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80年代貴陽的名勝古跡 風景十分之秀美

80年代的貴陽甲秀樓。甲秀樓又名來鳳閣,在貴陽市區(qū)內(nèi)橫跨南明河的浮玉橋上。樓基為河中凸起的鰲磯石,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清代重修。樓高約二十余米,綠瓦紅楹,屹立中流,雄偉壯麗。甲秀樓下的浮玉橋(原名南堤)全長一百余米,圓拱七洞,并有白石雕花欄桿。甲秀樓與其附近的景物相聯(lián),曾有“小西湖”之譽,是貴陽市內(nèi)的主要名勝。

來仙閣,位于貴陽東北郊烏當區(qū)麥穰寨。明代萬歷年間先建有“臨仙橋”,以后依橋建寺,名“水月招提”。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來仙閣地處寬闊的田野之中,閣下綠水環(huán)繞。登閣遠眺,遠處群峰屹立,近處田疇交錯,春日一片青翠,秋來滿目金黃,風景十分之秀美。

黔靈公園弘福寺。黔靈山位于貴陽城區(qū)西北,面積三千多畝,由杖缽峰、獅子巖、寶塔峰、象王嶺等山峰組成。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赤松和尚首建弘福寺于山上,峰巒疊翠,林木蔥蘢,樹出石隙,濃蔭障天。1958年,辟為黔靈公園。

黔靈山后有黔靈湖,面積約三百余畝,蓄水量一百多萬立方米。湖之四周群山環(huán)抱,松柏蒼翠,湖水碧波蕩漾,沿岸垂柳依依,湖面游船蕩漾。

黔靈公園麒麟洞,原名“檀山洞”,洞內(nèi)鐘乳垂懸,酷似麒麟,因此又名“麒麟洞”。洞內(nèi)寬敞,洞頂有泉水自石隙流出,清澈甘冽,洞外建有寺宇、回廊。解放前張學良、楊虎城將軍曾先后被囚禁于此。

花溪公園壩上橋?;ㄏ珗@位于貴陽西郊,距城十七公里。溪水源出廣順,經(jīng)龍山峽至濟番橋這一段名為花溪。

森林公園在貴陽城南約四公里,岡巒挺拔,密林障天。森林公園經(jīng)過擴建、培植,已成為群眾喜愛的游覽勝地。

河濱公園在市中心區(qū),前臨環(huán)城南路,后傍南明河,河水清澈,古柳低垂,故又名楊柳灣。1937年辟為公園,是群眾喜愛的游泳、憩息場所。

王陽明祠在市東扶風山(又名螺絲山)麓,清代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為紀念明代著名學者王陽明而建。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余姚人,明代正德年間曾任兵部主事,因觸怒宦官劉瑾,被貶為貴州龍場(現(xiàn)在的修文縣)驛丞時,曾在貴陽設堂講學,對貴陽的文化教育有所貢獻。祠內(nèi)有王陽明立像及坐像石刻各一,并有清代貴州書法家袁思韠、羅文彬所寫的碑記。

東山,又名棲霞嶺,在貴陽市東邊。孤峰雄立,山勢陡峭,登山頂可一覽貴陽全景及環(huán)城眾山。古今名人對東山題詠甚多,山上保留有不少的石刻。

東山,又名棲霞嶺,在貴陽市東邊。孤峰雄立,山勢陡峭,登山頂可一覽貴陽全景及環(huán)城眾山。古今名人對東山題詠甚多,山上保留有不少的石刻。

南郊公園,又名地下公園,位于貴陽西南的小車河畔,園內(nèi)主要景點為白龍洞。白龍洞是1965年發(fā)現(xiàn)的一個地下溶洞,全長587公尺。溶洞的形成,歷經(jīng)一百萬年左右。它原是一條古老的地下河流,由于地殼運動,河水改道,兼以雨水的滲透侵蝕,石灰?guī)r質(zhì)溶解、沉淀凝聚而成。洞內(nèi)有各種形狀的鐘乳石,構成了千姿百態(tài)的畫面,連成一條引人入勝的地下畫廊。

貴陽市區(qū)俯瞰。那時候的貴陽,小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