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后感】你以為你沒看懂《信條》?你只是看懂了不說。

所以開始吧。再次提示,我會毫無避諱地提到我回憶中的全部劇情細節(jié),擔心劇透的話不妨先去看過再聊。
——燒腦?難懂?——
幾乎所有觀影之前得到的信息,無論是我能接觸到的影視自媒體還是看過電影的朋友發(fā)的朋友圈,都在圍繞“看懂”這個詞說話。宣傳上也滿是“燒腦”、“高智商電影”,越是電影大號越喜歡強調(diào)這一點。
倒不是我有逆反心理,只是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喜歡看懸疑片,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年網(wǎng)上流傳的大部分打著“燒腦”旗號貼著“高智商”標簽的電影,基本上看完以后都會產(chǎn)生類似的感受:就這?這很難理解嗎?你看懂了嗎?看懂了。我看懂了嗎?看懂了。那到底還有誰沒看懂啊???
其實我們都沒錯。產(chǎn)生落差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對“看懂”的定義不一樣。
以我個人而言,看懂=我明白你想講什么,而對于喊叫沒看懂的人來說,他們的看懂=我要明白這里面一切的一切的前因后果原理過程都是什么。舉例來說,就是我看到一碗紅燒肉,我知道肉好吃,吃著香,而他們想知道這豬是怎么飼養(yǎng)的,怎么屠宰的,醬油是怎么釀造發(fā)酵的,最后這一切食材是怎么被烹調(diào)成面前這碗肉的。前者就是我的“看懂”,而后者就是他們試圖達到的“看懂”。
套在具體電影上,我們提幾個燒腦電影榜單??停?br/>
《恐怖游輪》——你一定看得懂這是個無限循環(huán),只是三條時間線具體是怎么交錯循環(huán)的,可能別人不說你自己也不愿意費工夫理順。
《蝴蝶效應》——你一定看得懂“百因必有果,只能犧牲我”,具體到哪一條時間線怎么發(fā)展其實跟著看就行。
《致命ID》——你一定看得懂,不,事實上是結尾明說了,這些都是多重人格,最后壞人格殺了好人格悲劇收場,看到這一步就足夠了,具體的暗示和細節(jié)翻回去慢慢品就行。
我并不是個反智主義者,說這些只是為了打消很多人的心理障礙。我接觸過的一部分朋友看都沒看過這些電影就先被宣傳嚇到了,“哎呀我這個智商能看懂這些燒腦片么算了算了不費時間看了”。或者看完以后琢磨“臥槽我要是說看懂了會不會顯得太裝杯了明明很多細節(jié)我也確實沒完全吃透”然后不再主動參與相關討論。
多少好電影因為這個原因錯過,你說可惜不可惜。
電影的目的是傳遞創(chuàng)作者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通過什么手法什么題材來表達,每個導演都不一樣。而作為觀眾,能成功感受到對方想要表達的核心,就已經(jīng)是一次成功而美好的觀影體驗了。當然,老饕們肯定愿意探究美食是怎么制成的,但是能讓不懂烹調(diào)的食客說出好吃,香,對廚師來說,已經(jīng)是極大的滿足了。
所以,安心看,你只是以為你不懂,其實,都懂。
——電影講了什么?——
具體到這部《信條》講了什么,得先說說諾蘭。前面一直說“燒腦電影”如何如何,事實上真正的“燒腦電影”大戶就是諾蘭自己。國內(nèi)觀眾熟知的《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基本上是拍一部燒一批腦。諾蘭恰恰又特別喜歡圍繞“時間”和“空間”的亂序或者不對等來制造理解障礙,就好像一個魔術師,手法道具看得人眼花繚亂,注意力全被吸引到了那些讓人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概念上。
這種手法,在魔術的術語里叫做misdirection,誤導??催^《黑子的籃球》可能對這個詞秒懂,簡單來說就是指東打西,放在諾蘭的電影里就是“大家看啊我要聊這個啦這個巴拉巴拉巴拉好難懂啊”然后你如果真的以為他想聊這個的時候他才嘿嘿一笑說“你上當啦其實我真正要聊的是這個hiahiahia”。
諾蘭的這些燒腦電影,無論是聊夢境還是聊黑洞,所有一切花里胡哨懸嘚楞登的概念都是表面手段,內(nèi)在的核心都是一個沒變過的主題——情感。
就以《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和《信條》的“諾蘭版時空三部曲”來說(之前一般說時空三部曲是指托納多雷的《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盜夢的內(nèi)核是愛情,星穿的內(nèi)核是親情,信條的內(nèi)核,是友情。
一切的鋪墊,都是為了最后讓你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為了朋友坦然赴死的故事。意識到這一點,二刷三刷重復看的時候你會對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尼爾表現(xiàn)出的一切細節(jié)有初看時完全不一樣的體會。當然, 分支里還有凱特對于婚姻的絕望與對兒子的保護欲,有主角(一直沒提他名字,也可能是提了我沒記住)小黑對凱特義無反顧的拯救,所有這一切關于情感的明暗線,才是諾蘭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真正想要傳達的核心信息,也是電影真正能夠打動人的地方。
剩下的時空轉換正反推進,對你而言看懂看不懂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比如電影中期紅藍房間主角為了救人也為了救世界進入轉換器開始逆時間流而上,那一段無論理論推導有多復雜,你只需要明白,騎士要救公主去屠龍了;結局紅隊藍隊一正一反同時進攻,中間尼爾主動變了一次自己的時間流向英勇赴死,你只需要知道英雄雖千萬人吾往矣,就夠了。無論這個故事怎么花著講,人類美好品質里的閃光點其實都不會變。英雄永遠會做出常人難以想象的抉擇,總有人義無反顧犧牲自己守護他人。
——所以,這部片子好看么?——
一旦明白了內(nèi)核是什么,好看與否就看你的觀影取向了。對我而已,這部電影的實驗性顯然是大于娛樂性的,雖然商業(yè)電影該有的元素其實都沒少,爆炸,槍戰(zhàn),俊男美女,危機,催淚。好看么……嗯……
我只能說,這部電影,真的,很·諾·蘭。
真的,如果你也像我一樣,順著國內(nèi)普遍吹捧諾蘭的大流看了他幾乎全部主流商業(yè)片,那么這部《信條》就算遮住導演名字讓你盲看(什么詞),你都會在前20分鐘內(nèi)甚至更短的時間內(nèi)反應過來:這絕壁是諾蘭的片子。
配樂(是的雖然不再是漢斯季默但是那種在電影院里幾乎震聾耳膜的管弦重音幾乎沒變過味兒),運鏡(好幾個眼熟到讓人夢回《黑暗騎士》的鏡頭,包括人物進入場景時背景的虛化等等),還有最重要的,講故事的手法。
諾蘭講故事的方法,其實非常符合契科夫那條廣為人知的戲劇理論:“如果第一幕出現(xiàn)了一把槍,那么第三幕這把槍必須要響”。而這個理論在諾蘭手里,就是:“如果開頭解釋了原理和規(guī)則,那么后面肯定會照著規(guī)則玩一把大的。”(這條參考了王小伍老師的觀點,我從他那兒偷學了不少理論知識)
《致命魔術》——開頭就多次告訴你偉大的魔術意味著偉大的犧牲,結尾你發(fā)現(xiàn)臥槽這倆人(仨人)犧牲也太大了,命都沒了(甚至更慘)。
《盜夢空間》——前半段一直在跟你解釋什么是夢,什么是盜夢,還演示了一次,全是為了后半段超級無敵大套娃盜夢的時候你已經(jīng)接受熟悉了這個概念。
《信條》——開頭從逆向子彈開始告訴你熵減狀態(tài)下時空逆轉是怎么回事,中間逐漸經(jīng)歷具體事件+逐步解釋祖父悖論,最后大決戰(zhàn)讓敵我雙方同時用正向時間部隊和逆向時間部隊對打。
但這里就凸顯了《信條》作為一部150分鐘電影的局限性。都是讓觀眾前半段理解概念規(guī)則后半段觀看大型實踐,信條留給觀眾的學習時間……太少了。
我自己看的時候,最想做的一個動作就是按下空格鍵暫停,然后按方向鍵倒回去重看一遍剛才讓我沒反應過來的片段。然而這是在電影院,The show must go on,沒有暫停與倒帶,于是大量的留白都只能短時間內(nèi)盡可能腦補一個大概的輪廓。這也就是為什么一開始我說,我說的看懂,不是外面定義的“看懂”。短時間內(nèi)希望有效掌握關鍵信息,只能這樣抓住一個點去理解,其余的以后感興趣慢慢再說了。類似FF14里E7S的傳送門,推導紅藍鏡子原理并不能讓玩家短時間內(nèi)反應過來該怎么跑,還不如直接記住口訣往該去的地方一步到位來得簡單。
所以你問《信條》好不好看,我覺得很難在目前只看過一遍的情況下就蓋棺定論。也許等藍光DVD發(fā)行之后才能得出結論。如果你問《信條》值不值得看,在大半年都沒有進過電影院的前提下,我的回答是,值。
差不多就說這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