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生,別太合群,只求三五知己
今天給大家是一份不驚不喜的“開胃菜”便請大家來品嘗,接下來的內容是這樣描述的,如下:
01
說起孔子,我們會想到“桃李滿天下”之類的俗語,腦海里會浮現出孔子和一大群學生出游的樣子。
認真想一想,孔子真的是一個追求熱鬧的人嗎?他到處求功名,希望能夠走天下,和所有的君王都結交,只是一種授業(yè)方式而已。真正能夠和他深交的人,并不多;有的人,一開始就被他拒絕了。
《史記》里記載,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說過:“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子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p>
從數千的學生里,找到“七十二賢”,又定下“十哲”,不僅是后人評選的結果,還是孔子對社交場做過的減法。
有道是,朋友易得,知己難求。并不是結識的人,都可以入心入肺,一生不忘。大多數的人,只能是過客。
從孔子的人生里,可以發(fā)現這樣的社交方式:別太合群,只求三五知己。
02
第一,讀懂心聲的人,舒服。
有一天,孔子在屋里休息,隨手彈奏了一曲。
閔子騫聽到琴聲,對曾子說:“老師郁郁寡歡,一定有心事。”
曾子不信,走到屋里詢問。
孔子說:“剛才看到一只貓,在捉老鼠??墒牵垞淇樟?。我希望貓可以成功,因此傷感。”
事后,孔子對閔子騫說:“以后,和你一起聽音樂。”
俗話說:“高山流水遇知音?!?/p>
通過琴聲,聽到心聲;通過言語,彼此懂得;通過表情,知道對方要做什么,想表達什么,這是何等的幸福。
有人懂你,就像懂得自己一樣,這是淡淡的共鳴,妙不可言啊。
反觀那些人聲鼎沸的地方,什么都聽到了,卻什么都聽不清楚,只是鬧騰了一陣子,然后心煩意亂地離開了。
知音難求,難在心有靈犀。如有,請用心愛惜。
03
第二,兩肋插刀的人,靠譜。
魯國有一個叫顏讎的人,和子路是朋友。
衛(wèi)國人無緣無故就把顏讎抓起來了。子路決定用錢把朋友贖回來。
為了籌錢,孔子帶頭捐款,還發(fā)動同學們捐款。很快,贖金湊齊了,顏讎也回到了魯國。
有人懷疑孔子的動機,問:“用錢去換人,并且這個人是親近的人,符合道義嗎?”
孔子說:“愛惜金錢,卻不重視朋友,才是不符合道義的。《詩經》里寫道:‘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子路做了義舉,我要成全他?!?/p>
當金錢和友情、親情相提并論的時候,很多人會認為,沒有錢,就別談錢。
我們常常感慨:“當你窮一次,就知道有沒有朋友了。當你借一次錢,就知道誰會關心你了?!?/p>
能夠毫不猶豫借錢給你、拿錢給你投資的人,真的不多見。如果有,就是值得一生交往的人。
不管是經濟上的困難,還是情感、工作、教育等方面的困難,知己都會當一回事,并且鼎力相助。
不要把推杯換盞、表面忽悠的人,當成了朋友,他們只是趨炎附勢、逢場作戲而已。
04
第三,答疑解惑的人,通透。
宰予問孔子:“君子喜歡夸夸其談嗎?”
孔子說:“君子喜歡道理,如果自己學識不夠,就不會說話。就是開口,也不會失去準則?!?/p>
孔子又說:“子貢會說話,言辭比較貼合實際,這樣才能起到建言的效果?!?/p>
每個人都會遇到疑惑,但不能對誰都說出來。
比方說,你結婚之后,愛上了另外的人,不知道何去何從。要是告訴了一般的熟人,多半會鬧得沸沸揚揚,熟人不會保守秘密,不會告訴你怎么做,還會揭露你的丑聞。
能夠解惑的人,是充分為你著想的人,三五句話,就能讓你豁然開朗。
做明白人,做明白事,結交明白的朋友,人生才不會迷茫。
很多時候,有人指引方向,比得到一百塊錢更珍貴。那些指引你朝著錯誤方向出發(fā)的人、隨意取笑你的人,非??蓯?,一個也不要交往。
05
第四,靈魂有趣的人,輕松。
在我們的印象里,孔子是一個刻板的人。其實孔子是很有趣的人。
子游學有所成之后,在武城做官。
孔子外出時,順道去看子游。還在很遠的地方,就聽到了琴聲。
到了城里,孔子說:“割雞焉用牛刀?”他認為,琴聲是用來治國的禮儀,對于一座小城,是大材小用吧。
子游說:“老師,大人物學琴,是愛護天下;小人物學琴,是治理地方,有何不可?”
孔子笑著說:“戲言之耳。”
開個玩笑,考一考學生的“轉彎”能力,有何不可?智慧需要活學活用,人際交往需要隨機應變,遇到難題要變通處理。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如果遇到靈魂有趣,又相似的人,這是何其幸運啊。
人與人交往,貴在靈魂的碰撞,而不單純是嚴肅的對話,用規(guī)則來管事。
平時的交往中,知己一定會讓你輕松,不會讓你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果你渾身不自在,說明你面前的人壓制了你,或者是意圖不明顯,讓你有畏懼感。
06
有人說:“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會成群。”
一個人是合群,還是獨處,別看他身邊有多少人,要看有多少人走進了他的內心深處,有幾個人可以靈魂相伴。
站在人群里,不代表合群,也許是為了賺生活費而已。一個人走路,不代表喜歡孤獨,也許是太窮了,被圈子拋棄了。
一路上,不必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為了生活而客套,為了真情而深交。
學會做一個不合群的人,留三五知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