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小技巧(35)漫不經心的陷阱……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道非常有意思的題。這道題看似普通,卻隱藏著很深的陷阱??忌绻唤浶?,幾乎必定會做錯。

【2023上?!繐妨嫌涊d,從明代永樂年間開始,官窯瓷器上便有落帝王年號款的傳統(tǒng)。然而,十五世紀中期,即明代的正統(tǒng)、景泰、天順時期,帝位更迭頻繁,政局動蕩,至今未見任何一件有明確紀年的陶瓷器物。由于不書年款,史料記載語焉不詳,這三朝的官窯面貌一直模糊不清,被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
這段時期之所以被稱為「空白期」或「黑暗期」是因為:
(A)瓷器上未落帝王年號款
(B)帝位更迭頻繁,政局動蕩
(C)未有這三朝的陶瓷器物存世
(D)史料記載語焉不詳

這段時期之所以被稱為「空白期」或「黑暗期」是因為:
(A)瓷器上未落帝王年號款
(B)帝位更迭頻繁,政局動蕩
(C)未有這三朝的陶瓷器物存世
(D)史料記載語焉不詳
正確率30%,易錯項B

本題除倒數第一句之外,所有的句子理解起來都沒有任何難度,也沒有歧義,但正確率只有3成。
當看到「空白期」「黑暗期」的表述之后,大部分考生會有種下意識被「行測解題思維」引導,重視前文的每個細節(jié),然后發(fā)現(xiàn)「帝位更迭頻繁,政局動蕩」似乎和結論能聯(lián)系起來,邏輯為:
經常換皇帝、政局又動蕩
→導致官窯信息缺失
→「空白期」「黑暗期」的根本原因
→B「帝位更迭頻繁,政局動蕩」正確
這就是「漫不經心間中了出題人的陷阱」。
知識點積累:本題雖然屬于「言語理解與表達-段落概括」板塊,但涉及到「常識判斷-中國古代史-明朝」的重要知識,值得積累。
關鍵詞:土木堡之變、于謙、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奪門之變等
本題的解題核心其實很清晰,就是最后一句話:
由于不書年款,史料記載語焉不詳,這三朝的官窯面貌一直模糊不清,被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
這句話的「三段式」邏輯很簡單:
不書年款+缺乏史料記載
→三朝官窯缺乏具體、清晰的信息
→三朝官窯歷史顯得「空白/黑暗」
在此基礎上,A「瓷器上未落帝王年號款」顯然正確,沒有任何疑問。
本題的陷阱就在于B「帝位更迭頻繁,政局動蕩」和A「瓷器上未落帝王年號款」的關系。
這道題水平很高,因為它悄悄利用了「考生的行測解題邏輯」,越重視細節(jié),就越可能做錯。
想要做對,就必須準確理解「皇帝經常換、政局很動蕩」和「瓷器沒落款」兩者的關系。
分析原文:
……十五世紀中期,即明代的正統(tǒng)、景泰、天順時期,帝位更迭頻繁,政局動蕩,至今未見任何一件有明確紀年的陶瓷器物。由于不書年款,史料記載語焉不詳,這三朝的官窯面貌一直模糊不清,被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
如果原文明確表述了「帝位更迭頻繁,政局動蕩」是「官窯不書年款」的原因,那么AB兩個選項都有道理的。
A「瓷器上未落帝王年號款」固然正確,B「帝位更迭頻繁,政局動蕩」也可以說是導致A的根本原因,同樣可選,甚至B比A更合適。
但問題在于,兩者并不是因果關系!本文作者只是單純敘述了2個事實,即:
明代的正統(tǒng)、景泰、天順時期(背景年代),帝位更迭頻繁,政局動蕩(事實1),至今未見任何一件有明確紀年的陶瓷器物(事實2)。
在背景年代中同時出現(xiàn)了事實1、事實2,理論上來說,事實1對事實2或多或少確實造成了影響,但事實1是導致事實2的根本原因嗎?顯然并不是。
根據歷史常識可知,中國古代「帝位更迭頻繁,政局動蕩」的時期很多,僅僅明清兩代也有好幾個,推理可知事實1并非是事實2的唯一決定性因素。
在本題中,除「帝位更迭頻繁,政局動蕩」外,導致御用瓷器「空白、黑暗」的還有「財政撥款減少、禁燒減產瓷器政令、工匠流失、走私猖獗」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才會出現(xiàn)「官窯不書年款」。
因此本題A「瓷器上未落帝王年號款」最符合實際,正確。
這里陷阱極為隱蔽,即使明確告訴考生「里面有陷阱」,也很難識別,原因就在于「考生的解題邏輯」。
如果不是做行測題,二是正常閱讀時,絕大部分考生不會覺得「帝位更迭頻繁,政局動蕩」是導致「官窯不書年款」的決定性因素:
——這就是一句在具體「背景年代」下的「2個事實敘述」。
但在行測考試中,每個字、每個標題符號都似乎有特殊意義,考生都會專注進行解讀,生怕漏下一點線索。
但本題恰恰就針對此處設下了陷阱。
考生對「帝位更迭頻繁,政局動蕩」想的越多,就越覺得這個條件重要。在「重視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的「行測做題思維」引導下,會漫不經心間喪失正常判斷力,不由自主覺得它就是「決定性因素」,從而誤選B。
——只能說,出題者把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