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無悔之大唐風(fēng)云錄》第二章章尾畫影——天寶年間的開元通寶。
作為唐代的法定貨幣之一,開元通寶的規(guī)格在不同時期,隨著社會發(fā)展情況的也有多種變化,這里所說的主要集中于故事中所提到的玄宗天寶時期所用貨幣以及一些演變由來。

“通寶”這種貨幣始于唐。唐初的一段時間,整體還是沿用的隋朝的五銖錢。由于亂世初定,性命尚且難以茍全,日常的社會規(guī)矩自是不能為繼,因此其時五銖錢繁碎混雜,度量不一,無法作為通用貨幣。

《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p>
正面上“開元通寶”四字由唐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寫,而錢幣的形制仍然沿用的是秦漢方孔圓錢。
玄宗時期開元通寶還有“貴妃錢”的稱呼,說的是盛唐初期錢背面光背無文,從開元年間起有星月印記。坊間傳說中,背面的月型印記為楊貴妃的指甲痕,這種說法個人沒有證實,可能更可信的說法是這種星月型印記為各錢局錢爐上的爐記,但在故事中還是準(zhǔn)備采用“貴妃錢”的說法。盛唐時期,主要采用青銅和紫銅鑄幣,規(guī)格也更為統(tǒng)一確定。

至于唐代平時日常遠(yuǎn)行,是否也懷揣一大把錢幣?關(guān)于這個問題,就本人查到的資料來看,雖然有南朝梁人殷蕓的《殷蕓小說·吳蜀人》一文中提到:“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愿為揚州刺史,或愿多資財,或愿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再加上后世的文字渲染,感覺出門帶一大堆錢幣或銀子是正常的,但無論按照什么時期的通寶重量來看,“十萬貫”在體積和重量上來說都不適合出行;而唐代的白銀也是不能隨意流通的,并沒有作為通用貨幣。所以一般情況下,如果有遠(yuǎn)距離移動,且需要帶上大量錢財?shù)模鄷x擇攜帶相對輕便,同樣具有法定購買能力的絹帛出遠(yuǎn)門,應(yīng)該也是一個合乎常理的選擇。否則在沒有機動交通工具的古代,僅僅憑借人力或畜力攜帶有多不方便,這個是可想而知的。
——以上說明全為個人所查用于創(chuàng)作的資料整理,并非科普,請大家正確理解,若有問題或建議,歡迎提出。 作品首發(fā)平臺:愛發(fā)電個人主頁https://afdian.net/@YXWH20200603,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