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虎類犬
施衿結(jié)褵 畫虎類犬 畫虎反類狗 刻鵠類鶩 《后漢書·馬援傳》 【原文】 初,兄子嚴(yán)、敦,并喜譏議,而通輕俠客。 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fù)言者,施衿結(jié)?,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jié)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shù)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jǐn)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愿子孫效也。” 【今譯】 (馬援是東漢時期的名將,被封為伏波將軍,他對自己的晚輩要求嚴(yán)格,希望他們?yōu)閲页隽Γ? 起初,后漢伏波將軍馬援哥哥的兒子馬嚴(yán)和馬敦,(兩個侄兒)都喜歡對時政、對別人做尖刻的議論,而且愛與輕薄的俠客往來。 馬援在前往交趾時,寫信教訓(xùn)他的侄兒,告誡說:“我希望你們在聽到有人談及別人的過失時,能夠像聽到有人說及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樣注意:耳朵可以聽,但嘴巴不能亂說(不可以議論)。好議論人家的長短,說長道短,妄議國家大事,胡亂譏諷時政的是非,這些都是我最厭惡的。我寧肯死,也不愿意聽到子孫有這樣的行為。你們知道我最痛恨這種行為,我之所以再講這事,像女兒在出嫁前,母親把五彩繩結(jié)在她的身上,申明父母的訓(xùn)誡,再次告誡,意在讓你們牢記,不忘而已。 “山都縣的縣官龍伯高是一個敦厚、謹(jǐn)慎的人,所說的話都無可挑剔,口中沒有不合法度的話(口無擇言),他還品行端正,謙遜簡約節(jié)儉(謙約節(jié)儉),廉潔公正有威望。我愛戴他,敬重他,也希望你們能夠向他學(xué)習(xí),仿效他。 “越騎司馬杜季良,為人豪俠好講義氣(好義),把別人的憂樂作為自己的憂樂,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助人不分貴賤,好壞人都交(清濁無所失)。他父親去世時,來吊唁的有好幾郡的人,我也很喜歡他、敬重他,但我卻不希望你們學(xué)他,仿效他。 “這是因為如果模仿龍伯高不到家,即使學(xué)不成龍伯高的樣子,仍可以成為一個謹(jǐn)慎能自勉的人,做一個朝廷信得過的的官吏。好像雕塑一個鴻鵠(天鵝)不成,塑出一只鶩(鴨子)來,不像天鵝而類似鴨子,仍可以說是刻成相類的鳥,還是同類。 “而如果模仿杜季良學(xué)不好,學(xué)習(xí)杜季良不到家,那反而就會墮落成輕浮放浪的輕薄兒郎,那就是像畫一只老虎不成,反而像只狗了,變成性質(zhì)根本不同的獸類了。 (虎是獸類中的權(quán)威者,一般野獸都畏懼老虎;而狗卻是卑劣的獸類,只曉得搖尾乞憐。) “到現(xiàn)在為止杜季良的福禍還不可知,郡里的將士(官員)一到任就咬牙切齒地恨他,州郡里的百姓都說他壞話,對他的意見很大。我經(jīng)常為他感到寒心,所以我不希望子孫們學(xué)習(xí)仿效他?!? 【賞析】 東漢時大將馬援的侄子馬嚴(yán)、馬敦喜歡譏議時事、而且隨便與有武藝或講義氣的人往來,很令他擔(dān)憂,雖遠在交趾軍中,還是不遠千里寫信回家,致書教諭,本文就是這封情真意切的信。 信中馬援讓侄兒們效仿學(xué)習(xí)一位叫龍伯高的人。龍伯高為人誠實謙慎,節(jié)儉簡約,即使不能學(xué)到,總還可以接近一些,成為一個好人,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 “施衿結(jié)褵”原指古代女兒出嫁,母親在女兒的身上結(jié)扎五彩絲繩及佩巾。后來比喻父母對子女的教誨。 刻:雕刻。 鵠:天鵝 鶩:野鴨 “刻鵠不成尚類鶩”、“刻鵠類鶩” 把天鵝雕塑不成天鵝,總還像個鴨子 try to carve a swan,and at least you'll get a duck . 后喻指模仿的不成功,模擬雖不能逼真,但總有點相似之處。 “畫虎不成反類狗” 、“畫虎反類狗”、“畫虎類犬”,把老虎畫得像一只狗,畫出來的虎像只狗 try to draw a tiger and end up with the likeness of a dog. 后人用為成語,形容仿效得拙劣,make a poor imitation,相差甚大,反而弄得不倫不類。 比喻不切實際地攀求過高的目標(biāo) aim reasonably high 實現(xiàn)不了,fail to achieve,好高鶩遠而無所成,unsuccessful attempt in description,因而留下笑柄、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