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撐腰糕”
?“二月二,龍?zhí)ь^”,江南又稱“春龍節(jié)”“青龍節(jié)”?!皳窝狻本褪恰按糊埞?jié)”的一個食俗。

“二月二,龍?zhí)ь^”,江南民眾又稱之為“春龍節(jié)”“青龍節(jié)”。作為靠天吃飯的農(nóng)業(yè)民族來說,雨水對于莊稼的豐歉至關重要。人們年復一年的歡慶“春龍節(jié)”,有天文學意義上的認知,更有敬龍祈雨的感念,所以這個節(jié)日的意義就非同小可。每到這一天,大河上下,大江南北,吃龍須面,剃龍頭,聽“龍?zhí)ь^”傳說,看“龍?zhí)ь^”星象……各種習俗豐富多彩。
記得小時候住在徐家匯,每到這天,一家人歡天喜地圍著餐桌,吃著又長又細的龍須面。中午吃好飯,母親就叫父親帶我一起去理發(fā),“剃龍頭”嘛。一般的剃頭店里,人聲嘈雜,排隊等候的人特別多,輪到父親與我,大概要等幾個小時,說句實話,那排隊的時光蠻難熬的。那么多人,都擠在那一天剃頭,等于排隊給剃頭師傅送錢,即便知道質量不保證,也要等啊,按照我母親的說法,這“剃龍頭”能帶來一年的好運氣。近幾十年來,剃頭店紛紛改名“美容美發(fā)店”,發(fā)放會員卡一類的花花腸子,實在難以恭維,時代變遷,不說也罷。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毙掠瓿蹯V,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發(fā)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十字津頭(小河岸邊或指碼頭),一群身著輕衫牽著細馬的少年正徐徐走著,給我們描繪了江南春日的美景。

清代蘇州人蔡云撰《吳歈》寫道:“二月二日春正饒,撐腰相勸啖花糕。支持柴米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勞?!焙孟竦谝淮螌ⅰ岸露迸c“撐腰糕”聯(lián)系起來,清人許鍔講得更具體了:“新年已去剩年糕,飽啖依然解老饕。從此撐來腰腳健,名山游遍不辭勞?!保ā稉窝狻罚嶋H上,所謂“撐腰糕”,就是將過年剩下的隔年糕切成薄片,放在油鍋里煎著吃,老百姓認為二月二吃了這種糕,可以強身健體,避免腰疼。
當男人們在剃頭店里排隊等候剃頭時,賢惠的女人在灶批間里忙碌,給全家人煎一份“撐腰糕”?!耙愿裟旮庥图迨持?,以求腰板硬朗,耐得勞作”,實際上就是全家人吃一份“油煎年糕”,故晚清有竹枝詞云:“片切年糕作短條,碧油煎出嫩黃嬌。年年撐得風難擺,怪道吳娘少細腰”。
傳統(tǒng)年代過年,年糕不能不吃,于是郊區(qū)農(nóng)家一般都是磨糯米粉自制年糕,市區(qū)居民多數(shù)人家憑票供應。那個年代年糕精貴,只是過年下湯圓時,放入一些切好的年糕片。等到過了年,年糕還有多余,到二月初二日,家主婆用噴香的菜籽油,用文火煎,直煎得外表香脆,內(nèi)里糯軟,甜香四溢,也有的在年糕片上打一個雞蛋,一起煎得兩面金黃起鍋,倘若再蘸一些白糖,真是一份很不錯的美食呢。隨著天氣暖和,有的人家儲存的年糕上長出了白毛,一般也舍不得扔,老媽媽拿起刷子,端盆清水,將長毛刷去,實在洗不掉的霉斑就用刀切掉。

“撐腰糕”就是與“二月二”對應的“春龍節(jié)”中的一個食俗。大家知道,二月二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如北方人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謂“食吃龍”,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面條叫“扶龍須”,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反映了龍的傳人對龍的崇敬。那么,“撐腰糕”與龍有什么聯(lián)結呢?說起來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天下久旱,百姓苦不堪言,掌管天河的玉龍動了惻隱之心,向人間噴雨。惹得玉皇大帝大怒,將玉龍壓在山下。人們?yōu)榱藞蟠鹩颀埖木让?,怕玉龍被壓壞,便做了一塊很大的糯米糕撐在玉龍的腰下。玉龍獲救返回天庭后,為答謝天下蒼生,將撐腰糕分給大家吃。人們吃了撐腰糕后,力大無比,可以承受最忙的農(nóng)活和人間的煩難之事。
一碟米糕,也是生活傳承中的一份記憶。(仲富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