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不該這樣,但又偏偏是我讓他成為了這樣

世界可以是任何模樣,除了它現(xiàn)有的樣子
視頻為我們拋出了一個問題:世界不該是這樣的,那么應該是什么樣子?但是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本人就此做出一些深入的分析。
首先我們要思考,在問出這個問題時,我們真正要問的是什么,換個問題會使得思考簡潔。我們在問的其實是“什么是正確的世界?”
正確與錯誤:
假如你是一個被老師懲罰的學生,見識過老師依靠自己的職位謀取私利,對于是否要將這種行為指出你可能會猶豫不決。
原因很多:
你也許害怕你會由于傷害老師的利益掛科不能畢業(yè);
你也許會懷疑教育本身就含有體罰。
但是你也可能認為,老師的要求是錯誤的:他根本不應當做這種事,你也不應當縱容他。
如果這樣的話,你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你的想法是正確的,那么又是什么使它成為正確的呢?
“這是錯誤的”并不只是說這件事情是違反規(guī)定的。
可能會有一些規(guī)定,它禁止本身沒有錯的事情,如種族歧視的規(guī)定。
對與錯和是否違反規(guī)定是兩回事。假定對錯等同于是否違反規(guī)定的話,人們就不能評價一條規(guī)定的對錯。
當你做你認為錯的事情的時候,你會感覺不太舒服。因為我們總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前提是我們相信所有人都是和我一樣有意識的,而不是機器人)。我們認為即使有人能夠不考慮他人的看法,也不應該去傷害他人。
如果此時你說,
如果你不希望別人怎么對你你就不要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1)
但這只在一個條件成立是才有效,這個條件就是:
你收斂自己的行為因為你相信這個行為會影響別人
我們舉個例子,在這個例子下 (1) 不成立:
你偷走了別人的傘,但是及時逃過了懲罰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期望所有人都關心其他人的想法
(1) 的一種典型的問法就是“當別人對你這樣時,你會怎么想?”,顯然一種回答是“我并不希望別人對我做同樣的事情”。另一種刻薄的回答是“我為什么要管別人的看法?如果有人這么做我肯定不高興,但幸好沒人這么對我做”
假設你認為別人不應該損害你的利益,你也應該承認:他不應該損害任何人的利益,你并不特殊。因此,你也不應該去偷別人的傘。
因此,好壞的判斷在于道德,不僅僅從個人利益看來是好事還是壞事,還要從其他人的利益角度來看。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會對縱容老師的惡性感到羞愧,認為“我讓這個世界成了現(xiàn)在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