:上述是對諸如“要感謝資本家為工人提供了服務或工作”、“資本家也會勞動”等說辭的最好的反駁。
5、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是兩個不同的量。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時,正是看中了這個價值差額。勞動力能制造棉紗或皮靴的有用屬性,只是一個必要條件,因為勞動必須以有用的形式耗費,才能形成價值。但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是這個商品獨特的使用價值,即它是價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價值的源泉。這就是資本家希望勞動力提供的獨特的服務。在這里,他是按照商品交換的各個永恒規(guī)律行事的。事實上,勞動力的賣者,和任何別的商品的賣者一樣,實現勞動力的交換價值而讓渡勞動力的使用價值。他不交出后者,就不能取得前者。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即勞動本身不歸它的賣者所有,正如已經賣出的油的使用價值不歸油商所有一樣。貨幣占有者支付了勞動力的日價值,因此,勞動力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勞動就歸他所有。勞動力維持一天只費半個工作日,而勞動力卻能發(fā)揮作用或勞動一整天,因此,勞動力使用一天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比勞動力自身一天的價值大一倍。
6、當資本家把貨幣轉化為商品,使商品充當新產品的物質形成要素或勞動過程的因素時,當他把活的勞動力同這些商品的死的對象性合并在一起時,他就把價值,把過去的、對象化的、死的勞動轉化為資本,轉化為自行增殖的價值,轉化為一個有靈性的怪物,它用“好像害了相思病”的勁頭開始去“勞動”。
7、如果我們現在把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比較一下,就會知道,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只持續(xù)到這樣一點,即資本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恰好為新的等價物所補償,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這一點而持續(xù)下去,那就成為價值增殖過程。
注:當然,“這樣一點”是很難確定的,但顯然的是,能夠盡可能地縮短工作日,降低無產者被剝削的程度。
8、其次,如果我們把價值形成過程和勞動過程比較一下,就會知道,勞動過程的實質在于生產使用價值的有用勞動。在這里,運動只是從質的方面來考察,從它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從目的和內容方面來考察。在價值形成過程中,同一勞動過程只是表現出它的量的方面。所涉及的只是勞動操作所需要的時間,或者說,只是勞動力被有用地消耗的時間長度。在這里,進入勞動過程的商品,已經不再作為在勞動力有目的地發(fā)揮作用時執(zhí)行一定職能的物質因素了。它們只是作為一定量的對象化勞動來計算。無論是包含在生產資料中的勞動,或者是由勞動力加進去的勞動,都只按時間尺度計算。它等于若干小時、若干日等等。
注:價值形成過程和勞動過程表現了勞動二重性。
9、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tǒng)一,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
10、我們在前面指出過,對于價值的增殖過程來說,資本家占有的勞動是簡單的、社會的平均勞動,還是較復雜的、比重較高的勞動,是毫無關系的。比社會的平均勞動較高級、較復雜的勞動,是這樣一種勞動力的表現,這種勞動力比普通勞動力需要較高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價值。既然這種勞動力的價值較高,它也就表現為較高級的勞動,也就在同樣長的時間內對象化為較多的價值。但是,無論紡紗工人的勞動和珠寶細工的勞動在程度上有多大差別,珠寶細工用來補償自己的勞動力價值的那一部分勞動,與他用來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那一部分追加勞動在質上完全沒有區(qū)別。在這兩種場合,剩余價值都只是來源于勞動在量上的剩余,來源于同一個勞動過程——在一種場合是棉紗生產過程,在另一 種場合是首飾生產過程——的持續(xù)時間的延長。
注:關于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還可以參考《資本論》第一卷的摘錄和筆記(二:有用勞動,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中的8。
11、在每一個價值形成過程中,較高級的勞動總是要化為社會的平均勞動,例如一日較高級的勞動化為x日簡單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