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弓楚得
楚人遺弓
? ? ? ? 《公孫龍子·跡府》
【原文】
楚王張繁弱之弓,載忘歸之矢,以射蛟兕于云夢之圃,而喪其弓。
左右請求之。
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仲尼聞之曰:“楚王仁義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
【今譯】
一次楚共王帶著隨從去打獵,他拉開繁弱弓,搭上忘歸箭,在云夢的園林射殺蛟龍和犀牛,卻把好弓丟失了。
(這張弓是上品,是用最好的材料做成的,飾以金玉,制作精美,深為楚共王所喜愛),楚王的左右隨從人員很惶恐,并覺得可惜,請求回頭沿路去尋找,楚共王制止說:“不必找了。我是楚國人,這弓丟在楚地,讓楚國人拾去了,還是在楚國人手里(楚弓楚得),又何必一定要找回來呢?”
仲尼聽到這個事,說:“楚共王講仁義,表現(xiàn)了胸懷廣大,但他還不夠徹底。只說‘人丟了弓,人拾了去’就行了,何必一定再說‘楚’呢?”
【賞析】
公孫龍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倡導(dǎo)“白馬非馬”之說??鬃恿缹O孔穿批評他,他便講了這個故事,作為反駁論證:既然“人”不同于“楚人”,那么“馬”也就不同于“白馬”。
故事的本意可以說明,人的胸懷應(yīng)寬廣一些 be wide- minded.
“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即“楚弓楚得”意思是楚國人把弓弄丟失了,拾到這個弓的仍將是楚國人。the bow of Chu will be found by the man of Chu.?比喻自己的東西雖然丟了,但是,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仍是自家人,利非外溢,利益并非外流。后用以表示自己丟失的東西,又回到自己手里。
在《孔子家語·好生》中講述的也是這樣一個故事。
后來《呂氏春秋·貴公》發(fā)展了這個故事,用楚人襯托楚王(楚弓楚得),用楚王襯托孔子,再用孔子襯托老子(不必把天下之物占為己有)。
楚弓楚得
? ? ? ? ?《說苑·至公》
【原文】
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
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仲尼聞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仲尼所謂大公也。
【今譯】
春秋時,楚共王外出打獵,不慎丟失了一張金貴的弓。
他身邊的人請求去尋找,楚共王制止說:“不必了!楚國人丟了弓,還是會被楚國人撿到,何必去尋找呢?”
孔子聽說了,說:“可惜啊,他的心胸還不夠大!應(yīng)說‘遺失弓的是人,撿到的也是人,何必限定'楚國人' 呢?”
人們都稱贊說,仲尼所說的,才是真正達到大公的地步了啊!
【賞析】
“楚弓楚得”楚人丟失了弓,又被楚國人獲得。when one Chu man losses his bow,another Chu man finds it..形容你丟失的東西,他人得到了,不必為此而耿耿于懷。
后人將這個故事用作成語“楚弓楚得”、楚人遺弓”等,表示丟失的東西或失去的好處,還是要落在了自己人的手里,不會被外人得到,肥水沒有外流。
“人遺弓,人得之”意思是你丟失了東西,他人得到了,不必耿耿于懷。比喻丟失物件是常事,不必念念不忘。